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 | “鲇鱼”与“鲶鱼”

学林 | “鲇鱼”与“鲶鱼”
2024年06月13日 13:56 咬文嚼字

电视剧《繁花》第11集,至真园老板娘李李送给宝总一条鲇鱼,并讲了一套“鲇鱼效应”的理论。伴随着《繁花》的热播,剧中鲇鱼的寓意成了媒体、自媒体、观众竞相解读的热门话题。今年第2期的《咬文嚼字》就其台词中“外国人养三文鱼喜欢加一条鲇鱼”的说法提出疑问并展开讨论。有意思的是,《繁花》剧中字幕使用的都是“鲇鱼”,而在不少媒体、自媒体的报道中却写成了“鲶鱼”。那么,到底应该写作哪个呢?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19年十大语文差错中,有一条是:“鲇鱼”误为“鲶鱼”。对此条的解释为:

2019年11月,美国确认中国鲇鱼监管体系与美国等效,中方表示欢迎。相关报道多将“鲇鱼”误为“鲶鱼”。鲇鱼,头扁平,口宽大,体表无鳞,多黏液,过去也作“鲶鱼”。2013年《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确定“鲇”为规范字,而其异体字“鲶”未收入表中。此后,将“鲇鱼”写成“鲶鱼”就是不规范的了。

着眼于汉字规范,无疑应该写作“鲇鱼”。《说文解字·鱼部》只收“鲇”:“从鱼,占声。”汉代王逸的《九思·哀岁》中就有用例:“鼋鼍兮欣欣,鳣鲇兮延延。”宋代罗愿《尔雅翼》说“谓之鲇鱼,言其黏滑也”,提出一种“鲇鱼”的得名理据。历代的字书、韵书、辞书,不论是《玉篇》《广韵》《集韵》,还是《礼部韵略》《古今韵会举要》《六书故》《中原音韵》《洪武正韵》《正字通》《康熙字典》,都只写作“鲇”而无“鲶”。

那么“鲶”这个字形是怎么产生的?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鲇”与其声符“占”早已不同音,而与“念”都属于中古音的添韵,读音非常接近。民间在使用过程中,照音写字就把这个字写作了“鲶”。近代徐珂的《清稗类钞·动物》就写道:“鲇,俗称鲶鱼,体圆长,头大尾扁,无鳞,多黏质,口曲而阔,两颚生细齿,有须,背苍黑色,腹白,长尺余。产于淡水。”

科技术语属于专门的语言使用域,与日常使用域不同。翻开各类生物学著作,“鲶鱼”“电鲶”“海鲶”“胡子鲶” “鲶形目”“鲶科”“鲶属”等等,比比皆是。百科领域的权威著作《辞海·生物学分册》(第三版、第四版)中,也以“鲶”为主条,以“鲇”为副条。第七版《辞海》以“鯰”为主条(左边的“魚”不简化),“鲇”为副条。“鲇”下还有“香鱼的日本名”这条义项。在日语中,某个汉字如果不表示古代汉语中本来的意思,而按照日本的方式训读,日本称为“国训”。“鮎”在汉语中表示的是“鲇鱼”(日语叫なまずnamazu),但在日语中却用来表示“香鱼”(日语叫あゆayu)。这就是典型的“国训”(见笹原宏之《日本的汉字》)。由于“黏”与“念”在日语的音读都是nen,于是用一个新的字形“鯰”来表示“鲇鱼”。大概由于早期的鱼类学名和分类术语受日语影响较大,科技领域中“鲶”才用得这么普遍。当然,随着《通用规范汉字表》的推行,科技领域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鲇”了。《现代汉语词典》中“鲇”被列为字头,说明“鲇”为正体,“鲇”之后括号中列有“鯰”,说明其为不推荐使用的异体字。《现代汉语词典》的这一处理,有利于科技术语的规范使用。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4年第6期《学林》栏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