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王炸,神仙打架,谁敢不尊重?

开局王炸,神仙打架,谁敢不尊重?
2024年06月19日 11:59 影探探长

1990年,在《望夫成龙》的片场来了一通电话。

对方开门见山的说:

“我这里有个好剧本,你拍了我这部戏后,绝对会成为超级巨星。”

狂,但有实力。

说话的人,名叫吴思远,是香港电影教父(一手捧红成龙的男人,也是《蛇形刁手》和《醉拳》等知名的电影的监制和出品人)

接电话的男人大惊:

“真的吗?真的吗?真的吗?”

显然,他不太相信。

可考虑到当时自己已经在电影圈摸爬滚打10年了,还是二三线咖的水平。

他知道,机会不等人。

37天后,电影拍完了。

上映前,一度被人嘲讽。

“5个小时搞完的剧本,能看?粗制滥造!”

结果,电影仅仅上映13天,电影票房就突破了三千万。

由于口碑极佳,十几家影院纷纷增加了“午夜场”和“凌晨四点场”的放映。

报纸上也紧跟热潮,大幅刊登了“赌圣一出,谁与争锋?”的宣传标语。

最终以4132万的票房成绩,刷新了香港电影历史上的票房记录,标志着香港电影进入了“票房四千万”时代。

吴思远说准了。

他也成功了,并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这个男人就是周星驰。

这部电影就是《赌圣》。

说到《赌圣》,就不得不提它的前辈之作,王晶的《赌神》。

1989年,可以看作是香港电影业的一个里程碑,那年王晶执导的《赌神》,一经上映,取得了爆炸性成功。

不仅粉丝集体炸锅,票房数字更是疯狂跳水——

3000万票房轻轻松松收入囊中,拿下年度票房冠军。

周润发饰演的赌神高进,更是火出圈,一时间,人人戴上戒指,吃下巧克力,大背头梳起来。

“双周一成”(周星驰、周润发、成龙),赌坛双雄。

轮番登台,让赌片在香港电影市场上是红得发紫,后来的电影都想靠这波热潮再捞一票。

*鉴于本期文章聊的是香港赌片话题,咱得提醒一句,故事就是故事,现实中,远离赌博,才是明智之举。*

·机缘巧合

说到香港赌片,得聊到一个重要人物,王晶。

1981年,26岁的王晶,步入影坛已有五年,小有名气。

当时他戏称自己为“文艺青年”,目标是成为像好哥们王家卫那种,文艺气息浓厚的影视圈创作者。

不过。

这段期间,他从未想过要当导演。

那个时候,他最大的梦想是成为TVB最卖钱的编剧。

多年后,他首次回应了自己当导演这段往事,笑称:

“这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当时我太太怀孕了,我就要去存一笔钱。邵氏的方小姐(方逸华)就找我签约,就为了仅仅一万块的定金,我居然就签了一个导演约。实在我当时对导演,懂个屁真的是。”

一句话概括。

香港赌片最卖钱的导演,当年竟是为了给太太生产攒钱而走上导演道路。

第一次做自己不擅长的事儿,难免有些紧张。

王晶却说:

“实在一点都不紧张,一来,完全不会;二来,我当时有个电视剧,特别火,全东南亚火,叫《千王之王》(王晶是编剧,监制王天林是他父亲),我想把这个戏变成电影应该没问题,所以就动用所有的人际关系、人脉、就去拼成了一个挺大的卡司,然后就顺利开了。“

电影一经上映,成为当年香港十大卖座片,票房年度第六,508.1万,也是邵氏电影公司有时以来第二高票房的电影。

“从此,我更不会觉得导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这部电影就是王晶导演的处女座,《千王斗千霸》。

但。

王晶并不是香港赌片风潮的开创者。

认真地讲。

香港赌片的兴起,得追溯到邵氏影视公司旗下两大导演——

程刚(武术指导程小东的父亲,现在100岁了)和张彻的内斗。

张彻VS程刚

简单来说。

就是两人拍摄题材雷同,均为武侠片,演员雷同,票房也难分伯仲,又处在同一家公司,一山岂能容二虎。

最后,程刚斗输了,他就想开创一个新风潮。

当时程刚导戏有个特点——“不打板”,随时随地拍,没剧本,没人会剪,一切只能自己来。

就这么拖拖拉拉,拍了两年,香港第一部标杆性赌片——《赌王大骗局》问世了,讲述了一个赌术家族如何被诡计陷害后集体谋求复仇的故事。

后来王晶说:

