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提过,成功的投资源自“所注意即所得”,那做到何种程度的注意即有机会成功投资呢。于是我们就问:
使用“放大镜”还是“老花镜”?
一、使用放大镜
估计很多朋友会毫不犹豫会选择使用“放大镜”,因为可以看得清楚,看得彻底,看得明明白白。而了解越清楚,越能把控所投资对象的点点滴滴,对成功投资的概率自然大于佩戴“老花镜”。
我们首先来界定下,何为投资上的使用“放大镜”?一般指对这个投资标的非常清楚,对其经营的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往往是局部最大化放大,对单个细节的优点和缺点都会同步放到最大,即过于了解其中的每个细节。
基于这样定义,身处上市公司的内部员工是最能符合使用“放大镜”定义的人员。他们对公司的经营细节了如指掌,那是否意味着他们真的使用好了“放大镜”呢。
其实,我们了解下来,很多上市公司的员工,如百度、腾讯、新东方等,却在股票上市后不久就抛掉股份。如新东方上市时估计30多美元,因为用“放大镜”对公司内部看的非常清楚,感觉问题很多,看不清楚未来,导致很多员工着急卖掉股份,换了房子换了车子,最终却错过了该股涨至90美元的大好机会。
这是为何?一方面源于他们上市后获得的增值是巨大,因此有了急迫套现的需求;而另一方面源于他们使用“放大镜”对公司细节进行了放大扫描。因为深陷其中,往往过于关注日常中的问题,会因此放大了过多问题,忽略了公司全局、大方向、大战略的考虑。
不仅仅内部员工如此,连上市公司掌舵人也有可能犯这样的错误。
2010年6月,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在场外以每股102.7港元的价格,减持了500万股腾讯股票,涉及金额5.135亿港元。而当时的股价却高达150港元,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2009年时,腾讯股价90港元,但马化腾因为看不清腾讯未来的股价走势,因此购买了投行的“对赌”金融产品,约定1年后若股价跌破90港元亏损部分由投行承担,但若超过102港元时则需要将股份转让给投行。
如此的约定,在当时看来能让马化腾锁定股票收益,但是却有机会损失了涨幅超过102港元的那部分收益。
在2010年卖出时股价已是150港元,则每股损失了48港元,500万股即2.4亿港元啊!
若能坚持到2016年10月,股价已涨至1100港元,则每股损失了910港元,500万股即40亿港元啊!
如此看来,就连公司董事长这样最核心的人,其对公司的经营方向应该是了如指掌,可以说他掌握了我们习惯上称之为股票投资秘密所在的“内幕消息”,这么好的投资条件依然错失了这么高昂的投资收益,原因就在于连他们也会使用“放大镜”这一工具,过于放大公司的细节问题,往往导致看不清未来,因此也错过了绝大的投资机会。
显然,使用“放大镜”不是一个打开投资胜利之门的好钥匙!
二、佩戴老花镜
居然“放大镜”因为看的太清楚了反而错失投资好棋,而改为佩戴“老花镜”,岂不就能避免这样的问题呢?
答案是未必。
我们还是投资上的佩戴“老花镜”行为做个定义,不再关注公司细节问题,而改为专注于看公司大方向,大战略。如此定义又往往容易将此投资行为归入炒作大概念,炒作大题材,炒作大热点的范畴中。最终对公司的点点滴滴不再过问、不再研究、不再深究,只盯着大方向,又容易进入了另外一个误区,即雾里看花的行为中。
现实投资中,技术类投资者就是这类行为的最佳代表。
他们不看公司经营,而是看其代表大方向的股价的表现,即股价走势图。想从历史走势中推测出未来走势,相信未来只是过去的重复。
道理似乎很正确,其实过去的股价表现仅仅只是代表当时的公司经营和投资心理提现的终合结果。而未来时点上,公司经营肯定会有所不同,而投资心理也相应天差地别,最终综合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而缺失了对公司经营层面的思考,没有了公司未来经营的理解这只“船舵”,仅仅靠股价这个“划手”的推动,因为缺乏主心骨,缺乏方向舵,最终 将该股投资的坚持带往何方是没有方向的,最后结果,又么过早下船,又么过晚下船,错失了最佳采集时机,不仅颗粒无收,甚至连本带利给亏掉了。
2009年-2011年底期间,重庆啤酒身披靓丽的投资题材,因为其研究乙肝疫苗而被市场风风火火大炒作了一番,股价从20元附近,在不到2年时间里涨至83元。
因为市场对该股题材炒作的实在火热,题材炒作者,技术投资者,跟风投资者,无不都佩戴着“老花镜”,奋不顾身地投身其中,连多一点点的思考都不屑一顾。
其实,稍微思索下就会发现,重庆啤酒仅仅只是对乙肝疫苗进行研究而已,临床的结果一直没出来即使出来了,等到真正使用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而要产生盈利更是遥遥无期,何况这仅仅是研究,未通过临床试验的概率一般情况下都是非常高,乙肝疫苗也不例外甚至更高,也就说失败的风险是分分钟的事情。
最终,正是这“老花镜”的作用下,重庆啤酒在2011年底公告临床试验失败的结果后,股价瞬间暴跌,连续10个交易日跌停,最终从83元跌至15元。
可见,佩戴“老花镜”其实就是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做法,因此也不能突出投资困境的重围。
三、试试“近视镜”
那可怎么办?究竟有没有更合适的眼镜可以避免陷入“放大镜”和“老花镜”的困局呢?
我们给出的策略是:试试“近视镜”。
首先,投资上没有一招致胜的法宝,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妙招。
其次,成功的投资更多是多种方法和多种思维综合作用下的最佳可操作方案而已。
因此,我们提供的较为可行的方案则是尝试使用“近视镜”,它能避开“放大镜”只专注于放大细节问题而忽视全局的误区,也能避免“老花镜”过于夸夸其谈地只看表面而不知内在的错误。
尝试“近视镜”,即要搞明白公司经营方向,搞清楚其经营策略,了解其战略全局;
尝试“近视镜”,也要搞清楚公司发展逻辑,搞明白其发展空间,了解其发展趋势;
尝试“近视镜”,更全力追求公司成长本质,要追寻其价值所在,深究其核心本质
……
四、总结
既要掌握公司大的发展全局,也要清楚公司发展中适度细节。
既不要过于担心细节问题,也不要对其发展不管不顾。
……
总之,投资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其中需把握的度,还是留待自己实践中摸索,不断琢磨,才能形成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
最后,按照规定还是要重申下:文章观点仅供研究参考,投资有风险,请独立判定和决策。
特注:此文为老余看股市原创内容,特此申明。如需转载此文,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法律追究。上述个股分析仅供参考,不推荐个股及软件。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