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当下的扩张,多少都有恐慌

房企当下的扩张,多少都有恐慌
2017年06月28日 11:22 真叫卢俊的地产观

文|卢俊

今年的房地产市场,很多人都不适应,不适应的是现在这段时间会持续多久、未来还会不会出新的政策、以及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

因为对很多东西都未知,很多地产人也不知道当下应该做什么,做营销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盘,以及当下应该做些什么动作,做产品的不知道应该做产品创新还是标准减配,而投资拿地的发现,今年工资虽然高了,但是拿的地反而少了,过了今年好像被裁的命运也不远了。

但是从另外一个维度上来看,很多人说该扩张的房企今年都扩张得很快,也有人都在发展,但是在我眼里,那些激进式的扩张,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另一种压力的宣泄。

山雨欲来的房地产背后,所有房企都在承担不同的压力,每个动作背后,或许都有各自的逻辑。

恒大和碧桂园的重仓,或在当下踩到了异类红利

排行榜的前三名,万科碧桂园恒大,一个是常年的老大,一个是去年的老大,一个是可能今年的老大。

为什么这两年碧桂园和恒大可以走在规模的前列,很多人都在剖析原因,但是我认为,他们是踩到了当下独特时间点里房地产那异类红利。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三家开发商的土地储备方向,某种程度上也是战略发展方向,很明显可以看到,碧桂园和恒大重三四线城市,万科选择的一二线城市,这是本质的不同,而这个不同在当下折射出不一样的杠杆作用。

我们都知道,快周转的企业能够做大,就是要保证公司处于高速的周转的状态,如果有一天公司没有现金流流动那么就是风险的叠加。

之前万科重仓一二线城市,某种程度上就是看到了一二线城市虽然对产品要求比较好,但是行业却相对市场化,土地出让稳定,房地产开发环节稳定,各种信息也是透明,所以在这样的行业里可以最快程度滚动开发。

而恒大和碧桂园重仓三四线城市,其实不是看中他们的市场化,而是看中可以廉价拿地的能力,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出让由政府主导,而恒大碧桂园强的就在于政府公关能力。

本来是不同的主导方向,三强的格局也很稳定,但是在当下楼市里,碧桂园和恒大的优势就显现了,因为在三四线楼市那里没有调控,项目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入市,受干扰因素比较少,而万科就没那么好运,一二线城市都是调控的重灾区,不可抗力也开始增加。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轮行情里实现最快程度扩张的——

其实大部分都是在重仓三四线城市的。

过去在那里拿了成本不贵的土地,现在在那里获得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再配合不少房企在成本上的优势,所以当下市场里他们可以如鱼得水。

这是这两年特殊房地产时期的特殊场景,我相信不少老板也知道,这段时间总会过去,但是什么时候过去没人知道,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企业拼了命的想要在今年扩张的核心逻辑。

所以你看到这样的报纸广告,可能也会见怪不怪了。

是不是可持续,没人知道,因为确实大家也不知道这种特殊楼市情况会持续多久

但是对于中小房企来说,当下又有纠结的选择

毫无疑问,当下的市场对于中小型房企来说,最致命的其实是没有发展的机会。

一线城市的土地市场几乎没有给到他们入场券,而且当下所有的土地出让都采用复合招拍挂的模式,几乎断了他们的生路。

所以没有干粮进来,中小房企其实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叫熬,我手头就这么点余粮了,反正未来没机会拿地,不如指望手头的余粮可以卖出好价格,所以在当下的市场里就会选择死撑,能不卖就不卖。等到行情好的时候再找机会。

这种场景其实在过去也发生过,2008年也确实如此,万科在2008年选择降价赢得了规模,但是也有房企通过死撑一年,随后2009年的楼市大年里获得了满堂彩。

所以这一次很多小房企也选择扛,所以我们看到,房企百强里50-100的企业,今年的增速是负的,所以可见大家的心态。

另外一个模式就是待价而沽等待被收购。

各位不要理解为今年很多房企选择收购兼并是房企主动选择的战略,一定是有人待价而沽才会有大房企去收购。

那么中小房企为什么选择出售,核心就是既然我的房子在市场上卖给用户被卡,那么不如整个项目公司卖给其他房企,同样都是买卖,出售公司是一次性收割,我也规避的不少风险。

对于中小房企来说,特别简单,并没有当战略并没有当模式,就是一门简单的生意,如果地产做不下去,做点其他也可以,中国还在高速发展,总能找到自己的机会。

除此之外,很多人也把产品创新当成压力释放的重要方式

这就是当下各个房企的现状,很多动作在我眼里都不是战略,而是这个行业推着房企做改变,与其说选择不如说是被迫。

所以同样的,现在很多房企对外的选择,我个人认为也是同样如此。

扎根二三线城市的开发商,今年一窝蜂的尝试小镇模式,几乎所有的龙头房企都说自己开始做小镇。

就一个浙江,就冒出了这么多小镇。

选择小镇,不同开发商都说自己的亮点,都说自己有独特模式,但是无一例外都说可以通过小镇模式来实现,所以在我眼里,更多的逻辑是希望通过小镇可以去获得更多的土地。

而在一线城市的开发商,都毫无例外地对外说自己在转型运营,不论是青年公寓还是联合办公还是产业地产,无数的房企都说自己开始尝试这个领域,都描绘了一个不错的蓝图,但是本质上我认为还是为了拿地。

一线城市的土地越来越少,未来的要求一定是越来越高,未来除了有钱,一定还要有软性服务,运营是逃不开的环节。

现在开始宣布自己做运营,好歹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对外说我有多长的资历。

包括PPP也好,包括旧城改造也好,都是这样的逻辑。

所以这两年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上出现让人惊艳的户型产品少了,多了不少大型发布会对外诉说自己的企业战略改变。

声势有多大,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自己有多焦虑。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一个三十强的老总聊天,说,你们怎么也开始去海南淘金了啊,现在去那里还有机会么。

然后这个老总说,不去怎么办呢,现在市场这么难做,与其等死不如找死。

是的,转变或者是因为内心的恐慌,寻找改变是很多房企潜意识的行为。

这就是当下的房地产,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一个笑话

说两个人,在一个广阔的草原里行走,突然天降暴雨,一个人就抱着头疯狂地跑,然后另外一个人就说了:这里这么大,四下都没有遮挡的地方,你跑有什么用?

这个人回头看了下:这么大的雨,你总归要做点什么舒缓下内心焦虑吧,身体淋湿不要紧,把自己逼绝望了才是大事。

我想这个笑话可能是很多房企老板内心的写照。我们对于未来的认知还没有达成统一,我们还不知道阳光普照什么时候会到来。

但是可怜的是,作为企业的我们来说,不能够停下来,也没有资格停下来,一家公司停下来的唯一理由就是死亡。

在看不清未来的时候,抱头乱串看似无理,但其实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

陈奕迅的红玫瑰里有一句歌词写的特别好: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