“当年拍《赌神》,有两部电影给我带来了灵感。一部是《赌王大骗局》,另一部就是《辛辛那提小子》,其中的show hand(梭哈),当时香港不流行的,上海才流行,结果被我搞到流行了。”

1980年,香港TVB联手王晶父子和杜琪峰,陆续推出了电视剧《千王之王》和续集《千王群英会》,打响了赌片的知名度,甚至在东南亚掀起了一股“赌风”。

谢贤饰演的罗四海,迅速出圈,“四哥”这个绰号就这么火了一辈子。

值得一提的是。

在续集《千王群英会》里,还添了个新面孔——周润发。

此时的发哥风头正劲,不叫“赌神”也不是“小马哥”,美其名曰,许文强。

1989年,《千王之王》的热度早过,但永盛电影公司的老板向华胜却有着重燃旧梦的打算,决定重拾赌片。

他找到了王晶,两人一拍即合,《至尊无上》问世。

戏里,向华胜负责冷冽飘逸的动作场面,王晶,主攻文戏与喜剧。

片子上映后,年度票房第五,2324万。

刘德华“风流倜傥”的赌神形象,时常出现在怀春少女梦里。

说到了刘德华,集齐了周润发,王晶的“赌片宇宙”正式打响

兴·前世辉煌

1989年10月,向华强翻小说,书名睇到“赌神”二字,即刻眼前一亮,边拍掌边说:

“呢个名真係正!带晒霸气,啱晒拿来做我新戏个名。咁响亮个名。”

王晶听的一头雾水,向老板白日做梦?

要知道,当年向氏的永盛电影公司只靠跟风、模仿、A货红极一时。

继吴宇森《英雄本色》大火,向华强迅速模仿,推出《英雄好汉》。

面对剩余素材,向华强仅用4天时间,经过后期剪辑,居然创造了2100万票房的佳绩。

这次想换赛道,搞原创?

商人无利不起,公司无新便废,向华强决心改革。

一番筹备,拍摄在即,王晶心里却泛起了苦。

配角都找齐了,唯独主角高进没有合适的人选。

起初,高进的第一人选是歌坛巨匠许冠杰,由于许冠杰已经塑造过赌徒形象,不愿重复,只好婉拒。

郑少秋如何?

郑少秋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多数停留在古装,再加上试戏后,没有大佬气场,与赌场氛围不搭,只能作罢。

找了一圈,王晶更愁了。

巧的是,距正式开拍还剩一周,向华胜听说了周润发的合约能以相对低价买断。

对方开价100万,向华胜一听惊了(没想到发哥这么便宜,对比当时许冠文800万,成龙上千万),对方又说,价格可以再商量。

一口价80万,向华胜顺利拿下合约。

可面对扮演赌徒,周润发极力反对,自小和赌徒父亲生活,「童年阴影」早已挥之不去。

王晶一听,同道中人啊。

凭借个人与母亲的赌博经历,一番畅谈后,明确拍《赌神》的目的——

希望通过影片来警示大众远离赌博的危害。

周润发一听,乐了,这角色我接了,这正是我想要的。

王晶曾说,高进戏分难,须心细如发,而周润发却将其演绎得过之而无不及。

从失忆到恢复,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之间的转变,无需多言,便能让观众心生波澜。

巧克力与戒指,一幼稚一成熟,象征着高进的双重人生,其间的较量与转换,足以让人目不暇接。

一次,吴君如采访王晶,如何看待周润发演的赌神高进,王晶说:

“我还在TVB时发现,周润发只有三种模样:第一种是《上海滩》里很有型的许文强;第二种是《网中人》里的正直青年;第三种就是傻乎乎、笑嘻嘻的样子。除此之外没有了。我拍《赌神》,就选了他最受欢迎的两个样子:赌神高进很有型,他失忆后却变成了一个傻小子。影片一出来,果然效果很好。”

想来,如果演赌神的不是周润发,这片还能成为经典吗?

