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了,为什么还有人在用节育环?

2024年了,为什么还有人在用节育环?
2024年06月14日 18:15 时尚健康

年轻人对节育环是陌生的。

在女性子宫内放置宫内节育器,即我们通常说的“上环”,是三四十前年主流的避孕方式,它带着时代的烙印,作为集体记忆几乎横跨了中老年两代中国女性。

但年轻人对节育环又是熟悉的。

借助于网络,哪怕是那些没有经历过上世纪计生时代的年轻女性,“环”所带来的关于疼痛、炎症、出血的记忆让人感同身受——它被视为对女性身体的戕害,令讨伐声不绝于耳。

数据显示,仅仅从1980年至2009年,我国女性使用宫内节育器达2.68亿次,在全球范围内居第一位。与之对应的是,还有大量“超期服役”的节育环留在女性体内,保守估计,这个数字有2600万。

艺术家周雯静复刻了各式各样的节育环。图源/周雯静

虽然对节育环抵触的情绪高涨,但我们很难一言蔽之它就是一个全然弊端的工具。一如事物总是多面,我们想撕下那些标签再去审视,节育环对女性到底意味着什么。

宫内节育器的形状千奇百怪,而我国女性使用最早的一类通常弯曲如圆环,“环”就成了避讳避孕、两性的话语氛围下最通俗易懂的称呼。

使用宫内节育器避孕是医学界公认的最有效的避孕方式之一。它一次放置,多年有效,取出并不复杂,女性也可以很快恢复生育能力。

一个小小的圆环怎么能起到避孕的效果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回溯历史,让人很难不感同身受的“疼”一下。它源自于2500年前蛮荒时代对避孕方法的探索,阿拉伯商人为了让骆驼一直劳作,发现把鹅卵石放进母骆驼子宫内,石头不断刮擦子宫壁,造成子宫炎症,胚胎无法着床,骆驼就不会因受孕而休息。

于是,人类的子宫也被盯上了,人们开始试着在女性子宫内放置各种异物,以期达到同样的避孕效果。现代社会的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尝试带给女性多少痛苦。

©视觉中国

当然,真正的节育环被发明出来是在20世纪初。

早期节育环属“惰性宫内节育器”,多由金属、硅胶、尼龙等制成,依靠其作为异物导致子宫非菌性炎症而避孕。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则是“活性宫内节育器”,主要有金属单环、T型环、宫形环、活性r环,吉妮环等。这类节育器能够通过释放活性物质杀死精子,影响卵子受精,还能通过对子宫内膜的影响,造成不利于受精卵着床的环境,从而达到更佳的避孕效果。

与此同时,活性宫内节育器还可以缓慢释放孕激素、止血药等物质,有效地解决了放置后经血量增多的问题。如今,活性宫内节育器已成为节育环的主流,基本取代了惰性宫内节育器。

节育环的发明曾被视为“女性解放”的又一标志性事件。使用它避孕的成功率可以达到98%以上,女性得以从频繁怀孕、生产、哺乳的桎梏中逃离,它被看作是女性掌控自己身体的利器。

因而节育环自问世来便成为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先进女性避孕的潮流之选,直到20世纪70年代“达尔康盾事件”的发生。

与一般的“环”有所差异,达尔康盾形似盾牌、边缘是锯齿状,仅在美国大约就有250万女性曾用它来避孕。但短短四五年间,因为其设计缺陷导致18名女性死于它造成的败血症等并发症,有超过二十万的女性因为严重的盆腔感染失去了生育的能力。

达尔康盾。图源/网络

就在美国女性因“达尔康盾事件”而放弃节育环时,同期的中国正在推动一场声势浩大的“上环”——自70年代开始,我国的计生政策选择节育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

与避孕套、避孕药相比,节育环的使用带有一种“一劳永逸”的期盼。

我国最初投入使用的节育环是一种不锈钢圆环,它曾被认为永久有效,不需取出,且因为“上环”比结扎手术更高效,危险性低,这种充满科技色彩的避孕方式在当时先在城市推广,后转向人口基数更大的农村地区,成为上一代中国女性的集体记忆。

在我们的印象里,节育环总与疼痛、流血、炎症交织在一起,就主要源自大规模“上环”时的诸多不规范操作,同时缺乏对节育环的医学随访而使其超期服役,也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仅仅从1980年至2009年,我国女性就使用了2.68亿个节育环。在计生政策大力推行的初期,奉行“一胎上环,二胎结扎”,大量需要实施节育环放置手术的女性遭遇了并不熟练的医务人员。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2007年发布的调研,中国76.9%的宫内节育器使用者进行放置手术的机构是乡级机构。在农村地区,临时培训上岗的操作员令节育环放置难言专业,“上环”前也缺乏必要的妇科检查,甚至在大家的认知里都不觉得这是一个“手术”。

