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作品获奖低,女导演夺麦拒绝领奖!赢得认可,是要自信还是任性

不满作品获奖低,女导演夺麦拒绝领奖!赢得认可,是要自信还是任性
2023年06月21日 15:17 此木无为

你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吗?

这是个很多人习惯在内心自我反复提醒自己的问题,一切的成就感,满足感,其实都来源于此。

但问题是,如果别人不认可,对你付出的努力视而不见,甚至是反言讥之,你又会如何?

昨天有一段视频被刷爆。

青岛电影学院在前两天搞了一个颁奖典礼,好像也叫“金像奖”对于学院在表演、导演拍摄方面取得成绩的师生进行了一个表彰。

整个典礼,也是颜值爆棚,各大奖励各有归属。但其间却出现了尴尬的一幕,一位女学生的作品获得了三等奖,在随后的简短发言后,直接把奖杯放在舞台上,走人。

对,就是不要这个奖了。

这是什么操作?从视频可以看到,当时整个现场都给懵了,这不是预先导演设置的啊?

反复看了一下原委,原来这位女学生自己掏腰包拍摄了一部片子,2022年就已经在多个著名国际影展了得到了提名,获过很多奖。

但没想到了,回到母校参评,却仅仅给了个三等奖,实在是让人接受不了,因此而弃奖。

理了一下,这里面其实最重要的是,这位女学生的逻辑是,我既然能够在国际上,那么大的场合就能够获得提名,那么回到我们的学校,这很小的地方,就应该得到极大的承认吧?

可没想到,学院的这帮评委不能做到慧眼识珠,甚至还怀疑里面有没有人情世三街六巷,自然让这位女大学生难平心中气愤。

我观察到网上的评论,也是两边倒。支持大学生的一派,对其个性鲜明,勇于创新的做法,予以肯定,直言,中国的影视界太需要这样的新生力量,希望那些评委们多一些鼓励,而不是对她们的打压。

反方认为,这位大学生很有些自以为是,毕竟国外的评奖与国内评奖,即使到了学校这个层级,专业与业余的评奖标准,自然也会有些差异,为什么就一定认为国外获奖的保含金量就高了?

我首先佩服的是这位同学的勇气,有个性,值得点赞,毕竟现在勇于质疑的人不多了。大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肯定,就已经是受宠若惊了,哪还顾得上去顶嘴,甩别人脸色呢?这以后还想不想在这个圈里混了。

认真看了一下这位女学生的片子,在其学校官微上进行了多次视频转载,说几点感受。

这部不到20分钟的片子,题目叫做《吹响小山河》,导演是尼雅蕾,青岛电影学院2018级导演系学生。微电影讲述的是乡村教育,乡村留守儿童的话题,立意首先不错,说明找到了关注点。

但接下来,无论是从讲故事的能力,以及是否真的对乡村教育了解熟知,甚至是对当下乡村的现状究竟有多深入的接触,就让我怀疑很多了。

比如,在她的片子里,仍然在突显着乡村的贫困与落后,以此来折射出乡村教育发展的症结主要是因为此。所以表现了农民的愚昧、农村的荒芜,甚至整个片子的色调,都让人感觉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种灰色。

为了突出这种认知的差异性,各种时空混杂,年代感的交错,甚至是为了表达而作的表达,让我第一感觉,那就是导演其实并不懂乡村,并不了解乡村教育,只不过是青年人为了某种情绪的表达的凭空想像,也就是网络上说得很多的“意淫”。

没有采风,没有体验生活,因此,《吹响小山河》顶多算上一部导演的习作,还称不上一部真正的影视作品。

其次,我想说的是,对于表现苦难、落后的片子,可能会更受所谓的国际影展喜欢,这点从我小时候看《红高粱》《盲山》系列就懂得了,所以这点并不值得女导演所荣耀的。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2018年,第55届金马奖上,因为某些人的某些言论,拒绝上台颁奖,表现出了另一种气场。

两相对比,自见高下。

自己投资30万,在国外获奖多次……当这些辛辛苦苦的付出最终并没有得到自己所想像中的肯定,或是回报,因此愤而弃奖,虽然有着其鲜明个性的一面,但作为一名导演系的学生,其做法,其实有失偏颇。

在颁奖典礼如此大型的场合,直接表明一种“我是清流”的姿态,对于尼雅蕾来说,可能会是另一种剑走偏锋的宣传。6月19日视频走红后,很多人都在网上找到了《吹响小山河》这部片子,其点击播放量几百万,受到了关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无论是褒是贬的评论,舆论会渐渐原谅女导演的狂妄,甚至是不自量力,对其会更多的一些期许。但是放在现实环境之中,比如尼雅蕾所面临的校园场,当一片唏嘘之声响起,她今后又如何能立足,评委方又怎能轻易垂青于她?

