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征信类诈骗是一种新型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定义
- 虚假征信类诈骗是指诈骗分子以影响个人征信为由,对被害人进行欺骗,诱导其转账汇款或提供个人敏感信息,从而实施诈骗的犯罪行为。
常见手段
- 伪装身份
- 假冒金融机构客服:诈骗分子通常会冒充银行、网贷平台等金融机构的客服人员,通过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的方式联系被害人。他们会自称是客服专员,告知被害人其名下的贷款、信用卡等存在异常情况,如逾期未还、欠款未缴等,让被害人产生紧张心理。
- 冒充公检法人员:有些诈骗分子还会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声称被害人卷入了一起重大的金融诈骗案件,其个人征信已受到严重影响,需要配合调查并进行相关操作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以此增加诈骗的可信度和威慑力。
- 制造恐慌
- 夸大征信问题后果:诈骗分子会强调征信不良对个人生活的严重影响,如无法乘坐飞机、高铁,不能贷款买房、买车,子女上学受限等,让被害人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从而降低其警惕性和判断力。
- 出示虚假文件:为了让被害人更加相信其所说的情况,诈骗分子可能会出示一些伪造的法律文书、征信报告或银行通知等文件,上面显示被害人的所谓 “不良征信记录” 或 “涉案情况”,进一步吓唬被害人。
- 诱导转账或提供信息
- 要求转账至安全账户:诈骗分子会以消除不良征信记录、证明资金流水清白等为由,要求被害人将资金转账至指定的 “安全账户”。他们会声称这些账户是由金融机构或司法机关监管的,转账后会在一定时间内将资金返还,同时消除征信问题。
- 获取个人敏感信息:除了转账,诈骗分子还会诱骗被害人提供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号、验证码等敏感信息,以便他们进一步实施诈骗,如盗刷被害人银行卡、冒用其身份进行贷款等。
典型案例
- 某市民接到一个自称是银行客服的电话,称其信用卡存在逾期未还的情况,已被上报征信系统,如不及时处理将影响其个人信用记录。该市民信以为真,按照对方的要求下载了一个所谓的 “征信处理 APP”,并在 APP 内输入了自己的银行卡号、身份证号、验证码等信息。随后,该市民发现自己银行卡内的数万元资金被转走。
防范措施
核实身份:接到涉及征信问题的电话或短信时,不要轻信对方的身份,要通过官方渠道联系相关金融机构或司法机关进行核实。例如,直接拨打银行客服电话,查询是否存在所谓的征信问题。
提高警惕:要明白征信机构不会随意要求个人转账或提供敏感信息,公检法机关也不会通过电话或网络要求当事人将资金转账至 “安全账户”。一旦听到 “安全账户” 等关键词,要立即提高警惕。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号、验证码等敏感信息,避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