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钱!别再糟蹋中国电影了

退钱!别再糟蹋中国电影了
2024年06月27日 11:58 影探探长

虽然上半年还没有过完,但是2024年度烂片已经诞生了!!!

一翻评论,都是清一色的差评。

有人愤怒到说看这部电影是:

浪费金钱浪费生命。

我探天天刷电影,烂片常常有,工伤天天得。

但这部电影真的是「年度工伤」。

131分钟的电影,有131次想站起来走人。

心中不时蹦出那句经典的破口大骂:

XXX,退钱!!!

但光说烂是感性情绪,说明白烂在哪里才是理性分析。

今天,我探就来评一评这部令人发指的电影——

「云边有个小卖部」

Moments We Shared

2024.6.22 

华语电影扫把星

本片导演张嘉佳。

也是知名矫情空洞作家。

这部电影便是改编自他自己的同名小说。

为了能给大家讲清楚这部需要用一生来治愈的电影,我探甚至还去扒了一遍原著小说。

相当于排雷本已经把自己炸了个遍体鳞伤,还要再了解一下这颗雷是怎么做的。

电影相较于小说,改动不大,可以说是一比一复刻。

它讲述了青年刘十三彭昱畅饰演在大城市中迷失自我,被外婆王莺莺(艾丽娅饰演)带回了故乡云边镇,青梅竹马程霜(周也饰演)和外婆王莺莺陪伴着刘十三度过了一段时光。

在这期间,又以刘十三的视角展现了小镇上生活的各色人等。

亲情、友情、爱情;小镇、故乡、风俗。

集合了以上动人的元素,一个原本可以讲好的故事,在张嘉佳的手下却变得稀碎。

举个例子。

看到程霜这个角色开头说自己得了病随时都可能会死时,我探就在想,不会出现身患绝症生离死别的老套桥段吧?

再看到外婆出场时,我探又在想,结尾千万不要是外婆得病离世啊。

可您猜怎么着?

两种担心,无一幸免。

张嘉佳像是生怕表现出自己创作有新意一样。

条条大路通套路啊。

更可怕的是,在程霜要回大城市做“最后一次手术”前来找刘十三告别。

她到了门口不让刘十三开门,在门外说了诸如“我不许你开门你要好好吃饭等此类令人脚趾能抠出写字楼大平层的话。

哦对,同时还伴有飘落的花瓣。

慢镜头,轻音乐。

应到所有让人尴尬的元素,实到所有让人尴尬的元素。

为什么在这里没有设置剧透预警呢?

因为谁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话,我探真的会伤心的OK?

当然,这一切出自张嘉佳之手并不意外。

2010年,张嘉佳以编剧身份进入电影行业。

选中他的是乌尔善导演。

两人合作的作品便是《刀见笑》

豆瓣评分5.9。

差一点及格,好险。

张嘉佳凭借本片获得了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的提名。

可能是那一年瞎掉的马给了张嘉佳信心吧,让他做出了一心一意祸害电影行业的决定。

2016年,又以编剧身份改编了自己的小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导演是张一白。

豆瓣评分5.3。

退步了倒是不气馁,还要以导演身份接着退。

同年年末,张嘉佳自编自导的处女作《摆渡人》上映。

豆瓣评分4.1。

这一步退得真扎实。

在背后以制片人身份为其保驾护航的王家卫一度被影迷们怀疑是不是有什么把柄落在了张嘉佳手里。

进入电影行业的三部作品口碑全面崩塌,甚至是仅仅以特别鸣谢身份挂名的《匆匆那年》豆瓣评分也仅有5.6。

不及格分数打卡爱好者。

华语电影扫把星。

大导演职业生涯路上的绊脚石。

——张嘉佳。

就是这样一个先天不该拍电影的圣体还偏偏不信邪,决定将自己的小说《云边有个小卖部》也搬上大银幕。

筹备六年,掐指一算,要给2024年的观众送上一场噩梦。

不免让人想起著名哲学家尼采的那本经典著作:

《悲剧的诞生》。

烂得不止一点点

把小说改编成电影,如果完全遵从小说,并不是明智之举。

特别是改编自己的小说,一定要学会取舍,而不是捧着自己的书觉得删掉任何一处细节都很可惜。

曹雪芹可以如此自恋,但张嘉佳不可以。

但他偏偏如此。

小说中描写的情节、人物,张嘉佳一股脑地塞进了电影里。

这就导致了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观感。

最要命的是还欠缺基本逻辑。

比如,刘十三在大城市卖保险业绩很差,和领导怄气打赌一年卖出去一千单。

然后被外婆接回家的他听从了程霜的建议,开始在云边镇卖保险。

一年后他真的卖出去了一千单,回到公司倍受欢迎。

请问刘十三入职的是什么神仙公司?

这一年不打卡不坐班,画了个饼就跑回老家,公司竟然不辞退他?

类似这种槽点在影片中可以说俯拾皆是。

并且,以刘十三为核心展开的主线本就没有讲清楚。

正疑惑落点在是在亲情还是在爱情上的时候,又通过他展开了三条更加杂乱的支线。

三条线有三组人物:

王勇和球球(父女关系)

牛大田和秦小贞(情侣关系)

毛婷婷和毛志杰(姐弟关系)

能理解张嘉佳是想要织一张小镇人情网,以丰富文本内容,但这里面的人物动机全部存在问题。

比如最典型的牛大田(孔连顺饰演),常年暗恋秦小贞(张艺凡饰演)却不被待见。

秦小贞想看一场剧院演出却没有买到票。

刘十三帮忙搞到了演出票,牛大田于是邀请秦小贞来看演出。

(在这里插播一条消息:这场一票难求的演出的名字叫《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自恋的人真可怕。

言归正传,牛大田在剧院门口等秦小贞。

本以为姗姗来迟的秦小贞是要来告诉牛大田不要再骚扰自己,没想到却来了一段深情表白。

她说自己也喜欢牛大田,但是父母完全不同意。

然后全片最令人费解的十大场面之NO.1出现了:

牛大田振臂高呼说给自己十分钟,本以为他是要用这十分钟跟秦小贞父母好好沟通。

但没想到,他跑回了自己开的卖假货的工厂,一把火把厂子给烧了,顺便放了场烟花.......

