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揭露了地产圈培育的那些诡异工种

这部纪录片揭露了地产圈培育的那些诡异工种
2017年05月11日 10:33 真叫卢俊的地产观

有天晚上和朋友在酒吧喝酒。两个外国朋友上来搭讪,用我这蹩脚的英语居然还能相谈甚欢。

主要因为其中一个来自德国的小帅哥中文说得还不错,他来上海三年了,有个中文名叫——可乐。

和可乐聊天,关于外国人的印象有点改观,本以为外国人会很喜欢上海的本帮菜,但当聊到小笼包、甜食,却发现满桌都在撇嘴。

“我们,不喜欢,吃,甜的,因为...”

可乐比了比自己的肚子,加重语气说道

“因为,会胖!!”

“我们喜欢吃湘菜!喜欢吃,辣的!”

嗯,看来喜好和我们大多数人都差不多嘛,当说起在上海的生活是否顺利。他无奈地摇摇头说:

“难啊,外国人,现在在上海不好过,工作、生活、语言、文化都很难适应。甚至会,感觉上海人们 ,用...鼻孔来看我们...”

(公众号ID:zhenjiaolujun)

现在有大量的老外在中国会做一件什么事情呢,正好,最近有一部很火的纪录片真实还原了外国人在中国谋生的真正境况,这部纪录片名字叫就是——

梦想帝国

讲的是外国人只靠脸蛋,就能在中国靠源源不断地商演就能获取不菲的报酬,并受到大部分国人的青睐和尊重。

爱自嘲的这群外国人,把自己称为「白猴子」。

导演——大卫

纪录片的导演——大卫,曾经就是「白猴子」。

因为中国人对外国脸孔一直有着痴迷。

在各种各样的公关活动现场,只要出现外国人的脸孔,几个外国人鱼目混珠地表演一下,这场活动对于观众和媒体来说就会表现得很国际化,很高大上。

而且不幸的是,这样的商演,当然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一些高大上的房地产项目了。

2012 年的夏天,美国小伙子大卫正在成都九眼桥,突然被一对操着四川口音的男女当街拦住他们塞给他一张名片,介绍说自己是经纪人,邀请大卫参加一场兼职表演,报酬丰厚,只会点萨克斯的大卫心动了。

他第一次的演出也正是一场地产发布会。

房地产开业典礼上,「乐队」正在演奏,大卫在右边。

「乐队」名字像模像样,叫The Travelers,大卫的名号也响当当,是「享誉世界的黑管演奏家大卫.博伦斯坦」。

当然了这些全是瞎编的。当然了这些名号也是随时可以根据需求更改的。

角色并不仅仅固定在音乐家这一种上,开发商需要什么,大卫就变成什么。

最夸张的是「美国领事馆的官员」,要在开业典礼上表示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很支持这一开发项目,这要是被逮到了估计是要吃牢饭的。

不过总的来说,大卫的「演艺生涯」还算顺利,他所扮演的任何一个角色都没有受到丝毫质疑,这事听起来可能有点让人匪夷所思,但就是发生了。

「很荒谬,很愚蠢」 ,大卫自己都觉得不可理喻。

大卫的经纪人——yana

那天在九眼桥拦住大卫的其中一人就是yana,她也是这部纪录片的女主角。

像大卫这样的「白猴子」,都是她手下的商品。

跟挖掘明星的星探一样,她在酒吧里、大街上,发掘这些外国人,然后按照身材条件、年龄、外貌分档位。

再找一个工作室,拍些照片,这些普通的外国人就被包装成了职业的演艺人。

当策划活动的客户找上门来,向她租借外国人,利润就从中产生了。

yana的客户中,七八成是房地产公司。

我也参加过不少在上海举办的房产发布会,这里的外国模特一样很多,但好在只停留在养眼的花瓶阶段,宣传中并没有大肆宣传国际化。

但如果这个项目建设在偏远地方,那就远不止于养眼了。

而是指鹿为马。

这些项目窗外往往是一望无垠的黄土

配套不全,交通不便利

市政也缺乏重点维护

这样的项目只要稍微专业点的人都知道,前景必不会太好,甚至随时都有可能成为鬼城。

但就是这样的项目,只要开盘时请上一些外国人,只要打出国际化名流、世界五百强、跨国合作的名号,就能吸引到足够多的吃瓜群众。

就算是本来不值钱的楼盘,挂上噱头之后,也变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立马被勾引的流哈喇子,项目就能卖出一个不错的价格。

有时房地产公司请这些外国人充当他们的建筑设计总监,去给政府民众进行公开汇报。

几张精心制作的大鸟瞰、远景效果图一放,扯几个官员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建筑风格多为法式或者北美风格,足够吓呆一群人。

当然,这种收费不低,如果那个项目老板是个穷逼,也可以定黑人艺人。

黑人有不错的歌舞天赋,上台随便唱唱,就能博取到不少掌声,但价格只有白人的几分之一。

当然,更便宜的还有印度的,但用的很少,因为他们不够国际化。

所以在yana的经纪公司中,这些外国人是分三六九等的,在我们眼中同样存在着种族歧视。他们被金钱明码标价之后,就失去了尊严,也难怪他们自嘲自己是动物园中被投喂的各色猴子。

