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ABS受热捧的三大理由和三个隐忧

消费金融ABS受热捧的三大理由和三个隐忧
2017年06月14日 11:11 金融科技洞察

截至今年6月,消费金融ABS累计发行额约1500亿元,比去年底增长了近500亿。面对这块巨大的大蛋糕,各路资本竞相布局。

最近关于ABS的话题热度持续不断:好消息是读秒主导的“读秒-去哪儿网‘拿去花’第一期消费分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发行,小米金融旗下小米贷款的30亿储架式ABS专项计划也获得批准。而坏消息是持牌的湖北消费金融违规操作被罚。

2014年来,ABS屡屡登上互联网金融的融资大舞台,京东、平安银行作为发行人都唱过主角。但以往的互联网金融ABS产品(含消费金融)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几乎被电商巨头“垄断”,也就是蚂蚁、京东、分期乐、小米、唯品会和宜人贷这几家。眼下,一个新的趋势出现了:发行主体从产业链环节来看变得更加多样,比如读秒就是提供智能信贷数据服务的技术方。未来发行公司规模梯度的下沉也存在想象空间。

那么,消费金融ABS为何受到热捧?

第一个理由,市场潜力巨大,各类消费场景被激活。

这一点无需多言。截至目前,消费金融ABS的基础资产类型包括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消费性贷款、应收账款、小额贷款以及信托收益权等,产品种类日益丰富。

其中,2016年个人消费贷款ABS发行数量相较于2015 年呈现733.33%的井喷式增长,发行金额也较2015 年的147.7 亿元增加60%。

这就形成了玩家们的基本局面:电商系机构主要依托线上电商消费场景,为消费者提供“赊购”;银行系机构竞相推出更便捷的移动端消费金融产品,引导客户信用卡消费分期或账单分期或向用户提供以现金贷款为主要方式的消费贷款;互联网系依托流量的优势,加紧与线下伙伴的合作。

第二个理由,ABS融来的钱是很便宜的。

当前平台可以通过与市场上的专业ABS发行服务商合作,也可以自己寻找金融机构合作。在产品设计时,大股东提供一些连带担保,劣后比例适当多拿一些,相对更能得到机构认可,拿到相对便宜的资金。

ABS被平台当成了消费金融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通过资产的生成、打包、出售形成资金闭环。从产业链下游来看,催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可以说,消费金融 ABS 产品的发行有助于提高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周转效率,扩大消费信贷资产规模,支持消费信贷公司发展和消费信贷产品的多元化,使更多人群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

第三个理由,ABS起到了背书的作用。

以“拿去花”为例,先来说说主体发行人读秒的角色。仔细辨析,它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信贷技术支持方,而是撮合交易的介绍人,因为中信证券的参与就是读秒撮合的,同时它又和保理公司存在关联关系。

而在整个ABS过程中,读秒获得的是巨大的品牌增值。因为场内ABS必须经过层层严格审核,意味着其底层资产质量以及合规性都足够好,想获得交易所的无异议函,必须经过评级、现金流测算等道道程序。

因此在这款产品成功发行后,读秒与其它合作机构沟通的成本将大大减小。

消费金融ABS前景可期,但也不乏隐忧

首先,信息不对称。

中诚信征信总经理闫文坦言,信息不对称是制约消费金融ABS市场发展最重要的瓶颈,这个问题在资产方主体信用较低时尤为突出。原始权益人风控标准不一,资产服务商资产管理能力和存续能力尚待验证,尽职调查有效性存疑,投后管理操作风险过高,信息披露不彻底,使得消费金融ABS市场在投资人眼中就如同阿克洛夫描述的“柠檬市场”(信息不对称市场)。

其次,面临着风控与定价能力的考验。

许多拥有优质资产的公司苦于主体信用不足,只得依赖高成本的资金渠道,这又迫使它们不得不在继续成长和获取高风险资产中做出抉择。

《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指出,相比用抵押物、收入流水证明等粗放式的传统风控方式,基于大数据,进行线上信贷审批系统还需要提高质量。要充分体现信贷业务电子审批高效性,信贷调查、分析评价、审批决策和放款审查人员应通过系统调阅信贷业务影像资料和电子信息,纸质审批资料不再做审批环节中流转,同时实现"三集中"(即集中审批、集中审查放款与集中档案管理)。

第三,监管仍是“达摩克里斯之剑”

最后,洞察君认为,监管仍是“达摩克里斯之剑”。因为固定的利息现金流,让他们手里的保证书也成为一种基础资产,又可以作为现金流权益出让,卖给新的投资人。这就形成了系统性风险的黑洞。

事实上,去年底,应该是为了规避系统性风险,监管层对于消费金融ABS一度非常谨慎,以类似窗口指导的形式,干预互金平台发行ABS。

金融科技洞察(fintechdaily)致力于带来一线金融科技资讯与评论。转载请标注“来源于金融科技洞察(fintechdaily)”,侵权必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