你的焦虑满了?那我的都TM快溢出来了~

你的焦虑满了?那我的都TM快溢出来了~
2017年03月20日 10:42 真叫卢俊的地产观

现在的社会环境下,你如果不焦虑

好像连社会精英都算不上

中国一线城市的人们,好像越来越焦虑了,在生活中、网络上、公众号里、朋友圈里,每个人好像都很焦虑,每个人都好像比别人焦虑。

知乎上最近有个关于这个的话题就很火:

题主的困扰是这样的:

(微信公众号ID:zhenjiaolujun)

为了离公司近一些住在城里,十几平小次卧2300一个月,感觉压力太大。题主只是个普通码农,去年小硕毕业,到手一万出头……

另外原来工作单位的同事,好多一工作父母就拿出百万付了首付,我没有觉得不平等,只是觉得她们的父母辛苦了一辈子,最后也就是在北京砸下一套二手房,真的有时会觉得这个国家是不是到了某种畸形的边缘状态了,真的值吗?

拉开回答一看,几乎全是名校、名企出身的人在踊跃回答,而且几乎诉说的全是自己与房价斗真失败的血泪史。

我也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原来社会精英阶层的人,也会被大城市的生活压力逼得如此焦虑与无奈。

大多数回答者的烦恼,当然是关于房子的,他们学历不低,公司也好,工资呢,与三四线城市相比,也算得上高了。

可是,面对北京的房价,一两万的月薪,就显得不够看了。

也难怪,据牛津经济研究院最近的报告显示,全世界房价负担最沉重的前十位城市,有三个就在中国,高居第1的,是香港,北京和上海分别排在第3、第4位。

这三个城市的个排名,比伦敦、纽约还要高。

这种压力,没有亲身体会过的人不明白,它让坏的人变得更不加遮掩,让好的人变得更容易焦虑,让买到房子的人明目张胆地歧视所有没房子的人。

是的,现在的高压不仅透支着生活,普通人连最起码的尊严和三观都要被质疑。现在就有这样一种声音:

你买不起房就是loser;

你敢说房价高自己承受不起你更是loser;

你因为压力大逃离北上广,那更是loser中的loser。

唉,这种就是房地产导致的阶级分化吧。而这种阶级分化就连曾经最亲密的人都无法抵抗。

在我学生时代,有两个很要好的好基友,打架、上网、逃课全部都一起,有着那种被班主任在网吧逮到一个人就能牵连出另外两个人的过命交情,就连各自上了不同的大学,无法再见面,也会隔三差五地在网络上开个黑打个游戏,激动时候就曾想,这些人真的是一辈子的兄弟。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上海,他俩去到了北京。这一切就悄然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家境殷实,刚毕业就在北京买了房,虽然偏远,但因为赶在了北京大涨和限购之前,也算是赚到一笔,可言语之间,也慢慢变得瞧不上我们。

另外一个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在北京做着码农,苦哈哈地工作,坚持了好几年依旧没有本质上的改观。最近,偶尔和他聊天,也能深深感受到那种越来越焦虑的情绪。

而我呢,在上海自由地飘着,试着不去想不去问,和他们相比,有点理想主义。

也许因为境遇上的不同,三个人很少聊天,也很少聚在一起打游戏了,偶尔在网上聚在一起聊天,相互之间都能明显地感受到那种轻蔑和艳羡,曾经的热血变成带着距离感的调教和谄媚,完全没有以前那种吹牛打屁谈天说地的快感,最后,只能不欢而散。

类似我这样的分离,大家曾经把它归咎于时间和距离,实际上原因很单纯,就是自以为是的阶层。

邓小平爷爷曾经定下了先富带动后富的目标,现在看来,有点可笑。

毕竟现在大多数先富的人,都不削于与后富人为伍,他们热衷于用自己的经验和成功学“教育”后来的年轻人,甚至对自己曾经的同阶层也不削一顾,目的只是为了炫耀。

这种人在一线城市有了房子,就觉得自己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城市,就以为自己有资格嘲笑那些被打上“loser”标签的人,其实是很可笑的,因为城市其实压根还没有完全接受他,因为:

房子,只是一线城市筛选精英的第一道工序罢了,比房子还严格的就是户口和教育。

以北京为例吧,教育的分级比房子要严重得多,老西城和海淀两个区几乎吸干了全北京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如果你在这两个区买不到学区房,那么就只能带着孩子在其他的区县接受教育了。

可实际上,除了老两区的教育比较顶尖,其他区县连地方城市都不如。

有一位读者曾经和我聊过他的故事:

他在北京待了很久,有房有车有家有娃,生活不算富裕,但也算无忧无虑,一度被人羡慕为人生赢家,自己也觉得很满足。

但是因为迟迟没能在北京落户,当孩子长大,要参加高考的时候,他一下子开始怀疑人生了。

因为买不起北京老两区的学区房,孩子上的是一所普通中学,有着和北京教育大环境一样的松散,但是教育资源却一般,简单地说,对于衡量分数的中国教育大环境来说,就是一所垃圾学校。

