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燃冰开采成功赶超美日,中国人向地球深部进军

中国可燃冰开采成功赶超美日,中国人向地球深部进军
2017年05月18日 18:50 AI财经社

今日,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这标志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在海域可燃冰试采中实现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这一技术使我国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领跑者,西方发达国家被赶超。

中国人向地球深部进军

今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出现在南海神狐海域作业的钻井平台“蓝鲸1号”上。

他宣布:“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这意味着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在全球新能源革命的背景下,太阳能、核能、地热能、风能轮番爆发,不过唯独可燃冰的新进展迟迟未见。中国人打破了这一局面。

据了解,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现场距香港约285公里,采气点位于水深1266米海底下200米的海床中。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总指挥叶建良介绍,从5月10日正式出气试点火成功,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开采八天,日产超过一万方以上,最高日产达到了3.5万方,已累计产出超12万立方米甲烷含量高达99.5%的天然气。

这种连续超一周的稳定产气,标志着我国进行的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宣告成功。

技术领先西方发达国家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一般分布在深海沉积物或者陆地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其最大特点就是能量密度高,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是世界重要战略资源。

而我国地域范围内拥有相当丰富的可燃冰资源,储存量相当于1000亿吨石油,其中南海海域是我国可燃冰的主要分布区,有近800亿吨储量,因此突破海域可燃冰钻采技术,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抢占世界能源高地具有战略性意义。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自前苏联、美国先后在矿田和深海中发现可燃冰,全球就开始掀起大规模研究、探测和勘探天然气水合物藏的热潮。

而可燃冰作为一种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晶体,开采难度非常大,一旦温压条件发生改变,晶体就会迅速分解,释放气体分子。因此,对于埋藏在深海的可燃冰来说,在开采过程中非常容易导致大量甲烷气体泄露,稍不注意,就会给海底生态和大气环境带来灾难性影响。

另外,陆缘海边的可燃冰开采也十分困难。一旦出现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啸、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灾害。

而作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新能源,无论开采难度多大,世界各国也在不断尝试可燃冰勘探开采的方法。

全球可燃冰研发活跃的国家主要有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和印度等。

而这次在南海神狐海域试采成功,也是全球首次实现资源量全球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为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商业性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储备,实现了在这一领域由“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对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030年以前实现商用

值得注意的是,承担此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并成功试采可燃冰的“蓝鲸1号”,是由中集集团旗下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的,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

该平台长117米,宽92.7米,高118米,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适用于全球深海作业。与传统单钻塔平台相比,“蓝鲸1号”配置了高效的液压双钻塔和全球领先的DP3闭环动力管理系统,可提升30%作业效率,节省10%的燃料消耗。

而此次试采成功,也让国内可燃冰概念股站上风口。据中金在线报道,受利好消息影响,可燃冰概念股在今日午后大涨,石化机械涨停。未来,可燃冰安全可控开采技术的发展也会让能源领域重新洗牌,可燃冰有望代替石油成为未来主要能源。

据了解,下一步,南海神狐试开采团队将继续在附近海域再进行二至三个不同矿区和类别的试开采工作。

对此,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表示:“从目前我们试采的连续性和产气量来看,离商业性开采距离不远了。我相信,在2030年以前,具有最大潜力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将会得到商业性开发利用。”

AI财经社 周晶晶 综合报道

更多精彩文章,请移步微信公众号【AI财经社(Economic-Weekly)】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