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减少上市加速,IPO“堰塞湖”缓解下中小券商承压

申报减少上市加速,IPO“堰塞湖”缓解下中小券商承压
2018年08月31日 18:51 资事经纬

“堰塞湖”一直是A股IPO的一个棘手问题,据广证恒生指出,IPO“堰塞湖”在规模上于2016年6月达到巅峰期,IPO排队待审企业数量一度接近700家,极大约束了国内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不过,这一情况如今已大为改观。据了解,自从去年11月份开始,A股IPO申报与获核准的公司数量就出现了下降趋势。数据显示,11月份仅有约30家公司IPO预披露,而此前两个月这一数字均超过了70家。同时,今年上半年新增63家申报企业,较去年同期的220家出现大幅下滑。

那么,堰塞湖何以得到有效疏通,IPO申报与获核准公司大幅下滑又将给券商投行带来哪些影响,今天资事君(ID:zishijw)就来与大家作一番探讨。

审核加快、从严把关,化解IPO“堰塞湖”难题

IPO“堰塞湖”的疏通,源于多方面合力因素的结果:一是,自2016年3月开始,IPO审核步伐明显加快。数据显示,2016年4月到2017年9月期间,证监会累计审核538家,平均每月29.89家。2018年以来,在基数不大的情况下,平均每月上会企业数量也保持在了18.88家,实现常态化审核。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会的152家企业的平均排队时间缩短至449天,相比于2017年498家上会企业平均534天的排队时间已大大加快。其中,工业富联、宁德时代、湖南盐业、新兴装备、和顺石油排队时间不过半年,湖南盐业从2017年12月27日申报稿首次公告到2018年1月16日上会更是仅用了20天。

二是,近几年新股大量上市,2017年沪深两市挂牌新股438家,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年份。具体来说,2017年上交所215家,深交所创业板141家,中小板81家,深交所主板1家,累计融资2351亿元,IPO总量占全球的近30%。大量新股上市,有效缓解了IPO“堰塞湖”。

三是,今年以来,证监会进一步从源头上保证上市公司质量,严把资本市场入门关。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利润规模较小的企业主动放弃IPO。

上周,证监会更新披露终止审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北京友缘在线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新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亿童文教股份有限公司、赛克思液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撤回IPO申请。撤单原因一为业绩表现不佳,尤其是净利润、营收不符合市场预期,二为部分新三板企业存在多名三类股东,可能存在层层嵌套和高杠杆,以及股东身份不透明、无法穿透等问题,风险系数较大。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29日,已有157家企业申请终止上市,远超2017年全年的130家。

不过,需要注意到的是,当前堰塞湖仅仅是缓解,而非消除,据广证恒生以今年来每月预披露企业均值、每月终止审核企业均值、上月待审企业5%的上会企业数量、50%过审率等指标进行估算后指出,IPO“堰塞湖”将持续缓慢释放,今年年底规模将降至206家左右,2019年8月将进一步降至100家左右。

那么,堰塞湖缓解对A股市场将造成何种影响呢?业内人士指出,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就此转强,随着A股拥抱新经济,越来越多的独角兽将加速上市,这些独角兽所募集的资金抵得上好几只中小创题材股,这样的抽血效应对市场冲击将会更加明显。不过,经过独角兽“归家潮”的洗礼,A股市场必将更加成熟完善。

寒冬面临洗牌,中小券商需转型谋出路

在堰塞湖压力逐步缓解之时,中小券商却是一片萧瑟景象。

今年一季度,监管层给出“主八创五”的窗口指导,要求券商保荐机构准备IPO现场检查工作。监管层提出,IPO在审企业,近三年净利润合计需超过1个亿,且最后一年超过5000万,不达标的企业将被迫撤材料或现场检查;而IPO新申报的企业,主板要求最近一年净利润超过8000万,创业板不低于5000万。

新政之下,企业大规模撤回材料,申报材料数量也屈指可数,再加上极低的过会率,都让券商投行感受到阵阵寒意。低迷市场环境下,中小券商不得不依靠组织瘦身、开源节流来节约成本,以便能熬过这个寒冬。

近日,东吴证券在无秘上被爆出正在进行一轮大规模裁员,包括入职一年的应届毕业生。爆料者称员工被迫提交辞职报告,并被拖欠8月份的工资。无独有偶,国元证券也爆出三年内入职的员工全部都要去基层营业部,同时将进行考核,不通过则直接被开除。此外,申万宏源证券去年底调整了薪酬制度,将薪酬分为基本薪酬和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占全额工资的比例为20%-50%不等,导致一线员工的工资大幅缩水。

资事君接触到的一家中小券商保代李阳(化名)称,原先谈妥的一家企业,又突然撤回材料了,导致今年没生意可做了,另外一家企业至少要等到明年才能上会,公司能不能撑到那时候还很难说,他已经在寻找其他出路了。

中小券商惨淡经营,大型券商则又是另外一番光景。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2018年以来75家企业的IPO项目,被39家券商瓜分,大部分集中在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华泰证券、中信证券等几家头部券商手中,其中排名居首的中信建投承销家数达到44家,股权承销金额也最多,为1381.36亿元,另外54家拥有保荐资格的投行则颗粒无收。

而从截至8月28日披露的19家上市券商的半年报来看,中信建投和中金公司投行收入分别达14.21亿元和10.04亿元,同比保持8.92%和11.35%的正增长。中信证券也实现投行收入17.5亿元,同比小幅下跌5%。很多中小券商投行收入则同比大幅下滑。

上述数据意味着,券商的头部效应愈加明显,小券商的投行部门将会越来越难生存。资事君了解到,为了能够活下去,少数中小投行只好打价格战,甚至赔钱也要做,而当前去杠杆带来的股权融资低谷,未来三四年内都看不到反转的希望。仍在生死线上挣扎的部分投行,届时很大概率将会销声匿迹。

资事君认为,当前中小券商需要专注于中小企业的投行业务,因为这类企业大券商看不起,在其他券商追逐热点的时候,努力培养自己储备的热点企业,伴随优质中小企业成长,为这类企业提供全产业链和业务链服务,将会是业务突破口。

此外,2018年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以云计算、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制药为主要阵营的新经济企业群体,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重要力量,券商投行应将更多精力放在如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如何支持高质量经济发展尤其是新经济发展方面。

【本文系资事经纬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文章请关注微信号zishijw】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