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要完蛋?上市公司疯狂做局,就等你接盘!

实体经济要完蛋?上市公司疯狂做局,就等你接盘!
2017年11月03日 11:38 海汇观潮

中国第三季度的经济数据出炉了,表面上看,数字还挺好看: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速6.8%,较上一季度6.9%的增速来看有所回落,好歹还是维持了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两个月上升,似乎也预示着实体经济的反弹。

然而仔细考察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其他指标,观潮君发现了一些可怕的细节: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增长疲软,而近年来实体经济的钱,正通过这些搞实体经济的企业,先是流入房地产,后来更是进一步流入了理财产品。资金一直空转,只不过换了地方而已。中国的实体经济,正在“割肉自啖”、“易子而食”、“火中取栗”!

 【实体经济硬不起来】

2017年1-9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58478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1-8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就同比增长速度来看,固定资产投资自三月以来一直都在下降。

那么究竟是谁在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呢?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4973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1-8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71787亿元,增长2.6%,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271718亿元,增长10.5%,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显然,第二产业在拖后腿!

如果单拎出第三季度投资增速来看的话,可以看到第三季度投资增速大幅回落至5.8%,而第三季度投资增速加速下滑,其主要原因是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以及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速回落,它们的回落幅度分别为1.2、1.3和4.8个百分点。

再看工业增加值,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达到6.6%,虽然比8 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高了0.6%,但是整个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的同比增长率普遍要低一些,这也体现了工业在第三季度的疲软。

分行业来看,石油、煤炭开采等上游行业增加值走低,甚至连续几个月出现负增长;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下游行业,如纺织服装、食品制造、医药制造等行业都在保持较高正增长。

也就是说,工业原材料增加值在几个月内甚至是负的,这说明制造业对原材料的需求疲软。结合上面工业增加值增长不振,实体经济投资增长乏力,观潮君不得不对中国目前的实体经济发展持悲观态度。既然实体经济的投资增长放缓,上游原材料增加值甚至出现了负增长。那么实体经济的钱都去哪里了呢?

【实体企业都在炒房?NO!】

直觉告诉我们,实体经济投资不振,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实体经济已经不赚钱了,追求利润的资金会去增长更快的地方,比如近些年的房地产。

网上的笑话“实业误国,炒房兴邦”似乎早就被很多上市公司听进去了,这些年上市公司的炒房规模本身就很大。

就拿去年来说,去年前三季度沪深两市共披露了53宗上市公司花费超千万元购买土地和房产,涉及金额达到了93亿元,真是相当大的手笔。可是这53家上市公司去年上半年净利润只有79亿元,只达到买房买地投入的八成左右。也就是说,哪怕把企业的利润全搭进去投资房地产都不够,有些企业还得从各方面融资来投资房地产,哪还有钱关心自己本业呢!

据统计,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结束,A股有1305家上市公司投资房地产,合计达到5951亿元。其中化工行业投资房地产在去年上半年最为积极,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规模达到了10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09.49%。这也难怪,毕竟化工行业常年保持4%左右的同比增长率,而近十年来,深圳房价年均上涨20.4%,上海房价年均上涨17.6%,北京房价年均上涨17.5%。这笔账怎么算都是炒房更值啊!

在A股之外的新三板,原本是富于创新的上市公司也热衷于炒房。去年上半年新三板共有520家公司具有投资性房地产,总价值高达117亿元,像计算机软件、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与房地产原本关系不大的行业居然能排在新三板拥有投资性房地产行业的前三位。

然而实体经济的钱是去了房地产行业了吗?今年恐怕就不是这样了。

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就频频爆出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为了“保壳”出卖自己房产的新闻,其中*ST宁通B本欲出售两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槐柏树街的学区房,当时这两套房账面净值总计129.74万元,但评估值为2272.62万元,增值额为2142.88万元,增值率1651.68%。该公司2016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110.91万元,若是能够顺利卖出上述2套房产,将实现净收益1200万元,真正的靠卖房扭亏为盈。结果*ST宁通B还是没卖出这两套房,而到现在*ST宁通B的两套房又增值了50%。

