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不关心真相,只在意感受

这个世界不关心真相,只在意感受
2017年08月23日 16:45 投行大师兄

前阵子,有一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题目是《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据说,这篇文章获得了700多万阅读。作者“张先生”因此吸纳了20多万粉丝,迅速跻身大V行列。

当时,在一个新媒体群里,大家讨论的很热烈:

有人问:这篇文章除了在宣泄负能量,究竟有什么逻辑和营养可言呢?

有人答:需要什么逻辑和营养,只要能让2000万“北漂”产生共鸣,就会收获流量、粉丝、名气和广告。

随后有人问:如果写文章只是为了迎合读者,帮助大众发泄悲观和仇富情绪,还有谁会去引导人们关心这个世界的真相?

这一问,振聋发聩,直击灵魂。

一、写文章不需要真相

作为一个从投资圈初入媒体圈的小白,四个多月来,我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见识了各种怪现状之后,终于渐渐明白——这个世界根本不关心什么真相,在乎的只有感受。

曾经有一篇文章叫《真正的高手都是悄无声息的摆渡人》刷遍了朋友圈,核心意思是“真正的高手都会悄无声息地帮助别人从此岸抵达彼岸,不求回报。”

文章列举了很多逻辑怪异的例子,其中一个是:王家卫找来了毫无经验的张嘉佳当导演,还帮他请来了梁朝伟、金城武、杜鹃、Angelababy、陈奕迅等一众大牌明星,拍了一个叫《摆渡人》的电影。尽管票房不佳,但是王家卫“看中的是能否找到有灵性有潜质的年轻人,把平生所学传授给他,至于名利,早已轻如鸿毛。”

这篇文章让很多渴望贵人相助的年轻人产生了共鸣,大家纷纷转发,阅读量很快突破10万+。虽然,同样作为年轻人的我,也渴望贵人相助,但看到这篇文章,我的第一反应是:如果王家卫真的不考虑商业价值,“只是想帮帮年轻人而已”,那他就是对电影投资人的不负责任啊。哪有拿着别人的钱去做慈善的道理?

我很欣赏马云说的“要用做生意的心态去做慈善,不能用做慈善的心态去做生意”。所以,如果用作者说的这种慈善心态去当悄无声息的“摆渡人”,不仅算不上“真正的高手”,甚至还会好心办坏事。后来,我写了一篇文章批驳这篇鸡汤,但反响平平,并没有泛起任何水花。

这件事让我第一次认识到:原来,很多时候,人们并不希望听“对的”、“有用的”,而只想听“爽的”、“刺激的”。

比如,在讨论为什么同样是首富,王健林麻烦缠身而马云却风光满面时,很多人根本不想知道,因为两个人的企业,一个是靠创新的成长型企业,一个是靠杠杆的周期型公司,所以在去杠杆时感受不同。却对王、马二人背后的男人们兴趣盎然。

再比如,有些财经作者,在措辞时神秘兮兮、故作深沉,谈到关键问题时习惯于用“你懂的”一笔带过。文章内容要么是骂ZF的,要么是谈阴谋论的。听起来似乎有理,但仔细一想,好像除了煽动情绪,并没有给出什么建设性建议,甚至还容易把不明真相的读者引向歧途。虽然让内行人挺不屑,但他却有拥趸无数。

后来,我终于醒悟,原来爆款文章不一定是有价值的好文章,却一定满足了以下两类需求:

一种是发泄性需求,比如暴力冲突、抱怨现状、阶级对立、仇富情绪、民粹思想等等。

一种是满足性需求,比如娱乐新闻、政治秘闻、八卦故事、桃色事件等等。

好生意顺人性,爆款文章也是顺人性的。只要你的文章满足了他人的以上需求,让别人爽了,对错不重要,是非也不重要,至于有没有营养和价值那就更不重要了。

而所谓的真相,要么很伤人,要么很费脑细胞,很难让大部分人产生共鸣,也很难让人爽。就像小时候,喊你打游戏的人会让你很爽,而让你好好学习的人往往令你讨厌。

所以,写文章不需要真相。

二、投资也不需要真相

不仅是写作,我越来越觉得,投资也不需要真相。

这几天,联通混改搅动得资本市场纷纷扰扰,有人在讨论为何是FG委而不是GZ委,有人在讨论ZJH是如何被欺负的,有人在讨论联通究竟会有几个涨停板。却很少有人去认真分析下混改是否真的有助于联通改善经营,提升效率?