再跑回来就给秦小贞父母突然下跪,表示自己不会再做不光彩的生意。

秦小贞竟然也跟着下跪,表现一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爱之深沉。

人物设定之虚浮、情感来源之莫名其妙。

无论是在另外两条支线,还是主线当中,都随处可见。

包括程霜对刘十三的感情。

就因为小时候相处过一个月,刘十三送给自己一罐萤火虫,长大后的程霜就要无私分享陪伴刘十三渡过难关?

都2024年了,张嘉佳能不能别再意淫这种田螺姑娘式的角色了。

人物不合理,演员的表演一定不成立。

无论是流量明星,还是一些不入流的喜剧演员,本身表演就存在问题。

再碰上这种难以理解的角色,最后就只剩浮夸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以及时不时的大呼小叫。

如果不是老演员艾丽娅还能通过自己的细腻表演来维持一下局面。

后果真的难以想象。

当然,难以想象的还有大量不合时宜的配乐。

张嘉佳滥用音乐来制造他认为的幽默,实则是尴尬到完全笑不出来的“笑点”。

也滥用音乐来煽情,颇有一种把切开的洋葱往观众眼前硬推的感觉。

于是,原本可以兼具温暖与悲凉的底色。

被张嘉佳亲手涂抹掉了。

但是,影片也确实欺骗到了一些观众的眼泪。

看哭的观众并没有错,他们可能是代入了个人经历。

但张嘉佳一定有错,因为这样的创作的方式太过投机。

他不止是给外婆王莺莺这一角色安排了悲剧的结尾。

亦有程霜的绝症、王勇突然发疯后被警察击毙。

以上人物,均被塑造得非常平面。

外婆任劳任怨、程霜也任劳任怨。

王勇虽疯癫却可怜。

人物完全没有弧光可言,全部都是工具。

到了尾段,就用突如其来的病症、情绪失控或死亡来制造一种心理暗示:

如此善良的人却要经历如此悲惨的结局,不哭会不会不人道?

这完全是对善良的一种利用和消费。

让观众陷入道德绑架式的共情,从而换来经不起推敲的认可。

真正打动人心的影视作品,是无论过去多久再拿出来都是可信的。

而不是一种刻意为之的刺激手段。

比如《漫长的季节》,同样包含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元素。

但辛爽导演和他的几位编剧非常尊重人物,也尊重现实。

以一场命案为引,给出每个人物的发展脉络,丰富但不冗杂。

最后震撼人心的是命案背后、时代车轮下每个人无常的命运。

所以我们看范伟老师饰演的王响最后追逐火车跟年轻时的自己说:往前看,别回头。

短短六个字,包含了太多情感。

往前看,看的是和解与新生。

别回头,是不要回望苦痛与磨难。

能体会到时间的长河从每个人身边缓缓流过。

可《云边有个小卖部》所做的是什么,用与影片内容毫无关联的节气营造一种一年四季变幻无常的假象。

春天、夏天、秋天均是一潭死水。

到了冬天就突然要求一切流动起来,要求命运急转直下。

这完全不可信,甚至非常可耻。

又要在刚煽完情后马上接一些做作的“一切都会好”的意象。

一边切洋葱逼着观众流眼泪,一边又要熬一大锅没有营养的鸡汤逼着观众喝下去。

再看“云边镇”这一设置。

张嘉佳曾解释说“云边镇”是把自己的故乡江苏南通的一个小镇和贵州山区小镇结合起来虚构的地域。

在影片中,用了大量空镜来展示“云边镇”的风貌。

可是一旦深入内里,并没有让人感觉到“云边镇”的独特之处。

除了设置了一个为逝者点灯笼的所谓“传统习俗”。

其他均乏善可陈。

“云边镇”无非是张嘉佳贩卖的一种“诗与远方”的廉价想象。

但生活这首诗,张嘉佳完全没有读懂的天赋。

只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漫长的季节》同样是虚构出一个东北工业小城“桦林”。

可“桦林”被辛爽打磨得有血有肉,有停滞不前亦有时光飞逝。

导演能力之差距显而易见。

但可悲的是,我们的影视创作环境中却不止一个“张嘉佳”。

诸如郭敬明等同样从作家身份转行进入电影行业的导演。

把他们在文学领域养成的“无病呻吟”的毛病继续培植进电影当中。

依靠流量制造出《爵迹》《小时代》《悲伤逆流成河》等旷世垃圾。

更可悲的是,“张嘉佳”之辈却能屡次获得高票房。

《云边有个小卖部》截至目前票房竟然已过2亿。

不禁想起《功夫》中鳄鱼帮老大的那句天问:

还有王法吗?

不过看到豆瓣开分5.4(俩数字倒过来分都高),再次不及格。

想必还是有王法。

这样劣质的作品屡屡产出且能获得高票房,必然是对华语电影的一种侮辱。

但是口碑上的反馈又会使其暴露出真实面目。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拉出来一看:

全是骡子。

精彩影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