可是,由于非北京户口的考生只能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孩子却不得不会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而他老家又是在高考最严苛最难的——山东,面对数百万为了高考而培养的考生,孩子的结局可想而知。

他最后是这样说的,“我以为在北京有房有车就算是人生赢家了,可是因为没有户口,没有让我的孩子接受到应有的教育,我真的觉得,对不起他,哎”

他的故事很无奈,也代表了很多在大城市买了房却并没有真正融入其中的人。

他们在大城市没有户口,孩子只能上到高中,想要参加高考只能回到老家,但是,让在北京接受了开放式基础教育的孩子,回到教育严苛的地方去参加严格的高考,就是找死。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都抢破头去买北京的学区房,想方设法要在北京落户。

如果没有希望在北京接受比较好的教育,唯一的结局也只有带着孩子,举家回到地方城市,不管你是否在三环五环有房子,有几辆车,有多么安稳的工作,在教育分级面前,你一切的体面和傲娇都脆弱无比。

以上说的,大概就是北京的情况,虽然上海的压力好像比北京小那么一点,但大体上还是如此。

当然,你也可以很任性地说,“我不打算生孩子,我要在这里当个丁克”

固然没错,丁克一族在大城市的压力会小很多,没有无解的教育问题,甚至你都不用关心有没有户口,买不买房都变得可以商量。

毕竟,你可以尽情享受大城市的便利生活、工作机遇、声色秀场以及美酒佳人,而这些不需要你一定在这里有套房。

但是,受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所限,丁克一族还是小众,所以绝大多数在北上广深想要扎根的年轻人不得不面对极大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焦虑,便也很正常了。

所以,教育加房子,成为了真正掐在中国年轻人脖子上的枷锁,买房为了教育,教育为了买房,就是这个枷锁下,可笑的傻循环,而这个循环的G点:

正是学区房

最近呢,就有个关于学区房的段子比较火:

虽然是个让人好笑的段子,但是笑过之后又有点悲伤,因为我想起了另一个悲伤的段子:

某次同学聚会结束,一行人打车回清华,车上聊到谁谁谁一毕业就买房了,真是人生赢家,大家纷纷表示羡慕。

出租车大爷默默听了一会儿,说,我家拆迁分了几套房,但我就是一开车的,你们才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果你们清华北大毕业的目标都只是在北京买套房,而不是思考这个国家的未来,那咱们国家真的没希望了。

现在回看这个段子,真TMD讽刺。

教育与房子就应该画等号么?这一点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和房子带给现代人的过度焦虑已经快要溢出来了,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更严重的,就是影响人的价值观。

曾经追求自由和远方的人,现在不得不追求房子票子;曾经以啃老为耻的人,现在以无老可啃为耻;曾经安居乐业就能满足的人,现在得到后又会变得更加贪婪,更加无助,更加焦虑。

当然,我最害怕的还是一点,大家开始以焦虑为常态,甚至为攀比资本。

人们比工资、比房子、比对象,后面开始比惨、比故事,现在还要比焦虑。将自己的焦虑挂在网上,供人瞻仰,这是一种诉苦、发泄,当然也是某种病态的炫耀。

所以我认为,对抗焦虑,应当是现代人的必修课,想要对抗房子和教育给我们带来的焦虑,我们有几点可以做:

1、在生理上,规律的生活是预防焦虑情绪的良好办法之一

焦虑如果影响睡眠,就容易造成恶性循环。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营养的饮食结构,都是面对压力与焦虑情绪的好帮手。

2、在心理上,面对焦虑最好的办法并不是降低对于未来的期待

不是一言不合就干脆离开高压的大城市,而是把这种期待向积极的方向引导,并且增强自己对于坏结果的承受能力。

没有想清楚,就离开北上广深的人,就算是在无压力的家乡,某天也会因为别的原因而感到焦虑吧。

3、面对房价和教育给我们的压力,我们更要认清自己的本性

我们应该想清楚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需要的,什么东西,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什么东西又是我们能触碰的。

因为最大限度的自知之明,能帮助我们同时保持睿智和热血。

当然,以上都是我们作为一个个体,抵抗焦虑的方法,虽然不一定有效,也许有点理想主义,但最起码,也算一种安慰,也能帮我们摆脱这种“比惨心理”。

而如果高层真的,打心底想要彻底消除百姓们的焦虑,将教育和房子解绑,也许是个好办法。

我不知道这种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解决办法,他们会不会看到?

看到了会不会愿意去做?

愿意去做了实现的可能又有多少?

就算实现了又会在别的什么地方产生新的修罗场?

我只是单纯的希望

我们的焦虑情绪,某天能少一点。

无论,用什么办法。

以上为正文,手动搜索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的地产观,即可关注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