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调结构:不破不立 回归本源

银行调结构:不破不立 回归本源
2017年12月31日 10:00 颐园财经

中经金融:follow me!

 《中国经营报》记者 张漫游

岁末年初,各家银行都在为2018年的发展方向谋划布局。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中国银行了解到,在该行2018年资管业务发展方向与业务规划中,中行表示将抓住市场发展的契机,优化大类资产配置,提升投资交易能力,服务实体经济。

这只是银行持续回归本源的缩影之一。2017年在资产负债结构方面,银行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以纠正近年来出现的金融改革与实体经济改革节奏不匹配的情况,让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银监会数据显示,2017年前10个月银行业新增贷款12.2万亿元,比2016年同期多增1.5万亿元,占新增资产比例比2016年同期大幅度提高35.2个百分点。

    

2017年,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到党的十九大,再到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敦促银行业回归本源的声音不绝于耳。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改革开放40周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银行业坚持回归本源势在必行。

“加减法”调结构

近年来,在实体经济增速放缓、金融脱媒、息差收窄、资产质量下降的大背景下,银行盈利压力大增。为了追求规模增长、保证利润,银行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投资、理财、同业业务,表外资产极速扩张,风险加剧。“金融机构突出主业,防止脱实向虚”成为2017年金融机构转型的大方向。

2017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便提到,要抓好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

    

此后,有关部门对于银行业的监管方向与之一脉相承。2017年3月,银监会发布《关于开展银行业“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开展“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等专项治理工作,倒逼银行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4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要求围绕银行业“三去一降一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强化重点领域监管约束等方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经过2017年的综合治理,银行业同业理财、表外、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委托贷款等业务增速都已放缓。

    

2017年12月1日,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在“银监会近期重点工作通报会”上指出,前10个月,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分别比年初减少3.4万亿元和1.4万亿元,理财产品增速降到4.7%,比2016年同期下降了26.5个百分点,这个比例的下降幅度非常大。其中,同业理财尤其明显,2017年已经累计净减少2.7万亿元,委托贷款同比少增8961亿元,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同比少增5.1万亿元,表外业务增速由过去50%以上降到目前的16.1%。

    

“尽管2017年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同业、理财等业务的监管,但并不是要取消这些金融的必备功能。”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王洪章此前在公开场合表示,银行业迫切要做的是回归本源,缩短资金投向企业的链条,提高资金投向企业的效率,更多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对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还在持续。2017年11月17日,为了统一同类资管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对于《征求意见稿》,普益标准分析人士告诉记者,金融需要回归本源,即回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上,需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而本次的资管新规,就是引导金融机构在充分发挥资产管理业务功能的同时,还要切实服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严格规范引导,避免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

引领资金流向实体

随着监管层对于表外理财、同业套利等“脱实向虚”情况的治理,银行业贷款增量和占比明显提升。

肖远企披露道,2017年前10个月银行业新增贷款12.2万亿元,比2016年同期多增1.5万亿元,占新增资产的比例较2016年同期大幅提高35.2个百分点。其中,贷款结构优化,更多的是投向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主要的民生领域。数据显示,制造业贷款增速比2016年同期上升1.6个百分点,投向战略性新兴行业和文化产业贷款分别比2016年同期增加2434亿元和624亿元,用于小微企业贷款、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涉农贷款和基础设施行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5.4%、44.2%、10.8%和16.4%。

    

2018年,回归本源依然是银行机构的主旋律。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会议提出让金融回归本源,金融业的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始终服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原则。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支持实体经济并不是一个简单口号,不是简单地从资产端把更多的投资引入到贷款,实际上,每家银行都有不同的策略选择、风险偏好。”某银行业资深人士表示。

    

近期,各家银行都在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例,各家都提到了要在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提高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供给能力。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强调,要合理安排信贷投放总量和结构,更加注重盘活存量;中国银行强调,要深化“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建设;中国建设银行特别提出,要在住房长效机制建设特别是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中国农业银行表示,要围绕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金融精准扶贫“新作为”。

    

上述银行业资深人士认为,在降杠杆、回归本源的过程中,实际上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不仅与整个经济环境有关,更与银行自身风险偏好有关系。长期来看,风险调整后对银行自身发展是有好处的。”

    

值得注意的是,脱贫攻坚或将成为明年的重点。一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大攻坚战”将“精准脱贫”列入其中;另一方面,2017年9月,央行发布《关于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的通知》称,根据国务院部署,为支持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聚焦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以及农户生产经营、创业担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助学等贷款,央行决定统一对上述贷款增量或余额占全部贷款增量或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实施定向降准政策,并于2018年起实施。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告诉记者,央行创新调控方式,针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可以在引导资金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普惠金融支持力度的同时,通过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可以促进实体部门融资成本降低。

 

中经金融是《中国经营报》旗下专注财经领域新闻的公众号,内容覆盖银行、保险、券商、基金、交易所等多个金融行业,每天多条原创,旨在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服务。

[版权说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