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母机”产业升级 “中国芯”成突围利刃

“工业母机”产业升级 “中国芯”成突围利刃
2025年03月26日 12:24 沈阳日报

日前,在沈阳精锐数控机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锐数控)装配车间内,工人们正在专注调试一台车铣复合加工中心。“这批设备5月份交付,将用于航空发动机轴盘生产。”公司总经理荣志军向记者介绍,航空发动机轴盘曾长期依赖进口,而现在,这批国产设备不仅填补技术空白,更成为沈阳机床产业加速国产替代的缩影。作为“中国机床之乡”,沈阳正以集群化发展、核心技术攻关为引擎,推动工业母机产业迈向高端化、自主化,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安全与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破解难题: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高端数控机床被誉为“工业母机”,其水平直接关系国家装备制造与国防安全。在沈阳,以精锐数控、马卡智工为代表的企业,正瞄准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全力攻坚。

精锐数控自主研发的H16火花塞数控六轴车床,填补了国内空白,其“蚁群制造系统”实现生产效率提升2至6倍。马卡智工则凭借SHARP系列五轴加工中心、ECO系列超大型模具加工中心等产品,中标C919大飞机关键设备项目,打破国外垄断。“我们60%订单来自海外,但产能不足是挑战。”马卡智工总经办主任王昀表示,公司已启动1600亩新厂区建设,预计2026年产能将翻倍。

沈阳市工信局数据显示,沈阳机床产业已形成涵盖材料、功能部件、数控系统到整机的全链条,规模超300亿元。骨干企业147家、配套企业513家,构建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沈阳的龙门五轴加工中心等技术国内领先,是突破高端替代的主阵地。”辽宁社科院专家姜瑞春指出。

底蕴筑基:深厚积淀焕发新机

沈阳机床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深厚的工业底蕴。作为“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2个机床项目落地沈阳,奠定了产业根基。此后,沈阳机床集团一度登顶全球产值第一,累计服务超10万用户,其技术沉淀为今日自主创新提供沃土。

“沈阳拥有15个国家级、41个省级创新平台,800余个工业母机相关专业布点,为技术攻关输送人才。”姜瑞春介绍。此外,沈阳聚集大量央企、国企、科研院所,为机床企业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马卡智工与中航沈飞等企业的深度合作,正是“需求牵引研发”的生动实践。“我们与客户共同迭代技术,真正实现‘用’中创新。”王昀说。

集群聚力:打造国家战略支撑极

2024年,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沈大工业母机集群”入选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标志着东北高端装备制造迈入新阶段。集群化建设不仅推动产业链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更瞄准“卡脖子”技术集中攻关。

“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可控。”沈阳市工信局负责人强调,集群将聚焦数字化设计、高性能零部件、数控系统三大领域,力争实现进口替代。同时,依托辽宁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的产业优势,沈大集群正加速向“世界一流”迈进,成为东北振兴的关键引擎。

然而,挑战犹存。“头部企业偏少、功能部件依赖进口、设备老化等问题亟待解决。”姜瑞春坦言。为此,沈阳出台《工业母机集群2025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通过建设中试验证基地、强化技术迭代、串联供需链条,推动减材、等材、增材三类装备协同发展。

未来突围:以创新谋振兴

“国产替代不是终点,而是参与全球竞争的新起点。”荣志军表示。沈阳计划到2025年,将高端主机自主化率、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80%以上,建成国家级研发生产基地。

实现这一目标,需进一步解放思想。专家建议,企业还要进一步强化市场化思维,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提升服务意识;政府则需完善创新共享机制,加速成果转化。“沈阳机床产业的突围,不仅关乎东北振兴,更是国家战略安全的必然选择。”沈阳市工信局负责人总结道。

从“中国机床摇篮”到“高端制造高地”,沈阳正以集群之力破局攻坚。在这片承载共和国工业记忆的土地上,一场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为大国重器锻造“中国芯”。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黄超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张红军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