1989年,《赌神》上映轰动整个东南亚,仅1000万港币的制作成本,爆收3629.4万,创下票房新高,荣登榜首。

当年《赌神》在日本上映后的新闻报道

周润发饰演的赌神高进,其标志性的大背头和黑西装,成为了全民热议的经典形象。

时至今日,许多观众或许模糊了剧情和角色,但发哥镜头中自信步入赌场的形象,已然成为不朽的电影瞬间👇

王晶由此声名鹊起,成为赌片江湖的一代宗师。

不过,《赌神》自面世以来,虽被誉为商业巨作,但其艺术价值和创新性却常被低估。

在圈内,王晶因借鉴、抄袭他人创意而饱受批评,常与王家卫、贾樟柯这类风格鲜明的导演对立起来。

其实,细审《赌神》,不难发现王晶的确有过人之处。

朱古力失忆桥段,以及他被遗弃街头的场景,王晶用以展现主角内心的无助与茫然,这种手法在当时可谓先锋。

对比《小武》里小五被拷在电线杆旁一样

更不用说,那些被后来作品广泛模仿的场景。

如安全套吹气球的创意,王晶早在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前就已使用,此举巧妙地映射了角色从稚气到成熟的心理转变。

王晶在使用“脚”的特写上,比昆汀在描绘加州脚的香气还要早。

《赌神》一炮而红后,香港电影市场迅速涌现了大量山寨货,如《赌城大亨之新哥传奇》和《赌城大亨II之至尊无敌》等。

其中,王晶只欣赏刘镇伟。

在赌片热潮中,刘镇伟应TVB制片人吴思远之邀,仅用5小时便完成了初稿。

这便是《赌圣》的雏形。

“菩提老祖”的剧本搭配上星爷的演绎,毫无疑问《赌圣》走的是无厘头喜剧路线,与王晶的《赌神》风格大相径庭。

《赌圣》问世后,票房成功超越《赌神》,达到了4133万,成为那年的票房冠军,一夜之间“星仔”成了“星爷”。

有趣的是。

赌圣一角,制片人吴思远首选梁朝伟,对周星驰并不看好。

是刘镇伟坚持选择周星驰,从而展现了星爷的独特才华。

坊间也有传闻称,是梁朝伟的单方面拒绝。

事后,刘镇伟对梁朝伟有所愧疚,这件事最终演变成了后来广为人知的“小鸭子”👇

不过相较于《赌神》,《赌圣》最为独特之处在于——

男主星仔是大陆移民。

这个设定本身就与以往香港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不一样。

通常在香港电影里,来自大陆的人物经常被称作“大圈仔”、“北佬”或“北姑”。(从大陆南下到香港或者澳门,沦落风尘的女子,被当地人称之为“北姑”)

这些人都有一些夸张的特点:

穿得土,说话带政治术语,举止看起来粗鲁。

星仔的形象也带有这样的标签,比如👇

他总是穿着不太合身的西装;

头发乱糟糟的;

见人就喊“同志”。

虽然星仔可以流利地使用粤语与香港人交流,但一旦他透露自己来自广州,立刻就会面临歧视。

而他的“特异功能”在电影中也是被用来强调大陆人的「异化」。

在香港电影里,大陆人经常被描绘成拥有超能力的“怪物”。

比如在《赌霸》(《赌圣》续篇)(1991),有超能力的左颂星和他的姐姐阿梅也是来自广州。

同样。

在《赌侠2》(1991)中,来自北京的大军和他的师兄弟们也都有这样的能力。

这种设置其实反映了香港人对不熟悉的事物总是有很多偏见和误读。

许乐在其著作《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中认为:

“《赌圣》赋予星仔的特异功能,反映的是香港对于大陆的一种陌生、歧视、畏惧的潜意识。”

