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难在哪儿?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难在哪儿?
2024年10月25日 13:49 新浪健康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自身免疫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发病机制复杂,在遗传、环境等多因素影响下,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体内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激活补体并诱发炎症反应,造成不可逆的器官损伤。

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负担居世界第一,患者总人数约100万,每年新增确诊患者约12.6万。根据2020年系统性红斑狼疮发展报告,患者5年生存率为94%,10年生存率可达80%左右,25~30年生存率断崖式下跌仅为30%,并且患者需要长期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本的药物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醋酸泼尼松、甲泼尼龙等)和免疫制剂(硫酸羟氯喹、环磷酰胺、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等),目前临床上也有除了这两类药以外新的药物,比如生物制剂(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利妥昔单抗、在研的ianalumab、干扰素-α抑制剂);小分子JAK抑制剂;伏环孢素;CAR-T疗法等。除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也十分重要,包括营养支持、心理支持、定期随访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之所以治疗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免疫系统的多个环节,包括自身抗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细胞免疫反应等,因此难以针对性地找到一个特效药物来治疗所有病因。

2、病情表现多样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皮肤损害、关节炎、肾脏病变、心血管疾病等,不同患者病情表现差异较大,所以开发特效药物需要考虑到这些不同病情的治疗需求。

3. 个体差异性:患者之间存在遗传、免疫状态、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这增加了特效药物的研发难度。

4、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特效药物不仅需要有效治疗疾病,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避免出现严重的副作用或长期用药导致的问题。

综合来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难度主要源于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个体差异性,需要深入研究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以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根据2023年欧洲抗风湿联盟指南更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羟氯喹、激素、联合免疫抑制治疗或生物制剂,生物制剂一般是用在常规的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人的进一步的治疗

生物制剂治疗优势:

1.诱导成功率高

2.不易复发

3.减少激素用量

目前临床上常会用的生物制剂有三种:

1、贝利尤单抗

2、泰它西普

3、利妥昔单抗。

根据生物制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推荐意见1:生物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尽早实现疾病缓解或狼疮低疾病活动状态为目标,同时减少复发,最大程度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从而减少器官损伤累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推荐意见2:生物制剂适用于经过羟氯喹(单药或联合激素)治疗仍有疾病活动或复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或不能将激素减至维持剂量,例如≤泼尼松5 mg/d)的患者。

推荐意见3:对羟氯喹(单药或联合激素)治疗后疾病仍有活动或复发,或无法将泼尼松降至维持剂量5 mg/天以下时,推荐联合生物制剂。生物制剂应用时长取决于其疗效、安全性、经济性及患者个人意愿,目前国内外权威狼疮指南对生物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时长尚无统一定论。

这些新的生物制剂的出现和使用,为风湿免疫科医师治疗狼疮提供了新的策略,让更多的狼疮患者获得缓解,大大改善了狼疮患者远期预后。

总体来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应从治疗目标出发,以长期持续延缓器官损伤,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为终点考量决定生物制剂的使用时长,同时还应充分考虑长期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