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开皇九年(589年),在隋文帝的励精图治下,分裂之势渐息,统一之潮兴起,大一统成为人心所向,而这一任务就历史性地落在隋朝身上。后来的炀帝、当时的晋王杨广挥兵南下,以摧枯拉朽的力量荡平南北朝时代最后的遗产——陈朝,中原分裂的历史落下帷幕,隋朝结束了自汉末以来长达360多年的分裂,再度完成一统,为即将到来的唐王朝盛世做好了准备。隋唐的大一统延续了三百多年,这三百年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盛世的辉煌:政治体制发展,商业文明兴盛,文化登峰造极……三百年岁月更替,江山易形,人事代谢,大唐这轮辉煌的太阳,也到日薄西山时。在唐朝最后一个年号——天祐年间,权势滔天的臣子朱全忠强势逼迫昭宗迁往洛阳,大肆屠杀唐朝忠臣,昭宗不得已禅让皇位。天不佑唐,长安城在战火的肆虐下逐渐黯淡,唐王朝也在硝烟中走向灭亡。
江山代有兴废事,几度夕阳红。兴亡看似只是简单的两个字,却概括了中国传统封建王朝所经历的命运。纵观中国历史,每个封建王朝都逃不过兴亡的周期律,自建国后走向兴盛,又在极度奢靡中逐渐走下坡路,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处于封建王朝金字塔顶端的隋唐王朝自然也不例外。
王朝兴亡背后蕴藏着深邃的哲理与内涵。《隋唐王朝兴亡史》就是在立足于兴亡这一主题的基础之上,从帝王的视角出发,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现了各个皇帝的治国策略和内心活动,让我们能够更为深切细致的了解到不同帝王在日常生活中与面临重大事件时的思考与抉择,并以这些帝王作为串联,别出心裁的将隋唐时期发生的各种跌宕起伏、妙趣横生、豪杰辈出、荡气回肠的事件讲述给读者听,为读者探寻隋唐王朝兴亡背后的哲理提供了一把宝贵的钥匙。
《隋唐王超兴亡史》
吴宗国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盛世之基——隋朝
对于众多读者来说,隋与唐是两个分开的概念,唐朝盛世貌似与隋朝并没有任何关联,因此大家关注唐朝盛世往往会忽略之前短命的隋朝。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隋唐是一个整体,一旦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就很难理解唐朝为什么会在短期之内就能形成贞观这样的治世。《隋唐王朝兴亡史》充分考虑到了隋唐两朝之间的关联性,为读者解答了唐朝盛世快速到来的疑惑。
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只经历了三任皇帝: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和隋恭帝杨侑,抛却第三个仅仅担任了很短时间皇帝的杨侑,前两个皇帝是隋朝的核心人物。单看前两个皇帝,他们的历史形象在广大读者心目中并不算高大,隋文帝虽然结束了乱世,再度实现了大一统,为隋王朝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但是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听信谗言废黜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而即位的隋炀帝杨广完全不顾及当下的客观条件,滥用民力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多次巡游、征讨高丽,都导致了刚刚稳定的隋朝国力大幅衰弱,他本人也被长期冠上了“昏君”的头衔。上述行为大幅拉低了众人对隋王朝的好感,使得隋朝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一跌再跌,更无法与缔造多个盛世与治世的唐王朝相提并论。
虽然以上行为皆为历史事实,但是《隋唐王朝兴亡史》也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新面向:隋朝为唐朝的政权建设做好了准备。隋文帝在任上不仅稳定了统治根基,而且改革宰相制度,设立了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为我们所熟知唐朝典型的三省六部制打好了基础。而被大众批判的隋炀帝做出了更为重要的贡献,他虽然耗费了大量人力修建大运河导致民不聊生,但是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唐朝粮食补给和经济往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晚唐诗人皮日休更是盛赞这一工程:“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此外,隋炀帝确立了以德行、学识、才能这样一些新的选拔人才标准,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为唐朝所继承延续。这些成就往往被大众所忽略,也导致了隋朝评价的负面化。
隋朝皇帝尤其是隋炀帝,他们没有考虑到乱世才刚刚过去,应该像汉王朝初期那样与民休息,逐步恢复国力,而是一心想要在短期内造就一个繁华富庶、政治清明的盛世,加速了自己的施政节奏和频率。他们不明白过快的节奏只会导致物极必反,最终导致了隋王朝的灭亡。然而这并不是隋唐王朝兴亡的终点,而是盛世出现之前的小插曲与小坎坷,盛世的幕布正在缓慢拉开。
盛世之兴——从高祖到玄宗
相比于短命的隋王朝,唐王朝则延续了289年,是中国较为长寿的封建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一百余年就是逐渐走向兴盛的过程,经过一代一代皇帝的努力才造就了最终的开元盛世。
