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荧屏 | “噘”已“转正”

追踪荧屏 | “噘”已“转正”
2024年07月02日 12:56 咬文嚼字

2024年3月15日,央视主持人张蕾在其个人账号发布了一则短视频。视频中她走进绘画展展厅,为一幅小画点赞,特别提到一些细节:“小孩子的那个毛茸茸的睫毛,还有撅起的小嘴……”(字幕同步显示)字幕中的“撅”字不妥,应为“噘”。

撅,从手,厥声。可表示翘起义,如撅着尾巴;可表示折的意思,指人手部的动作,如撅一根柳条当马鞭。在口语中,“撅”表示顶撞、骂。如:不问青红皂白,她一进门就把我撅了一顿。

噘,从口,厥声,用作动词,也可表示翘起义,但对象特指嘴唇。常用作“噘嘴”,即翘起嘴唇,表示生气或不满。如:不就是一点儿小事嘛,别老噘着嘴啦!

“噘”曾是“撅”的异体字。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发布,根据从简从俗的原则,选出“撅、哲、升、渺”等810个汉字作为正体,淘汰了“噘、喆、昇、淼”等1055个异体字。于是,之后的词典中,“撅嘴”就成为推荐使用的规范词形。

但是,2013年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制定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正式颁布,“闫”等226个已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广泛使用的简化字和“噘、喆、昇、淼”等45个异体字被调整为规范字,正式收录进字表。字表注释中还特别注明,“噘:义为噘嘴。不再作为‘撅’的异体字”。自此,“噘”字转正,同“撅”一样有了规范字的身份,且二者分工明确。形容开篇那幅小画上孩子翘起的嘴唇,应是“噘起的小嘴”。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4年第7期《追踪荧屏》栏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