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Techfin和京东Fintech有何不同?

蚂蚁Techfin和京东Fintech有何不同?
2017年05月11日 20:14 金融科技洞察

今天在知乎上,有人向金融科技洞察(fintechdaily)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蚂蚁金服说自己是Techfin,而京东金融是Fintech,这是文字游戏吗?二者有何区别?

那么,都是声称科技能力开放的Techfin与Fintech,真的有什么不一样吗?我们来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注:本文暂不比较两家公司的业务,毕竟京东金融目前的估值只有蚂蚁金服的1/8,我们重点讲Fin+Tech为什么有不同的组合。

早在今年1月的生活圈风波之后,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就表示,蚂蚁金服是一家Techfin而非Fintech公司。3月21日,蚂蚁金服宣布推出财富号,正式高喊Techfin(科技金融),主打“科技+金融”,表明了“转型Techfin”的决心。“未来蚂蚁金服未来会只做Tech(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去做好Fin(金融)”。这种说法被外界解读为,蚂蚁金服放弃社交,专注金融和技术。

与之相反,3月23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会上,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则直言:“无论是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都应遵循金融本质。”他表示,京东金融是Fintech金融科技的推动者,利用金融科技的技术优势,服务传统金融机构,形成更开放的生态关系。

蚂蚁金服所谓的“Techfin”到底是什么?

大家都听过金融科技(Fintech)这个词,蚂蚁金服却把这个词拆散了造了个新词“techFin”,要理解“techFin”的核心意思,要看蚂蚁金服在3月21日这场活动中谈到的三个问题:

1、确定未来只做技术平台,把金融业务向金融机构开放;2、开放自运营平台“财富号”,用技术支撑基金公司;3、运用智能、大数据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

蚂蚁金服这次的要表达的主题就是,“专注技术、开放生态”,这也是确定了蚂蚁金服的未来专注的部分和舍去的部分。

所谓专注的部分,主要是专注于技术和发展平台。蚂蚁金服作为拥有数亿用户的平台,虽然过去平台自身开发过一系列的金融产品,但这种尝试某些时候也触及到了一些政策的底线。

在经过生活圈事件之后,我们看到蚂蚁金服高层不断进行反思,近一段时间来,有关蚂蚁金服不断审视自我的声音也越来越强,而蚂蚁金服提出的这三点问题恰恰是审视自我之后的结果。

蚂蚁金服向基金行业开放自运营平台“财富号”首批接入的试点机构包括博时、兴全、天弘、南方、建信等基金公司,后续将向所有基金公司开放,未来还将陆续向银行、保险、证券行业全面开放。这是一条更经济的选择路径。

蚂蚁金服宣布未来只做技术其实反映了一个问题——它正从粗放的平台流量经营过渡到精细化的大数据运营。这也是它遭受持续监管、社交扭曲化之后的开放行动、品牌重塑行动。

金融科技洞察(fintechdaily)认为,互联网公司做金融最强的优势就在于算法、技术和数据,互联网公司应该专注自己的优势领域。虽说京东金融和蚂蚁金服的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但在眼下,它们都更为稳妥地处理新业务。在和传统金融机构的交往以及政策监管的问题上,这两家也少了很多试探底线,更多在做自己本分之内的事情。

京东金融的Fintech有何逻辑?

事实上,Fintech(金融科技)不是新名词,在美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在国内由京东金融、百度金融领衔,现在已是行业共识。从逻辑上讲,金融科技是服务于金融生态的,不是普通的技术,而是专注于金融行业的技术生态,是金融场景的延伸和开放连接。

在2016百度世界大会·金融科技分论坛上,百度高级副总裁朱光首次对外透露了百度金融“成为一家真正意义的金融科技公司”的愿景,并且希望通过开放合作两种方式,输出金融科技。

于是,在去年百度金融设立了百金交,就是为了连接消费金融、银行、保险等板块,而百信银行今年年初筹备直销银行,百度一脚插入了传统银行的网络服务业务。

不久后京东也流露与传统银行(徽商银行)合作的意愿,申设独立法人资格的直销银行的消息。这被业内称为“复制百信模式”。在这条逻辑线上,传统银行有信贷业务的经验优势,也有技术方面的需求,互联网公司有客户引流方面的平台优势,以及技术层面的优越感,二者一拍即合。

正如Fintech的愿景所描述的那样:FinTech通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对传统金融进行改造,提供更为普惠的、便捷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至于哪种模式更能深度参与这场改造和变革,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启示:互联网公司做金融的长处和短板

总之,对互联网公司而言,做金融依然要专注于技术和生态。

1、互联网公司做金融强在技术

这些互联网公司持有技术的优势,而技术也是最容易深入业务改变传统和现状的手段。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经验非常丰富,但是在技术应用、创新方面却不如互联网行业,在大数据的应用以及数据维度的衍生能力上依然很难深入。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现状,全面、动态、精准的数据模型似乎能为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系统注入一丝新鲜血液。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点不单单是在业务层面,在风控数据技术、经验方面的合作与互补也至关重要。

2、应对监管,和传统机构合作往往更稳妥

金融创新会对现行金融秩序造成冲击,打破原有的金融格局平衡,甚至削弱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在目前互联网金融监管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很多业务互联网公司无法随意涉足,即使是突破底线也会在未来遭遇风险。

与其冒牌照风险或是政策风险去做一些业务,不如构建生态,联合传统金融机构一起来做,这在在政策和监管上往往是最安全的做法。也能够不断和传统金融机构一起产生业务创新,从而在业务层面上推动政策和监管的逐步开放。

3、 金融科技大时代,场景化创新是未来 

无论是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都离不开金融的本质,而金融业正走向多样化、场景化、移动化等方向,金融科技的未来是以场景创新为驱动力的。

蚂蚁金服侧重于传统模式的互联网化,京东金融看中场景化产品的创新,各有千秋,没有对错之分。也许在未来,二者会发展出不同的路径,最终成为金融生态中的不同角色。

对于金融业态的机构和科技金融玩家们来说,大家不要沉迷于词汇的顺序,而是应该找到自己的生存模式。

本文参考文献:

《从Fintech到Techfin,中国金融业正在发生什么?》作者/普兰金融

《京东金融推fintech,蚂蚁金服喊techfin,未来几何》作者/刘华芳

《彭蕾详解蚂蚁金服techfin战略:用技术让金融变得更包容》作者/陈莹莹

《百度金融Fintech蚂蚁金服techFin,互金企业分羹模式正达成一致》作者/吴俊宇

金融科技洞察(fintechdaily)致力于带来一线金融科技资讯与评论,服务金融科技从业者。

转载请标注来源于金融科技洞察(fintechdaily),侵权必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