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现金时代,为什么国外没有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无现金时代,为什么国外没有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2017年04月28日 18:43 金融科技洞察

五一假期将至,正是大家出国游的旺季。眼下,赴欧旅游又多了一个不带钱包的理由。

继引入扫码付之后,近日,欧洲开始推广另一项支付宝“无现金”服务——扫码退税。中国游客通过扫码一步完成退税,税金以人民币即时入账支付宝,彻底解决排队和无法及时到账问题。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随着支付宝们走出门口,越来越多境外地区和场景实现“无现金”服务。支付宝数据显示,在境外的25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有超过10万家商户接入支付宝。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用户在境外使用支付宝消费的笔数,同比去年更达到3倍,“无现金”出游已成现实。

中国的非现金支付无疑已经领跑全球。4月26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7)》显示,2016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1251.11亿笔,金额3687.2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64%和6.91%。从全球可比口径看,2015年我国非现金支付笔数占全球非现金支付笔数的22.12%,增速是全球平均速度的4倍以上。

遥想2016年2月,Apple Pay进入中国,当天就绑了3000万张银行卡,可时隔一年,这个数字仍没有多大变化。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谈及Apple Pay,售货员竟然已经不知道如何操作收款。 短短一年, 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二维码技术,实现了对以Apple Pay为代表的NFC技术的完胜。

就连库克也承认,在移动支付方面,中国比美国和欧洲还要繁荣,美国和欧洲人已经习惯了信用卡交易,不由自主地会从钱包里面掏出信用卡,同时美国商家不大愿意采纳移动支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国外,没有出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样的第三方平台呢?

很多人都忽视了一点:没有国有银行系统的配合,第三方平台支付是无法达成目前成就的。

很多网上支付、移动支付技术最早都是欧美先行,然后国内跟进最后在市场因素的催化下实现反超。这个市场因素是表象,其根基还是我国独特的金融体系。

第三方支付顾名思义:通过银行与客户外的第三方平台进行支付。

我国银行系统为第三方支付承担了两大基础性业务:1、身份认证; 2、转账结算。这两项不实现,第三方支付的安全与便捷就无从谈起。

最流行的快捷支付需要三个条件:1、身份证(或其他证件)2、银行卡(无论储蓄卡或信用卡,这很关键)3、手机号。

中国的网络支付平台对比国外有两个最大的特点:1、以储蓄卡为主流,大大扩展了用户群体。2、在平台内实现即时转账,这第三方支付平台是迅速发展的关键。这两项可以说是支付宝们在市场开拓上能吊打欧美同行的原因。

首先说说储蓄卡

应该可以说在中国办理全功能的银行储蓄卡是世界上最便捷的:1、无门槛、免费开户。2、即时领卡。

绝大多数欧美银行无法实现这点的的原因,主要是基于成本考量。因为发行大量的带有各类功能、综合服务远超欧美的银行卡不仅意味着发卡工本、人力成本,后台系统运算能力、现金管理、配套网点建设、机具设备投放及其运营维护都耗费巨大。而大量无门槛发卡并不能保证带来足够的存款与中间收入,还会导致资源紧张服务不到位而影响市场声誉挤走优质客户,最后就成了赔钱的买卖。

因此,设置开户条件、费用、等待时间,就可以替商业银行筛选掉太多本来想开银行卡但没有大量存款或信贷需求的潜在客户。

过去十几年,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行加邮政、交通)在人民银行政策性文件的引导下,不计成本大量发行银联标志银行卡,将基本的金融综合服务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普及开来的同时,也使得银联迅速成长为世界级卡组织。目前我国人均持有银行卡是四张多,无论是增量还是存量都是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

有了银行卡,接下来就是安全问题

虽然现在手机号是用身份证办的,银行卡也是用身份证开的,但是第三方支付平台自身并不能通过身份证确认手机号对银行卡对应关系,这份工作只能交给网点众多的银行以面对面的形式进行现场处理,即:

1、银行在开卡时就完成手机号的验证

2、开卡后,单独添加/修改认证的手机号

注:必须本人到场且与公安局身份系统联网核查,比对样貌信息通过后才能完成。

这样就意味着通过本人的现场的许可授予了相应手机号转账的权限,从而保障安全。

另外,如果没有经过这道手续,即使原本就留有其他业务相关的手机号(如余额变动信息提醒)仍需要到柜台完成专门的现场认证才能用于快捷支付。

这份工作就被分摊到了全国22万多家商业银行网点的日常工作中。想象下几亿用户如果都需要阿里与腾讯建设实体网点一个个当面核实,以快捷支付为绝对主流的移动支付还怎么能发展得起来?当然这种纯人力投入更是国外金融机构想都不会去想的。

