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青春健康——关于青少年暑假期间预防艾滋病与梅毒的温馨提示

守护青春健康——关于青少年暑假期间预防艾滋病与梅毒的温馨提示
2024年06月27日 20:29 独孤虹

随着一年一度高考的结束,各位高考学子们在走出考场的那一刻,心中的紧张和压力瞬间得到了释放,再也不用没日没夜地复习和刷题,也暂别了老师和家长的谆谆教诲。面对的无尽的轻松和愉悦,小伙伴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放飞自我,享受这即将到来的美好暑假时光啦?

高考的结束意味着高中时代的结束,也是步入成年,意味着新的人生旅程的开始。但在享受青春、自由时光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健康的重要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如何预防艾滋病和梅毒,守护自己的青春健康。

一、认识艾滋病和梅毒危害

青少年是儿童发展到成年之间的生命阶段,年龄在10至19岁之间,也是我们经常发所说的“青春期”,这是奠定良好健康基础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经历着快速的生理、认知和心理社会成长,同时也会逐渐形成一些行为模式(如饮食、体育活动、物质使用和性行为等),其中可能会给自己和周围人的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这就其中就包括艾滋病和梅毒。

艾滋病和梅毒都是性传播疾病,它们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艾滋病病毒(HIV)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患者容易罹患各种疾病;而梅毒则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二、警惕艾滋病和梅毒传播风险

近年来,我国15~24岁新报告HIV感染者数呈上升趋势,其中男性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15~19岁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超过90.0%的HIV感染者的感染途径为性行为,其中同性性传播的比例逐年上升且超过了60%[1],有研究显示15-19岁的男男性行为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参与了多种与HIV相关的风险行为,其中超过50%的受访者存在多性伴行为,接近一半的受访者存在不安全性行为[2]。由于青年学生人群(包括青少年)存在一定比例的高危性行为,经性传播HIV和梅毒的风险持续存在[3,4]

三、克服侥幸心理和提高防护意识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成熟,免疫力相对较弱;一些青少年可能存在侥幸心理,没有充分认识到HIV、梅毒感染的严重性,也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青少年好奇心强、探索欲旺盛,对不良信息抵制力弱,喜欢尝试一些不良行为。一些国内外研究发现,年龄≥18岁、缺乏自我风险认知、有(男性)同性性伴或有两种以上类型的性伴等是感染HIV和梅毒的危险因素[4,5]

四、积极认真做好自身预防

据报道,青少年中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在15.9岁[6],在此之后发生性行为比例随年龄逐渐上升,且性传播疾病感染有低龄化倾向[7,8]。研究显示,过早发生性行为者容易出现感染性病的高危行为[9]。因此15-19岁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人群做好以下有针对性的艾滋病、梅毒的预防显得尤为必要。

1.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了解性行为的后果和责任,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拒绝滥交、一夜情等高危行为。在与异性或同性交往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和理智,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身体接触。

2.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正确使用安全套

从正规渠道获取艾滋病和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知识和预防措施。要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并了解安全套的选择和保存方法,这是预防艾滋病和梅毒的最有效措施。

3.拒绝毒品

毒品不仅危害身体健康,还是艾滋病和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青少年应拒绝毒品,不尝试任何形式的毒品,并远离毒品场所和人员。

4.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预防艾滋病和梅毒的重要措施。青少年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5.必要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青少年发现自己或朋友可能面临艾滋病或梅毒感染的风险时,应尽早寻求专业帮助,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提供准确的建议和支持,帮助青少年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如HIV的暴露前后预防等。

五、结语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不仅关系到家庭幸福、学业进步,也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让我们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加强预防艾滋病和梅毒的科普宣传,推动学校、教育、疾控等各个部门和专业机构不仅要做好“入学的第一课”,也要重视“离开校园的最后一课”,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也希望青少年们能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掌握预防艾滋病、梅毒等疾病的相关知识,珍惜自己的青春和健康。

(中国疾控艾防中心  葛琳)

参考文献:

1.Hao Zhao, Hui Liu, Lu Wang, Xuan Yang, Shaorong Wang, Mengjie Han, Jian Li.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ewly-Reported HIV Cases Among Youth Aged 15−24 Years — China, 2010−2019[J]. China CDC Weekly, 2020, 2(48): 913-916.

2.Hui Liu, G. Johnston Lisa, Lei Zhang, Mengjie Han, Hao Zhu, Jie Yang, Jingyan Li, Lu Liu, Yujing Liu, Mark Prabhu Shirley. High Risk Behaviors for HIV and STIs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Aged 15−19 Years — Guangzhou City and Tianjin Municipality, China, 2018[J]. China CDC Weekly, 2020, 2(26): 469-475.

3.葛琳,崔岩,李东民,等. 青年学生2010-2015年艾滋病相关性行为连续横断面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611-1613,1617.

4.葛琳,李东民,汤后林,等. 中国2015-2019年青年学生HIV、梅毒感染状况及性行为特征趋势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1,42(4):602-607..

5. 凌倩,李培龙,汤后林,等. 青少年及青年HIV感染影响因素[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1,42(1):164-170.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00120-00048.

6.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Report on the family development in China, 2015. Beijing: China Population Press, 2015. (In Chinese).

7.蔡畅,汤后林,陈方方,等. 我国2010-2019年新报告青年学生HIV/AIDS基本特征及趋势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9):1455-1459.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00417-00592.

8.陈黎跃,刘秀红,董文斌,赵金仙,李世福,胡雪松,李顺祥,罗珠珠.2005-2019年玉溪市10~24岁青少年性传播疾病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1,35(01):57-65.

9.呼志丽,包冉彤,李尚曹,等. 沈阳市大学新生首次性行为年龄及HIV相关高危行为的关联性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20,26(2):160-164.

来源 | 中国疾控艾防中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