不过这种恰好投资了学区房的例子还是特例,今年有一批上市公司已经开始撤出房地产行业。2017年上半年,在1494家披露了投资性房地产数据的上市公司中,1163家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环比一季报减少,卖房子的上市公司占持有房子上市公司将近八成,最狠的是17家公司对房地产的投资清零,13家公司减少对房地产投资超过1亿元,3家公司减少对房地产投资超过10亿元。

难道这么多公司抛售房地产都是为了保壳吗?当然不是,还不是投资房地产越来越难赚钱了。

从第三季度数据来看,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增速都在不断下降,由于地产调控力度不降反增,35大重点城市首套房贷利率升至5.22%,房地产行业的交易量萎缩,各大上市公司也开始对房地产像前些年一样飞速增长而失去信心。

就连主营房地产的公司也在撤离房地产行业,比如潘石屹最近又以50.08亿的价格将持有的凌空SOHO12.8万平米的物业出售。而嗅觉更灵敏,坚决不赚最后一个硬币的李嘉诚,早在今年2月,就以200亿元卖掉上海陆家嘴的“世纪汇”综合体,创下了李嘉诚抛售大陆物业的新纪录。

那么,实体经济投资放缓,房地产纷纷撤离,企业的钱都去哪里了呢?

【真相:实体企业在玩金融“骗局”】

一般来说,如果钱没有进实体经济,也没有投资房地产,那么很有可能就是流进了各种投资理财的资金池,这一点对各家公司来说也是成立的。

截至今年8月份,已有826家上市公司参与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规模达7429.8亿元。这么大规模的理财投入不会完全来源于企业利润,大头还是IPO、定增、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闲置资金。

也就是说,很多上市公司是在拿投资人的钱做投资!资金还在虚拟经济里面打转,甚至还会出现买了上市公司的股票,上市公司并不投资于主业,而是拿了钱去买银行理财的魔幻场景。

【其实他们早就这么干了,就等你接盘】

2012年, A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规模也就71亿元,而到2016年,这一数字已攀升至7807亿元。短短5年时间,A股上市公司的理财产品投入就增大了100多倍,平均每年增长2.24倍。

上市公司做投资,都做的是什么样的投资呢?主要还是这样几类:

  •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以保本为主。这一方面是因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于活期利率,在能保本的同时收益也不至于过低。另一方面,今天我买了你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帮你们银行拉了一波业绩,明天我去你们银行贷款,自然也就好说话,互相帮助,一团和气。反正倒来倒去钱还是自己的,又多拿了不少收益,这种模式可以叫做“割肉自啖”。只是不知道这钱在银行和企业之间打了好几转,怎么就进不了实体经济呢?

  • 流向二级市场。既然韭菜们的钱都进了股市,那哥几个就可以拿这钱抬高自家股价。这么做是不是明目张胆了点?别急,可以买理财产品,中间层层运作,加上杠杆,继续投向二级市场,和合作伙伴一起,你抬高我家股价,我抬高你家股价,“易子而食”,其乐融融,岂不妙哉!

  • 其他较高收益理财。比如美的集团在2016年3月购买了10亿元的信托理财,结果发现遇到了诈骗。又比如在过去两个月,至少7家国企持股的P2P网贷倒闭,涉及损失10亿元左右。尽管P2P被国家三令五申严禁国企参与,并且距离国企主业相差很大,仍然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种应该叫“火中取栗”。

经过一轮轮的“割肉自啖”、“易子而食”、“火中取栗”,热钱一轮轮在虚拟经济里面打转,你好我好打搅好,最终这场资本盛宴谁来买单?

虚拟经济里的资本像镰刀战车一样收割着卷进来的韭菜——你看首套房贷利率都到5.22%了,真实的借款利率有多高你就知道韭菜收割得有多狠。就看最近刚去美股上市的趣店,综合利率高达36%。趣店这样的现金贷资金从哪里来?还不是企业买银行和信托理财,银行和信托为现金贷注资!这事都惊动了官媒,《证券日报》就发文《趣店背后“金主”涉多家信托公司“搭车”消费金融须强化风控》直指现金贷背后的信托。

而无论怎么放水,实体经济依然得不到投资,上述第三季度乐观的PMI和GDP数据也会早晚跌落下来,到时候实体经济萧条,韭菜割无可割,连虚拟经济都不能帮助上市公司盈利,这场资本盛宴才会终结,最终的恶果是由全民买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