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杜郎口,那一段让人唏嘘的“课改”岁月

蓦然回首杜郎口,那一段让人唏嘘的“课改”岁月
2023年10月03日 17:39 此木无为

偶然的一次浏览,我在2023年7月12日的《中国教师报》上意外地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杜郎口中学 走出自己的课改之路》。

杜郎口中学,这个如今很多年轻老师不了解,可在十多年前,却是怎样火爆的教育圣地所在,今天再次聊起,不禁唏嘘。

教育改革,其实我们一直在路上。

25年前,我在乡村学校上班。没有什么多媒体,也没有课件、教具。教务主任胡大清向我介绍学校的情况,那就是路线就是“三点一线”(家、教室、办公室),工作是三件事(上课备课上厕所),上课是三个一(一支粉丝,一张嘴,一本教参),最为原始的所在。要说先进点的,那可能就是上级领导来检查,搞两张投影片作作样子罢了。

样上课?怎样提高课堂效益?这些看似专业的问题,其实我们解决起来也就很简单,老师讲一节课,然后学生练习一节课。王洪国老师手中的油印机飞转,老师铁笔钢板刻蜡纸,蜡纸油墨粘满手,试卷满天飞,教学质量就是在老师的苦口婆心、培优补差和题海战术,成就了无数的“小镇做题家”。

对于这所乡村学校来说,教学研究主要是到镇中学与另一所村中学去交流听课,大家围在一起,谈怎样讲好一节课,让学生听懂,更多的可能会是对于课本知识内容的解读方面,下得了一番苦功了。

所谓的教育改革创新,是从2006年左右开始的。一时间,这所山东的初中全国闻名了,那就是杜郞口中学。

2023年7月12日的《中国教师报》刊发的《杜郎口中学 走出自己的课改之路》。文章回顾了16年来,杜郎口中学经历的的传奇,其创造的神话,直到今天还在书写。

这篇文章这样写道:“作为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杜郎口中学的课改最大限度彰显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育人理念,从而培养学生自信阳光的性格、自主自发的学习习惯,不仅重建了课堂教学文化,也形成了人格培育的学校新文化,改变了师生的生命状态。这场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场课堂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具有原创意义的教育改革的典型'。”

同样是《中国教师报》,在2006年的3月22日头版头条,以《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为题,近3个版的篇幅系统介绍杜郎口中学的课改实践,大篇幅报道了这所乡村学校,准确地来说,是一所民办学校的神奇之路。

杜郎口中学的当年的风头,如今让人难以想像,据上上篇文章介绍,至今,学校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超过160万人次的参观学习者,吸引了来自全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到访交流。

我还记得当年的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在内的各级各类媒体也不吝笔墨,用数千篇文章关注和报道这所乡村中学。在这股举国浪潮之下,各地教育局领导亲自带队,组织中小学校长、管理干部前往参观,当时,一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杜郎口》的心得体会文章,一时传为经典,在业内广泛学习,足见大家去参观后收获体会,还是满满的。

杜郎口中学的经验有哪些,总结起来,那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和课堂展示等方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从教师“教”为中心向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这一课堂教学形式最终被总结提炼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就是“高效课堂”,即自主学习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个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简单来说,教师少讲,课堂充分交给学生。据参观回来的校长们说,在杜郎口中学的教室里,没有讲台,四周都是黑板。老师讲完15分钟,或者干脆就交给学生上课,纵使你参观的人再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着实让人感动。

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这对于习惯了老师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走的的传统课堂组织者来说,自然是倍受震撼的,也让很多人怀疑,到底是否奏效呢?

在当年,通过媒体,尤其是《中国教师报》,我们了解到杜郎口中学的传奇:100%的中考升学率“震惊”全省。这对于中西部的基础教育,自然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

是参观者众,回来后跟风都也众。那段时间学杜郎口模式“的高效课堂”,掀起了一股风潮。比如教室里布满黑板,学生分组对坐,开展巡堂,只准老师讲15分钟,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编好“导学案”,课堂就交给学生,让他们讲,他们讨论。

这种效仿,或者说是学习,到底有没有效果,我们并不做评价,只是看到了,没有用多久,教室回归了原样,课堂的主导权仍然回归到了教师手上,“高效课堂”也换了解释,那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杜郎口中学经验的绝无仅有,水土不服;还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没有真正学到真功夫呢?

