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富竟然比如今的马云还有钱,科举古时竟然也分地域考试

明朝首富竟然比如今的马云还有钱,科举古时竟然也分地域考试
2019年01月07日 11:42 仁仁阅

我们现代人看过去的历史,最先看到的,往往是标志性的事件或者人物。

比如,提到明朝,我们就会想到王阳明、《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这些闪光的标签,同时也会想到,闭关锁国、宦官专权、文字狱这样的灰暗面。

这本《明朝大博弈》,则给我们加了一个显微镜,让我们从陌生的角度,看到更多历史的细节。

书里讲述了十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他们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但是,无一例外的,他们都被卷入了历史的进程中,主动或者被动地,参演了“政治博弈”这场大戏。这场戏里究竟讲了什么?咱们一起来看看。

明朝有个沈万三,因为拥有巨额的财富,而被后人记住了名字。

他究竟有多富有?据说,沈万三在南京的宅邸里,每一样物件都是顶级配置。吃饭用的餐具,是用金银铸造的;沈府的栏杆,是用金银、宝石装饰的;就连沈家的仆人,穿的都是绫罗绸缎。

沈府内的其他奢华布置,也就不一而足了。走进沈府,就像进入了人间仙境。

但是,如此富有的沈万三,从不独善其身。明朝初年,他就给朝廷献了白银、黄金好几百斤,为南京城建了上千座房舍,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修筑城墙,建成了名扬天下的聚宝门。

看得出来,奉献了如此多财宝的沈万三,对大明王朝是绝对的拥护,可是呢,他似乎从来没有得到过认可。

有一天,朱元璋交给他一枚铜钱,说:“你理财有方,这文钱你替我去放债,一月为限,每日收取‘一对合’。”

“一对合”的意思,就是利息100%!这样算下来,到期的本息金额,是一笔巨大数目。

沈万三没有一丝为难,到期以后,他直接从自己的金库里,拿出了足额的本息,如数献给朱元璋。

他明白,这不是让他理财,而是王权的施压。这也让他意识到,必须得到权力的庇护,才能保障自己财富的安全。

沈万三开始琢磨,银子献过了,房舍也建了,城墙也修过了,还有什么地方,是他能发挥作用的呢?他想到了大明的军队。皇上想打造皇牌军队,正是用钱的时候。

于是,他向朱元璋提议,自己拿出一部分钱,犒劳军中的将士,朱元璋却问他说:“你有的是钱,可你知道我大明有多少兵马吗?”

沈万三确实没想过,但既然他都提出来了,只能硬撑下去,他说:“军队里每人犒赏一两银子,应该还是可以的……”

让沈万三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这句话一说出口,朱元璋马上龙颜大怒,当场给他判了个死罪。

为什么被判死罪呢?因为你区区一介平民,竟然依仗自己有钱,犒劳天子的军队,你是在觊觎什么吗?当然该杀!

还在恍惚间的沈万三,一瞬间便掉进了地狱。最后,幸亏有马皇后的求情,沈万三才保住了性命,但他却拖着老迈的身躯,走上了充军之路。

频频向朝廷示好,沈万三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也许,他自己也不知道,他的命运,是权力和财富博弈的结果。

朱元璋打压的,不是沈万三本人,而是高度集中的财富。当沈万三站到了财富这一端,他代表的,就是贫富差距的恶,是对皇权的威胁,他早已成为了权力的敌人。

当权力控制了大局,他的人生,也只能落寞收场。

如果站在权力的对立面,总是逃不过凶险,那和权力站在同一阵营,结果会不会好一些呢?我们接下来看看刘三吾的故事。

刘三吾原本是一个乡野文人,七十三岁那年,被朝廷挖掘,入朝当了官。

在明朝,能活到七十岁已经十分稀罕,而且还入朝为官,刘三吾马上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

朱元璋召见刘三吾之后,发现他知识面实在太广,问他什么,他都能对答如流。更重要的是,刘三吾身体特别硬朗,脑子清晰,聊了几个时辰,依然精力充沛。

朱元璋觉得与此人相见恨晚,便任命他做了翰林学士。

做了翰林学士的刘三吾工作量很大,除了要教皇子读书,还要为朝廷编制大量的典籍和公文。这种活儿,一般知识分子都受不了,但刘三吾做得有模有样。

刘三吾八十五岁那年,走到了命运的转折点。他接到命令,主持科举考试。

明朝的科举制度,还是讲究公平的,考生想要作弊,很是困难。考生进入考场前,必须经过全面搜身,进入考场后,得坐在“考棚”里答题。

考棚的布局很严密,每一个座位,都被墙隔开,人在里面答题,没有一丝偷看的可能。

考试结束后,朝廷还会安排专人,把所有试卷重抄一遍。这个步骤,是希望考官看到的答卷,字迹都是一样的,这样,舞弊的机会就降到最低。

可是,在这么完备的制度下,刘三吾主持的考试,还是出了问题。

那天是放榜的日子,一共录取了五十一个人,但举子们发现,这五十一个人竟然清一色来自南方,居然没有一个北方人!

大家开始质疑,开始猜测,找出了当中的缘由——主考官刘三吾、副主考官、其他考官,他们都是南方人。很明显,这是地域歧视!

举子们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瞬间炸开了锅。他们成群结队,闹到了礼部衙门,要讨个说法。

礼部的官员出面解释,但是不管用,举子们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连锦衣卫都出动了,也没能压住混乱的场面。

礼部官员无奈,只好上奏给朱元璋。朱元璋便召来刘三吾,兴师问罪:要你组织个考试,怎么闹成这样?

刘三吾解释说,考试的过程,是绝对公平公正的,这样的结果其实也符合常理。为什么呢?因为北方人长期遭到蒙古人摧残,文人没办法好好读书,所以北方考生的成绩明显不如南方考生。

朱元璋又问,既然北方人被压制这么久了,那就借考试的机会,录取几个,安抚一下他们不正好吗?

刘三吾却一脸严肃地说,科举工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严格按照规则执行,不能这么干。也就是说,他没有听从朱元璋的话。

朱元璋很生气,但他没有办法,因为考试的过程的确没有问题,他只好任命了另外的官员,负责复查试卷。谁知道,复查的结果,依然跟第一次的一致。

这个结果,朱元璋是没法儿接受的,他认定翰林院的官员相互庇护,串通作弊,于是,将刘三吾等一众考官,全都送进了大牢。

后来,会试又举行了一次。有意思的是,这一次上榜的,竟然全都是北方人。沸腾全国上下的抗议,终于平息了。

至于收入大牢的官员,他们都被判了死罪,而刘三吾因为年事已高,又是皇子的老师,被网开一面,发配到了边塞充军。

您说,为什么兢兢业业的主考官们,没有犯任何过错,却落得如此下场?

他们也许不知道,和他们的工作相比,帝王的政治平衡,才是最重要的。朱元璋要的,是平衡南北的政治局势,他们是这一过程当中,人治疏漏的替罪羊。

但是他们的牺牲,开启了一个新的制度。从那以后,明朝的科举开始分地域录取,全国根据地区的发展情况,分了南、北、中三套考卷。

在《明朝大博弈》这本书里,个人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当中,除了朝廷重臣、商业巨贾,还有民族英雄、风流才子以及旅行家。他们用自己的人生,讲述着让后人深思的历史。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