进一步地,《赌圣》由此也反映了香港人在1997年回归前的心理状态。

星仔刚到香港的时候,因为手头没有港币,想用人民币买瓶汽水,却被警察给拦下了。当他向警察求助,想借点钱时,警察的回答是“香港人自己都等人帮忙呢,谁还闲着帮你啊”。

这话里其实透露出香港人对“九七”回归后的身份焦虑与无助。

更有意思的一点是。

星仔一开始是个被香港人歧视的大陆土包子,但导演刘镇伟没有按部就班,反而在剧情的发展中,让他成了香港社会中炙手可热的英雄,打败了黑道老大,救了小市民。

这种从平凡到英雄的塑造,与《赌神》中高进的精英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星仔在影片高潮通过模仿赌神的入场仪式,并故意做出侮辱性手势,这种行为虽降低了他的英雄形象神秘感,却使他更接近普通人,更具人性和温情。

眼看《赌圣》火的一塌糊涂。

同年王晶编剧的《至尊计状元才》,却反响平平。

他急了。

二话不说,召集刘德华和周星驰,《赌侠》来了。

作为「赌片三部曲」中,稍显逊色的《赌侠》没看过不要紧,之前爆火的BGM总该知道吧👇

——先生,这里衣衫不整,恕不招待。

——怎么样才叫整齐呢?

——起码要打领带。

《赌侠》巧妙地将“赌神”、“赌圣”和“赌侠”三个角色汇集于同一故事线,形成了一个梦幻的电影宇宙。

不仅继续沿用了超能力赌术的元素;

还引入了利用高科技进行牌局分析的新概念;

并深化了其标志性的无厘头风格。

最终票房4034万,与《赌圣》不相上下。(《赌侠》中周润发最后的出场,其实是拍《赌圣》时的剩余素材,当时由于周润发没档期,两部又都是王晶的电影,直接拿来用)

《赌侠》周润发最后出场镜头

票房大卖,系列继续制作下去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赌侠2:上海滩赌圣》(1991)这个片名初读起来,不仅拗口还奇怪。(以下简称《赌侠2》)

原因是“赌圣”名字的版权归吴思远公司所有,所以王晶不得不创造一个有点牵强的续集标题。

尽管名字有点离谱,但电影内容和元素是相当丰富。

故事设定在1937年的上海。

调侃了上海滩的老故事👇

涉及了抗日情节👇

甚至还掺了穿越的料👇

当然。

如果你发现每次看《赌侠2》,女主角不是同一个人,别怀疑自己。

那确实是电影的设置问题。

当年,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政策由于台湾政策限制大陆演员的出现),《赌侠2》特别制作了两个版本:

巩俐和方季惟各自主演一次。

1992年,王晶对赌片的创作热情已经魔化,其中《赌城大亨》系列便是以澳门赌王何鸿燊的传奇人生为蓝本。

2020年,何鸿燊的逝世在网络上引发了一轮热议,这让王晶的这一系列作品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1994年,王晶带着《赌神2》重磅归来。

记得当时宣传期时,王晶仅在预告片中放出周润发短短3秒镜头,玩得一手好心理战,瞬间打通观众G点,期待值拉满。

影片上映后,票房达到了惊人的5252.9万,不仅打破了周星驰连续几年的票房记录,还刷新了香港电影的票房历史,成为首部票房超过5000万的港片。(之后,这一记录被成龙的《红番区》打破,“双周一成”不是吹出来的)

《赌神2》每一幕都充满了传奇。

发哥的霸气登场👇

邱淑贞勾魂夺魄的眼神、玉腿、叼牌👇

最后大战,紧张氛围直冲云霄,博弈场面精彩至极。

绝了!「赌片江湖」的巅峰之作,没有之一。

除了赌神、赌侠、赌圣。

还有郑裕玲的赌霸;

赌魔陈金城(《赌神》中大反派)。

赌片火得一塌糊涂,不仅因为有周润发、周星驰、刘德华这些大牌明星在里头耍帅,还因为导演们总是在创意和场面上加码。

但,好戏连台也得有个限度。

从1989年搞到1994年,再精彩的招式,也难逃一句“老套”。

此后,唯有王晶还在片场连番押注。

从《赌圣2:街头赌圣赌神3》到《少年赌神》,接着是《赌侠1999》、《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