但到国内即使到了这一步,还有改进空间:快捷支付的主要认证媒介—短信,由于其技术开发早门槛低,导致如今被拦截、窃取的可能性非常高。而且银行卡所联系的手机号往往与大量个人金融信息有关,因此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高大上欧美银行更不可能去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短期看不到收益的事。

2015年,四大行也曾开发自己的类似但安全度更高的支付方式,试图联手限制微信支付宝以夺回一部分支付市场,但由于推广手段贫乏,在整体的舆论氛围与政策导向下只是个聊胜于无的自我安慰。总之,就安全角度而言,成本因素使得线上快捷支付基本上无法脱离目前在我国肩负起提供社会基本金融服务职责、拥有众多物理网点的国家主导银行体系。这也意味着,第三方支付要发展银行必须让利,这也是当年马云与银行谈判艰难的原因。

最后,关于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

这里需要谈谈银行为实现支付平台转账所承担的结算业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转账功能是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各类综合金融服务(红包、收款、还信用卡)能迅速开发出来的的关键所在。从全民晒支付宝账单就可以看出,转账需求在移动支付里占的比例非常之高。这种功能当然也是依托银行系统建立起来的,简单来讲就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在银行系统内开立的客户备付金账户完成的。

而当转到余额宝内时,支付宝银行备付金账户则往支付宝名下的货币基金在银行的户头里转账以供基金运营,然后再客户的余额宝上记上一笔份额,减一笔支付宝余额。

支付宝客户备付金账户资金越多,就可以要求银行提供更高的存款利率,银行赚的也就是帮助支付宝结算的佣金结果还提高了自身揽存款的成本。而且支付宝可以以各种方式鼓励客户将钱投入其他产品,也造成了银行这边的存款流失。

这就是为什么去年支付宝提现开始有条件收费之后,余额宝提现却仍旧免费。原因就在于鼓励客户将钱转到余额宝上——从银行角度来看就是从受备付金法规严格监管备付金账户转到由天弘基金公司名下自由度更高的资金账户里,成为运营资金。

所以,这为支付宝提供备付金账户服务:尽管开立备付金账户的银行获得了大量存款。但从银行业整体来看,既提高了经营成本又降低了中间业务收入,长期来看更培养了竞争对手。

但在2017年4月新备付金制度改革后,银行不再支付利息,并逐步提高缴存比例到全部集中存管,当然这一部分资金的性质也不再属于银行吸收的存款。另一方面银联结算模式上线,商业银行彻底成为资金代保管的机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不能躺着吃利息与随意挪用资金,这就需要提供更多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以提高过路资金利用率。在这种国家主导的格局下,客户的利益从制度上得到保证。

所以,欧美国家没有银行或卡组织愿意承担大量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储蓄账户网络安全柜面认证服务以及为第三方平台转账结算这种给他人做嫁衣的业务,网络支付也就只能依附在本身已经很成熟的信用卡支付体系下。

Visa或者MasterCard等外卡组织也有各种方式的网络验证功能,但一般主要用于信用卡且由于没有统筹规划而无法统一整合分散的各国市场。目前我国绑定网上支付的储蓄卡占了非常大一部分,从银行经营的战略角度来讲就是亏本买卖,也只有需要承担为社会提供基本金融服务的国内银行系统在政策导向下愿意全面承担起这项工作。无论年龄、身份随随便便开个银行卡就能即时使用第三方移动支付与转账的情况在国外是很罕见的。

2015年率先实现货币无纸化的瑞典,实现的方式是便是依靠小商、小贩、教堂、政府人人都装Pos机,可见利益链条紧紧被银行抓在手里。去年,我国各家银行也曾力推Apple Pay,就是因为这项技术与银行利益不冲突,但国内市场习惯仍旧是第三方支付。

一句话总结:如果中国也像金融资本为王的欧美一样,移动支付只能绑定相对门槛高的信用卡,且只能消费不能转账的话,即使微信与支付宝自身应用做的再好,恐怕也难有如此规模。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支付百科”,作者黑森林慕斯

BY 金融科技洞察

致力于带来一线金融科技资讯与评论,服务金融科技从业者。

转载请标注来源于“金融科技洞察”(fintechdaily),侵权必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