前天,我在分析为什么养老金首秀,买的却是这一年来备受冷落的“要命3000”时提到:养老金必须秉持价值投资,去人少的地方捡便宜货,而尽量不去人多的地方凑热闹。后台的一些留言却依然是:国家队不过是换个地方割韭菜罢了,当婊子还想立牌坊云云。

这让我想起前阵子,一些人炒雄安概念股惨遭亏损后,有一篇文章在朋友圈 疯传——《雄安大捷!国家队击毙散户150万,围歼大户6000余,消灭融资180亿》。读起来的确很痛快,但是却并不能帮我们减少亏钱。为什么没有人反思一下自己在交易上的不足呢?

虽然炒股亏钱的内因是自己,但是把责任归结到“郭嘉队”头上,就可以让自己感到舒服很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小人求诸人,君子求诸己。如果你没有跟着一起骂,甚至还会被一些阴谋论者怀疑你是不是郭嘉队的喉舌。(我并不否认外因的作用,但是与其抱怨外因,不如苦练内功。)

而有些观点虽不专业,却足以慰藉人心,比如:“逻辑是苍白的,要学会抱团取暖”,“曾经创业板做得好的人,过去一年一定赔的很惨”,“做均值回归必死”。

而事实是:市场永远有逻辑,只是你没看透;投资高手的稳定收益从来跟市场风格无关;均值回归没有错,在不恰当的时候做均值回归才会死。

这两段话中,前者让你觉得自己亏钱很正常,所以让你很舒服;而后者却很讨厌地让你承认自己的错误,还督促你反思自我。

你看,谁关心联通混改后业绩会不会变好?看热闹,炒题材就行。谁关心养老金买“要命3000”是不是价值投资?跟风或骂娘就行。亏了钱找什么自身原因,骂狗庄,骂郭嘉队就行。旁边,还有人体贴地给你做心灵按摩“别哭,别哭,不怪你,要怪就怪这狗日的流年不顺”。

这么看来,做投资,也不需要真相。

三、不关心真相的世界会怎样?

有时候,当你在人群中呼唤真相时,就像在一群游戏打得正嗨的小伙伴们中说“你们应该少玩点游戏多看点书”一样会被狠狠地鄙视:难道你是××派来的逗逼吗?

其实,被骂一句逗逼倒是轻的,最怕的是有生命危险。

700年前,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被活活烧死;200多年前,特斯拉提出交流电后被倡导直流电的爱迪生们严酷打压;40年前,无数有良心的仁人志士在WG中被疯狂的群众批斗至死。

在失去理性的群众面前,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好事不出门,坏事传万里;流言越来越可畏,谣言越来越难以止于智者。

虽然很多事情,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能看到真相。可悲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一文中(良心之作),作者“L先生”提出:

1995年,在美国旧金山的一次会议上,在讨论如何化解80%的边缘人与20%精英之间的冲突,消解他们的多余精力和不满情绪时,全球500多位政治、经济精英们提出了著名的“奶头乐”战略——给他们塞上一个“奶嘴”,让他们安于为其量身订造的娱乐信息中,慢慢丧失思考的能力。

当他们习惯了轻而易举地获得大量愉悦感,就会慢慢对这种愉悦感脱敏。同时,也越来越不愿意去做学习,阅读,思考等愉悦感更少、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行为。最后,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公众们,只能依赖媒体为他们思考和判断。

当大部分人都不再关心真相,而只在意获得感官的愉悦时,失去的将不仅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会在一些不良媒体的煽动下,不经意间沦为某些事件的帮凶。不是我耸人听闻,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

结 语

听说我把公众号的目标定为“思考本质”时,一些媒体的朋友好心提醒我:这个世界上,追求真相的只是少数人,追求感官刺激的才是大多数。

本来,我以为这注定是一条孤独寂寞之路。然而,让我感到庆幸的是:4个多月时间,我收获了将近5万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正能量满满,一样的勤于思考,追求真相;在看透了世界的本质后,却依然对它充满热爱。

因为,只要把时间拉长,你会发现——

短期内,有些负能量传播很广,但长期来看,真、善、美经久不衰;

短期内,招摇过市的“文豪”们似乎热闹非凡,但长期来看,只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大师们才能青史留名;

短期内,股价虽然受情绪和题材影响,但长期来看,一定只跟经营业绩相关;

短期内,唐万新、徐翔们名噪一时,但长期来看,巴菲特、彼得·林奇们基业长青。

短期内,说真话的人不被理解,但长期来看,人们记住的却依然是哥白尼、伽利略、特斯拉……

所以,这个世界,虽然短期内在意感受,长期来看,依然会回归真相。这个世界的可爱之处在于,真相虽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

声明:本文所提及的部分文章和观点,皆为就事论事。如果不小心给您带来烦扰,在此表示万分抱歉。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版权归属投行大师兄(ID:touhangdashixiong)。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