图源/《82年的金智英》剧照

草草放置的节育环不良停用率较高,女性“上环”后异常出血不止、腰痛、腹痛等情况的并不罕见。

另一方面,作为被动接受者的女性对节育环的种类选择、放置流程、术后的注意事项知之甚少,整个“上环”过程缺乏必要的知情选择。根据《武汉市节育环使用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显示,有不少农村女性在“上环”后未能术后卧床休息3-7日,而是直接参与农活等重体力劳动,导致环位下移而引发出血时间延长,又因劳作、育儿无瑕就诊,经年累月发展为盆腔组织黏连或炎症。

而节育环最饱受诟病的还是超期服役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二三十年前的认知,节育环并不需要取出来。我国女性初期使用金属节育环,它的有效期可以长达20年;后来多使用非金属环,使用年限仅为7-10年,应在到期前2年取环。对于已经绝经而无法再受孕的女性,也应在绝经一年内取出节育环。

节育环超限期使用会令金属老化或塑料脆性增加,易在宫内发生断裂;还可导致宫内组织的黏连、嵌顿,引发持续腹痛,令取环的难度和痛苦都大为增加。

图源/《我们之间没有的》剧照

痛苦是阻挡女性取环的又一重要原因。特别是绝经多年却仍然“带环”的女性,绝经年限越长,宫颈萎缩越明显,宫颈阴道段越短,使宫颈钳无法夹取宫颈,倘若同时兼有节育环与组织的黏连,取环的痛无异于一次分娩。

曾有学者估计,在中国女性体内有2600万个超期服役的节育环,与“上环”不同的是,“取环”基本只能依靠个人的认知与经济条件。

在当下,“环”并没有完全被抛弃。除了避孕,还有人因为疾病选择了“环”。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是女性高发的妇科疾病,会导致痛经、经期延长、经量增大等症状,以目前的医学手段,还没有能根治它们的办法,即使是手术,也有较高的复发风险。

©视觉中国

比较适宜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子宫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节育系统(IUS),这是一种T型塑料棒,置入子宫后,储存在垂直管中的左炔诺酮可以定量释放5年以发挥避孕作用。它同时还可以减少子宫内膜的增生,从而减轻或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疼痛和月经不规则。对于子宫腺肌症患者,IUS通过减少子宫内膜厚度和改善子宫血流动力学,也有助于缓解痛经和月经量增多的症状。

那还有人通过“上环”避孕吗?

几十年过去,在避孕方式不断迭代更新的当下,节育环依然以其良好的效果和使用的便捷性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推荐。特别是那些不愿意使用安全套、又对服用短效避孕药缺少依从性的夫妻、固定伴侣,节育环就成了一个“没得选”的最佳方式。

节育环相比避孕套避孕效果更佳。图源/WHO

当然,选择正规医院,医生规范操作,并且定期对节育环进行医学随访、体检,密切关注其位置、状态,有任何症状后及时就诊,都能大大提升节育环的使用体验。

更重要的是,与一旦发生非意愿怀孕而需要人工流产导致的伤害相比,节育环的“痛”就小了太多。

在网络上,也有不少女性分享了自己使用节育环的感受。

图源网络

纵然我们在了解节育环的前世今生后明白,环所带来的种种伤害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它不应被视为洪水猛兽,但依然不禁思考:性是两个人的事情,而避孕却怎么大多由女性单独承担?

男性可以选择的节育方式,首选自然是避孕套。这种按需使用的工具方便、无创、价格低廉,同时能够防止性传播疾病,却常常因“体验不佳”“没感觉”而被男性拒绝。

另外,与女性输卵管结扎相比,男性输精管结扎更应被推广。因为女性输卵管是在腹腔内,而男性的输精管在腹腔外,手术操作更简单,更容易,创伤也更小。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男性结扎不会影响性能力、降低性体验,即使想要生育,也完全可以恢复。

阻碍主要来自观念上的不接受,“好像失去了生育能力”令男性鲜少主动选择结扎手术。

而被期待已久的男性避孕药,现在依然停留在科学畅想与实验室研究中。卸下女性肩头避孕的重担,让男性承担更多的避孕责任,恐怕这条路依然漫长且曲折。

文 | 李晓琬

编辑 | 超楠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