《赌圣2:街头赌圣》

名字是buff叠buff,可惜只加量不加料,票房一路下滑。

《赌圣2》里,王晶本想挖掘新星,葛民辉主演,结果打的大旗,吹的小风。

甄子丹倒是抢尽风头。

黎明演《赌神3》里的少年高进,成绩一般,倒是填补了赌神味觉失灵,只对巧克力情有独钟的坑。

其中唯一亮点也就陈小春,人狠话不多,一开口重磅炸弹。

《赌侠1999》,正值98世界杯,刘德华和张家辉伪装球员,借球炫技,踢得一手好戏。

至于《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

嗨。

有林熙蕾色诱刘德华就够了。

千禧年后,银河映像在杜琪峰和韦家辉的监督下尝试转型喜剧——

《呖咕呖咕新年财》(2002)开拓赌片新类型,主打一个换汤不换药。

梁咏琪的多变造型,别开生面。

刘青云黑人嘻哈打扮,黑里透亮,闪闪惹人喜爱。

刘德华演麻将宗师,亲民又带劲,不夸张地讲,这绝对是刘德华演过的赌片角色里最丰富出色的。

赌片拍到这会儿,已经是黄粱美梦,头大尾小。

周润发勇闯好莱坞,周星驰与王晶分道扬镳,各自精彩,各自忙。

2005年,王晶又拍了《雀圣》。

从麻将聊人生,东拉西扯,没完没了。

赌片渐入低谷,导演北上求发展,可鱼龙混杂,难觅珍珠。

王晶更是历练成“烂片之王”,满手油腻,少见精典。

2014年,王晶又双叒叕再启赌片,周润发重磅归来。

《澳门风云》票房逆袭,吞金破5亿。

王晶连拍续集,《澳门风云2》成2015年票房冠军,狠夺9.71亿,口碑却一头栽水。

去年,周润发冷饭热炒,盘包浆后的《别叫我赌神》,以4078万草草收场。

赌片故事到此,基本上可以收网满船,归港定鱼。(如果有哪部好片儿我没有提到,欢迎大家评论区走一波)

衰·今世成空

赌片完了,意料之中。

对内,花样用尽,观众审美疲劳。

《千王之王2000》

拿《澳门风云》系列来说。

最大噱头是打出“魔术手”石一坚的周润发,重归牌桌,王牌演员的加盟,让《澳门风云》系列影片票房节节攀升。

但。

剧情的大锅炖却让许多老影迷摇头,看似火热的赌片,背地里却是帮助警方打击罪恶的故事。

许多观众本是冲着周润发的名头走进电影院,结果却被呱噪剧情、表演过度,带GPS能拐弯的飞牌科技烂梗,搞得坐立不安。

《澳门风云1》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这种剧情上的拼凑,早就难以糊弄过去。

时代在进步,观众的品味在提升,老调重弹的赌片显然已经不再受宠如旧。

可只要这门生意还能赚钱,王晶便无意停下来。

继而他又与TVB合作,搞出了《赌城群英会》和《荷里活有个大老千》。

对外。

面对1997年香港回归的政治不确定性,以及赌片当时常探讨成人向或是敏感内容。

回归后,随着内地市场的兴起与港人北上,赌片必须调整尺度和品味,迎合内地审查与大众喜好,港味儿就此失真。

个人认为还有一个原因。

当年赌片的风生水起,也有它的时代背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普通百姓月薪不过几十百数,却在银幕上看着一局数以千万计的豪赌。

何其刺激!

押上一切,成了一夜暴富唯一的出路。

可时移世易,如今的一夜暴富不再是传说,而是珠宝闪光、名车轰鸣的日常。

现如今,又有谁记得,曾经的赌坛风云人物?

他们或许已换了行当,从黑道转向白道,清晨打卡,夜晚点灯,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

“赌片的盛极而衰是必然的,如同香港电影的命运,经济优势的丧失让人失去了好奇心与新鲜感,动辄千万美金的豪赌和随意火拼也缺乏真实性,那些叱咤赌坛的风云人物纷纷洗手上岸转做白道生意了。

你说,连黑社会都没了,哪还有什么赌神?

参考资料:

1.《赌侠》三十年,港片里的赌神宇宙到底有多大,新周刊

2.《王晶其实被低估了》,格子

3.《赌圣》的人物形象塑造与身份认同意识,谢殷琳

4.《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许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