一次重庆有个小镇想通过水上运动发展当地的旅游业,举办了一项「国际水上运动赛事」,照「白人多就等于国际化」的逻辑,这事自然而然地落到了yana手上。

yana 租了一辆大巴车,载着 30 个外国人包括大卫在内来到小镇,举办了一场堪比奥林匹克式的开场仪式,「国际运动员们」手握着各自国家的国旗,依次进场,而一旁的官员正大声读着手中的演讲稿:

「这是我市运动史上无比骄傲的一天…」

台下的大卫憋着笑,不是因为他一个美国人抽到了澳大利亚的国旗,而是身旁一个比他还白的外国美女举着一非洲国家的旗帜还若无其事。

大卫还记得当时台下观众的脸庞,他们大多是当地的村民,大概手里还拿着瓜。

所以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的

这样的

这样的

这样的

当然开发商最后希望的是

这样的

和这样的

大家各取所需

尽管yana费劲心机挖掘艺人资源和商机,但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

几个月前,成都某知名楼盘爆发业主抗议

指责该楼盘在销售过程中存在虚假宣传。

当yana看到抗议现场的照片时,感觉有点惴惴不安。

她也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在“助纣为虐”,是不是在她的帮助下一座座名不符实的楼盘才变得火热。

在她的眼中,目前的房地产现状就成了——形象既是真相。

没人关心房屋质量,户型结构,城市规划,只要这个楼盘足够「国际化」,就有市场关注度,这就是那些地方的楼市逻辑。

但yana还是想太多了,她一个普通人,没有如此大的能量去影响这个市场的逻辑,就算没有她,还会有tana、rana站出来做她做的事情。

别唾弃「地产白猴子」了,这个病态逻辑成立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自己作。

现在,一二线楼市看似火热,但是地方市场并不乐观。

面对这个现状,开发商采取的应对措施不是更好地规划、设计、运营,而是给我们献上一场场宏大的歌舞表演。

最关键的是,还真有人鼓掌。

一些难卖的项目之所以这样虚假包装,还是因为这样有效啊。

标榜国际社区、高端豪宅、洋人名流、皇室尊享、绝版限量,这些我们恰好都认啊。

一些企业不够脚踏实地,带给他们可乘之机的,也是因为普通人缺乏对产品的认知,媒体也缺乏正确的引导。

导演大卫作为一个外国人,和我遇到的可乐一样,对中国人极度依赖房子而取得社会地位这个现象感到难以置信。

但这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中国特色国情啊。

极度依赖房子,但同时对房地产市场、对产品属性缺乏最基本的了解,自然就给了一些虚假宣传蒙蔽人的机会。

现在的人大多不懂房子,不懂产品,宅在一个黑屋子里又饥渴地向外张望。

而「地产白猴子」,就是这黑屋子里的唯一一扇窗。

窗外看似风景秀丽,让人陶醉。

但你又如何保证那扇玻璃不是一块全息投影的LED呢?

于是,利用这种知识结构上的漏洞,各个城市间彼此竞争,不惜用假大空的手段来打造城市形象。

深感愧疚的yana 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意只是「城市形象建设」这条商业旗舰上栓的那只最不起眼的蚂蚱罢了。

这场建设是高效且野蛮的,而在这场野蛮生长的盛宴中,又有谁能真正获利呢?

野蛮生长后,留下的只有忘掉初心的那一座座「空城」

还有规划美好却被废弃的「亚洲最大」体育场。

还有实际上并不被我们用平等眼光去看待的「地产白猴子」们。

除此之外,真正给我们呈现的

是我们这个国家还不够强大的现实。是整个社会对面子工程的默认与崇拜。是城市飞速发展下人们还没来得及跟上的迷茫价值观。

我突然想起了我刚入行时候去竞标提报时候的场景,每次都要去打印四本很厚很厚的文本,打印店都要1000块,但是开发商从来不会看。

而这个东西为了显示我们提报的诚意都是重金打印出来的,但是我内心都知道,里面的报告其实就是我们2个通宵写出来了,各种拼凑

我拎着厚厚的文本,每次都问,打印这些垃圾都是干嘛,装逼么

后来去了甲方,广告公司提报的时候现场总是会来一个女的,很漂亮但全场一句话没有,每次就在那里安静的坐着,后来和他们老大熟了才知道,女生的出现就是为了养眼,没有其他任何的功效,而为了招募她,团队给的公司甚至给主策执行者还要高

后来还听过一个段子,说有家代理公司请开发商吃饭,需要给陪酒小妹培训,让他们在夜总会和甲方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自己是陪酒小妹,而是说自己是公司广告部的谁谁谁,因为这样甲方会比较开心,有调戏的快感

这个可能是地产行特别诡异的情况,一些所谓的门面,我们把自己端在一个地方装逼,其实所有人都知道,但是所有人也都没有揭穿

这是房地产这个行当诡异的地方

这部电影里的这些老外可能也是这种折射,房地产这样,因为畸形,培育了很多畸形的工种,畸形的行业,这些东西都存在,存在的或许就是有道理的

但是却总有一种怪怪的味道

我们还在发展中,行业还在进步

在我们改善这些之前

让那些妖魔鬼怪的行业都早点消失吧

PS:想看这部片的,B站就有,趁还没和谐抓紧吧,图片来自电影截图以及毒舌电影网络截图

手动搜索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的地产观,即可关注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