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打假人沦为索赔人?律师:依法打击敲诈勒索行为

职业打假人沦为索赔人?律师:依法打击敲诈勒索行为
2017年12月12日 18:31 AI财经社

文|AI财经社 韩姜

编|嘉辛

近期,有关“职业打假人沦为职业索赔人”的话题引发热议。12月初,红盾论坛微信公众号援引报道称,马某某一次性购买了“安吉白茶”30盒,然后以茶叶内外标注的保质期时间不一致为由发起诉讼。不过,两级法院均驳回了他的诉讼请求。

实际上,近年来类似马某某的诉讼并不鲜见。中国文书裁判网显示,2017年以来,动辄买几十件产品,以标签瑕疵向监管部门举报,或者向法院起诉索取10倍赔偿的“打假”案件,大多都被驳回诉讼请求。

部分“职业打假人”正在从英雄异化为另一个群体。他们熟读法律、掌握打假技巧,却抓住法律空隙和商品瑕疵,为了自身的私利试图从商家处索赔。有律师分析称,当“打假者”以索赔为目的时,也要守住一定的底线,有时候合法与违法之间仅有一线之隔。

“假打”取代“打假”

在诱人的红利面前,一些“职业打假人”瞄准容易下手的商超和企业,乃至用“假打”取代“打假”。

高健(化名)是一家小超市的老板。不久前,打假人在他的店里买走了68件食品,还要求开了68张发票。对方用稀料把生产日期擦去,回头来找他私了,每张小票赔1000元,最低赔偿3万元。

面对这样的勒索,高健没有同意。打假人就直接去法院,起诉了其中一张购物小票,但高健无法证明生产日期是之前就存在的,输掉了官司。最后打假人拿着判决书去食药监局投诉,还是罚了他3万元。

更多的职业打假人,面临的是索赔失败。

今年3月17日,职业打假人洪柏祥从好药师公司在天猫店购20件营养蛋白固体饮料,单价399元,共花费7980元。他以涉案食品的标签未注明两项食品添加剂为由,认为其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好药师公司给予十倍的赔偿。但法院最后判定,涉案食品的标签虽存在上述瑕疵,但不影响食品安全。没有支持洪柏祥的诉讼请求。

在某些案件中,一些打假人甚至发展到采取非法手段的方式。公开资料显示,根据宁夏银川兴庆区人民法院的调查,网名为“叶光”的职业打假人引用了无效的司法鉴定报告以及某“调查委员会”的文件,实际上该调查委员会为已经失去资质的非法组织,而且该组织涉嫌私刻公章。

“叶光”所办的网站直接引用这些非法文件,在互联网上造势攻击企业。在这个系列事件当中,这些职业索赔人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分享职业索赔线索,往往只需花费50元诉讼费便可以达到通过司法程序要挟企业以及与企业谈条件的目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即使司法程序上胜利是一种惨胜,既严重干扰企业精力,干扰企业正常经营秩序和损害企业商誉,但我们并不打算对这股黑恶势力妥协。”接近泸州老窖处理职业索赔的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表示,泸州老窖短期内在全国各地法院一共被诉200多件,除了主动撤诉的和正在走司法程序的,基本全部100多个涉诉案件在一审阶段便告胜诉,只有一起案件打到了二审胜诉。

律师:打假者应守住底线,合法与违法间仅一线之隔

类似“打假”变“假打”,有无法律对其进行约束?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白晓强律师告诉AI财经社,目前国内对于职业打假人和职业索赔人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职业打假人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消费者权益,关注产品质量问题,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而职业索赔人的目的是以自己牟利为目的,长期从事所谓的打假活动,有些时候会不择手段,有敲诈勒索嫌疑。

白晓强称,有些职业索赔人都是从职业打假人演化而来的。客观上来讲,职业打假人对于市场的净化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当“打假者”以索赔为目的时,也要守住一定的底线。有时候合法与违法之间仅有一线之隔。

白晓强进一步表示,如果职业索赔人只是单纯的购买了问题产品,然后向工商部门或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假一赔十赔偿,这个还不会触犯法律。但是有些职业索赔人在购买问题商品后,会先给产品经营者打电话要求“私了”,其实就是为了要钱。这些人往往会开出高于商品价格几倍的索赔额,有时还会抛出“让媒体曝光”、“诉诸法律影响不好”等带有威胁性的语言。

“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索赔人就有可能构成敲诈勒索,严重的会触犯刑法。”白晓强分析称,我国刑法上的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当然敲诈勒索的行为只有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时,才构成犯罪。

北京知名公益律师张新年也强调,“某种意义上,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以及消费欺诈现象的存在,都是一种病,既有客观发病的自身原因,也有市场监管不力的责任,而打假人,不管是职业打假人还是非职业打假人,都起到了啄木鸟的作用。”

张新年认为,“我们不应当过于关注打假人打假背后的动机,打假人正常的索赔活动,比如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主张的‘退一赔三’、依据《食品安全法》所主张的‘退一赔三’等请求事项,都于法有据,应当依法予以支持。但是,如果打假人借机敲诈勒索,或者有其他违法乃至犯罪行为,也应当依法予以打击,依法保护商家合法利益不受侵犯。”

【更多报道请移步 AI财经社微信公众号(ID:aicjnews)和官方网站 www.aicaijing.com.cn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