一切没有回答,但一切又都有了回答。

隔多年,杜郎口的秘密其实也解开了不少,关于教育改革的神话,其实也是众说纷纭。

回到十多年前,杜郎口中学的改革与创新,其实是被逼出来的。作为一所乡村中学,也面临着教师一味地讲授灌输,一言堂、霸语权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年复一年的雷同着,学生成了局外人,听天书,等下课,等放假,有的学生耐不住,便找到一百个理由弃学了,还有教学质量差,老百姓不满意等。

简单来说,其实是学校已经不知道怎么办了,那就干苦活,老师课堂前下功夫,让学生们释放天性,小试牛刀,效果不错,于是走出一条新路。

比如每次参观者来,在事先搞好预习,课堂上其实是复习的环节阶段,自然感觉课堂很轻松。从探索,再到一种类似的作秀,在当时,以至如今,不免让人质疑。

但真正让杜郎口中学出名的,是要感谢《中国教师报》的记者李炳亭 ,后来更是升任为编辑部主任。李炳亭当时风头无两,成为全国最有名的课改专家,也成为教育营销专家,杜郎口中学收门票,从2005年的60元到2012年的260元,还有建在此的《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成立“中国名校共同体”。

当时的李炳亭,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到处讲座,到处开专栏,所谓的传经布道。不过2016年的一条消息“被奉为中国“课改教父”的中国教师报编辑李炳亭因利用职务之便受贿近百万在海淀区人民法院受审”,让人看到后,不禁哑然。

杜郎口中学旋风,如今早已成为过去式。但回顾这些年,我们在彷徨中,不断追索着突围的心不止,后来,我们学习洋思中学,学习衡水中学,学安徽合作小组做法,信奉李镇西、杜金山等的教育理论,最后发现,学来学去,竟然迷失了自己。

课堂恢复成了原样,再多的新理论,细细想来,其实仍然是几千年来的教育思想,换了一种说法而已。 那些说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些鼓吹着“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那些宣扬“选择教育就是选择清贫,选择寂寞”等理论的,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家,更是对于孔子、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一众最大的不敬,更是对于教育,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最大的亵渎。

这段时间,经常刷到了魏书生的演讲的视频。从1997年不再任校长后,二十多年来,他创造的盘锦奇迹,为何到如今,仍然拥有那么多的粉丝。

虽说批评他的人也很多,但他有一句话我十分认同,那就是

“教改最重要的是坚守常识搞教育,一定不要去折腾。”

教育要不搞运动,不兴高潮,不弄花样,更不需要概念上的创新!教育要以不变应万变。教育哪有那么多新花样?是的,教育不能瞎折腾,尤其是课堂教学。不能今天这样改,明天又那样改,今天什么大单元教学,明天又核心素养教学,后天又来一个大概念教学。搞得教师们教学无所适从,失去自我,教不了自己特长的学,干不了自己想干的事,严重干扰了教师的教学。

我们用不着全盘否定,杜郎口中学的教室里仍然有五块黑板,借助信息化升级“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形成“互联网+自主课堂”范式,同时通过“二磨三研教师集体备课体系”做实教研,建设“五位一体学生自主管理体系”,从而快速提升高中教育教学成效。

如果说很多地方为什么学习不了杜郎口中学的做法,那就是只是学其表面,而没有从根本上从教育体系、持续深入,以及在因地制宜上下功夫,少了理念与信念的支撑,也就成了让人啼笑皆非的一场运动。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最重要的是要坚守与传承,培育老师,培育学生,其实是需要一个较长周期来实现。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良好的习惯,比什么都重要,也是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教育真理。

如今的杜郎口中学,还在续写着自己的品牌故事。聊城市委、市政府领导在2019年底提出成立杜郎口教育集团、建设杜郎口高中的动议。2020年9月先期借杜郎口中学校园校舍高标准开办杜郎口高中,同时由杜郎口中学统一整合管理附近的3所小学。

我们希望,享受了“课改”红利的杜郎口中学,能够在乡村教育振兴的背景之下,勇于探索,书写“不折腾,不商业”的教育新传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