我们也不敢想像,尼雅蕾今后的导演之路会怎样走下去。在学院看来,任何任性,都是会付出代价的,你不给学院面子,学院自然也不绝不会一笑而过。那么尼雅蕾今后的梦想,又怎样实现?缺乏平台,缺乏人情世故,所谓的艺术圈也不是那么好混的。

可以作出很多的想像空间,比如尼雅蕾会以此为动力,卧薪尝胆,默默耕耘,去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一部好片子,然后一鸣惊人,成为黑马,赢得认可,获得尊重,然后在影视圈里一往无前,成为第N代领军人物。

但有一个现实,我们不得不面对,当圈子流成为每个人发展的必须之后,你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可能被忽视;你自以为再为出色的作品,在别人眼里看来,也不过是自娱自乐,自我陶醉而已。

对于尼雅蕾来说,当前,她面临着一种信任危机。从豆瓣影评来看,其实大多数人对其都是呈现出不支持的态度,虽然有着一些肯定与鼓励,比如她的勇气,她的率真;但是细细研究她的作品,又似乎缺乏与期望值相匹配,一些足够具有的底气。因为很多人看了获得一、二等奖的作品,明显感觉到她作品还是缺乏较大的竞争力,这也让尼雅蕾公众场合的举动有着太多的冲动,也就是很有些不理智。

处置危机,尼雅蕾能够做的,其实有很多。

不管怎样,这次对于虽然饱含争议的作品《吹响小山河》是一次极好的宣传。从积极意义来看,尼雅蕾作为导演,还不够成熟,但敢于试,敢于去探索,敢于去挑战权威,这本身就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也是年轻人应有的精神和姿态,这也让我们对于新一代充满着无限的期待。

而让一切的嘲笑与唏嘘,最后变成掌声,尼雅蕾也许更应该去总结,去反省、实践,体验生活,不断提升自已讲故事的能力,也许赢得认可和尊重,也并不会太遥远。

作为媒体,也不应过分解读,不要让青春无极限受到网爆、打击,更应该多一些宽容和鼓励,静候新生代的成长。

青岛电影学院此时也应该勇于发声,少一些斤斤计较,多一些大人大量,为这样的学生应该感到骄傲,有着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未来着实可期。

艾芙·居里 说,勇气比什么都更有感染力。

艺术探索的路上,如果都是唯唯诺诺,都是马首是瞻,又何谈创新,又何谈新思维新思路,新发展。

当年毕赣在拍《路边野餐》之前,也是一个名不见转的小导演,拍过《金刚经》,当时也是毁誉参半。但不急不燥,用心写剧本,好好拍片子,还打造了《地球最后的夜晚》,毕赣被认为是中国最有前途的青年导演。

人生之路,总会有一些不理解;总会有一些挫折,但一笑而过之后,如何面对,是左是右,是决定你能否最终成功的关键所在,对于尼雅蕾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又何谈不是?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第一天中考结束。看到女儿迎面跑来,我没有提前说话,静静观察着她的表情,以此来判断她考试的状态和心情。

没有抱怨,也没有遗憾,也没有多少平时的八卦,她只说了一句,难道没有什么要跟我说的吗?

是的,人生第一次这么重要的考试,她其实已经努力了。在昨天的文章中,我说到了一句话:“题答了就好,哪怕答案不标准。”

这要我对她努力的认可啊,不管结果如何,都是对于彼此最好的告慰。

这些年,接回送走,这短短五分钟电动车的路程,我们不知走过多少回,也记不清到底有多少次的淋雨踏雪,多少次的交通拥堵,但我们在这条路上奔波过,付出过,就足够。

辛苦,辛苦,彼此都辛苦,我们都要学会认可自己。

最后一天的课,老师们纷纷和陪伴了三年的学生们告别。无论以前是多么地遭心,但今天看来,其实大家都很不容易,都值得点赞。用这样一种欣赏的目光告别,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来说,又是何等的珍贵。

希望得到认可是人类普遍的需求之一,人们希望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认可,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我们希望在社交圈中获得认可和尊重,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希望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得到认可和尊重,与他人建立共同的信念和理念。

我们希望自己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人,具有独特的才华和能力。这可能包括获得他人的赞美、被认为有创意、被认为有智慧等。

认可,它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努力,追求更好的自己和生活。

小时候,我们考试打了百分,会骄傲地拿给父母看,希望得到奖赏;我们穿了一件新衣服,可能会在同学面前显摆,希望得到羡慕;我们体育比赛拿了第一,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看到我的优秀……

长大后,每一次获奖,受表彰,我们都会有一种表现的欲望,就怕别人不知道,恨不得打开广播处处宣扬,希望得到领导的重视、肯定,进而在升职加薪方面赢得更多的筹码。

从这个意义来说,人就是个虚伪的动物。现实生活中,那些埋头做事,不抬头看路的有很多,但往往会被贴上“不会来事”的标签;而那些做了一点事,就恨不得全地球人都知道的主儿,自然在职场里万众瞩目,顺风顺水。

屠格涅夫说,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所以,过好每一天,无愧于每一个努力付出,在自我欣赏之中,学会赞赏自己,鞭策自己,才是人生不断前行的过程。

因为相信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底气;因为有更好的懂得自己,才会鼓起勇气,即使跌倒,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

得到别人的认可,固然重要;但活出自己的精彩,发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更为关键。

我们在生活中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快乐。当我们专注于自己的精彩时,我们也会吸引到与我们有共同点和欣赏我们的人,这样的互动也会带来认可和尊重。

中考最后一天,送给女儿。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 宫崎骏 《千与千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