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笔墨艺术,笔在墨前,笔即线条,对于线条的推崇,是因线条最为能够反映出艺术家创作状态,一勾一勒之间,以笔立骨,以线条显风貌,精神状态是平静还是躁动,是高远还是浅薄,显露无疑。
(大愚—拟青藤笔意)
艺术创作的动力来源于人类对精神与想象地追求,区别于西方绘画对于色彩与构图的侧重,中国人的艺术表达更为深厚隐晦,看画即是看人,线条的状态即是人的状态,难以刻意的隐藏与装饰。
黄宾虹的“五笔”技法深受世人敬仰,但并非所有人都理解到“五笔”不单一是对于技法的要求,也是对人的要求,“平”中可见锥画沙,稳健平厚,笔笔清楚,无一轻浮跳腾。“圆”中可见折钗股,圆浑深远,绵延天然,无一锐利生硬。
“留”中可见屋漏痕,上下映带,沉着有力,无一硬转痕迹。
“重”如同平地坠石,笔笔力透纸背。而这最后的“变”,更是强调看似简单线条,却最具千变万化的精神与灵性。
“引书入画”——大愚对黄宾虹艺术创作理念及技法的理解与运用
世人皆知黄宾虹“五笔七墨”与“引书入画”的创作理念,并纷纷予以效之,可无奈常在笔案之间的操作实践中自我迷失。如何将黄宾虹抽象的理论拥有现实的操作性,大愚先生对此有独特的洞见。
首先,大愚认为,不应将黄宾虹书法与画法隔离开来看待,而是要看到黄宾虹笔法背后的大循环,此循环是指:将具有时间色彩的考古学应用于金石学,将金石学应用于古文字学,再将文字学用于书法之中,书法之笔法再运用于画法之中,最终回归原点,赋予书画予时间色彩,此而完成独特的创作理念大循环。
其次,中国山水画的基础是独特的民族性,民族性是书画开枝散叶的土壤,“学贵根坻,道尚贯通”也是在昭示世人书画艺术的创作要在民族性中找到给养与灵感,这也是为何黄宾虹自己为何经常将书画技法上升至“道”的原因,而一旦失去了民族性的支撑,所谓的时代性和艺术个性也就无从谈起,这也是为何现今虽模仿黄宾虹者众多,但大都留于表面,至多有其样式与形态,却无其内在魅力。
再之,大愚认为书画本就同源,“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文者,书者如也”,中国文字的起端很大程度上是“画”的作用,有了这个“类物象形”的艺术基础,也就从另一个方面支撑了引书入画的思想基础。
大愚拟黄宾虹笔意
大愚,号虚空,中国传统笔法、星云图创始人。其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是致力于探索与书画有关的笔墨学者,喜明代徐渭之风,研究黄宾虹“五笔七墨”独特画风,探索传统笔墨与宇宙星云的碰撞、开创星云图新领域; 其代表作有:18米惊世长卷《新富春山居图》、12平方米巨幅《万壑奇峰图》、传统笔墨《拟黄山汤口》《秋鸿》,创新星云图系列《十方空间》《创世之柱》《迷踪》等。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