隋朝的灭亡拉开了盛世的序幕,唐高祖李渊接过了隋朝的大旗,建立了唐朝。随后在秦王李世民和众多将领的征伐中逐渐荡平了其他力量,再度实现了统一。高祖和太宗吸取了隋王朝的教训,注重以隋为鉴,没有采取激进和大幅度的措施,稳步施行各方面改革。制度上,在中央建立了三省、六部、九寺、三监,在地方沿用州、县两级。既继承了隋朝文、炀二帝的政治改革成果,又在此基础上巩固发展,顺应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进一步深化的要求。政治上,太宗并没有像隋炀帝一样不愿听取臣子意见,一意孤行,而是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广泛听取臣子意见,与臣子和睦相处,太宗与魏徵、王珪造就了千载难逢的明君贤臣佳话。同时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关心广大民众,不夺农时,为民众提供了充足的生存空间与良好的生活环境。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唐王朝在建国后十年左右就实现了贞观之治,为盛世的到来奠定了根基。
高宗与武则天接过了太宗的接力棒,他们神采飞扬,不拘一格,广开入仕之门,吸纳了大量一般地主子弟和平民进入到朝廷当中,在那个充满热情的时代进一步激发了官员与民众的积极性。无论是臣子还是百姓,都渴望为这个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为唐王朝走向盛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他们注重农业,把劝农当作建国之本。农业的发展和巩固进一步满足了上层皇帝官员和下层民众的需求。高宗武则天时期的政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真正做到了“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经历了几个守成之君后,唐玄宗异军突起,他雄心勃勃,大展宏图,将唐王朝带向了高峰。他经历了多次政变最终登上皇位,有充足的政治和治理经验。为了应对新生发的问题和挑战,玄宗在登基之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组织宇文融括户,为促进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作用。调整兵制,设立节度使,推行募兵制,解除了之前府兵制下农民的沉重负担,为逃亡农民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调整中枢制度,由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了之前的三省制,中书门下掌握了从决策到执行的全部权力,成为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宰相与皇权关系调整得更加务实。以政务处理程序分工为特征的三省制名存实亡。这些调整为盛世铺上了最后一块砖石,唐王朝终于迎来了最为繁华繁荣的开元盛世。盛世下国泰民安,店肆林立,杜甫曾撰写诗歌描写这一场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就是开元盛世的最好写照。
唐王朝的盛世是几代皇帝共同努力与奋斗的结果,他们大显身手,开疆拓地,革故鼎新,强国富民,对历史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最终迎来了开元盛世。
盛世之衰亡——从玄宗到昭宗
封建王朝的盛世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除了经济、文化等客观条件之外,帝王自身的意志也会对政局造成巨大影响。只有客观条件与主观意志相协调,才能造就盛世,然而这种盛世并不可能长期存在,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帝王不能限制自己的个人欲望,做到一以贯之,最终导致朝代的衰微。而缺乏了极佳客观条件的后世皇帝想要做到再次复兴更是难上加难,只能无可奈何的走上灭亡之路。
盛世之下存在着众多问题的隐患,玄宗贪图享乐、无心政务,沉浸在开元盛世表面的泡影之中难以自拔,将政务悉以委托给权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对边境节度使关注不够,从而忽略了安禄山坐拥三镇兵马,势力逐渐壮大。安禄山最终兴起安史之乱,打响了唐王朝盛世衰落的第一枪。当玄宗得到迟滞的信息之后,已经无力立马改变战局,只能仓皇逃遁,唐王朝盛世的命运自此结束,难以避免的走向衰落。即使在众将的合力反击下,安史之乱得以平定,肃宗和成为太上皇的玄宗重新回到了长安,开元盛世的繁华也已经是昨日云烟,再也难以恢复了。
虽然趋于衰落,但是部分皇帝并没有放弃重新振作的努力,心怀重回开元的壮志,宪宗即是如此。他平定内地藩镇,将部分任免权再度收归中央,任用元稹、白居易等贤臣,听取臣子意见,力图恢复贞观遗风,同时讨平淮西、淄青,魏博也在短期内请命归朝。实现了唐王朝中后期发展的小高潮,被称为“元和中兴”。但是这种中兴是短暂的,宪宗难以做到善始善终,他求神拜佛,偏信宦官,中兴局面毁于一旦。
之后的皇帝虽然有所挣扎,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他们始终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反而更安于现状,因此只能是回光返照,王朝的衰落已成定局。起义的浪潮则一浪高过一浪,庞勋、裘甫、黄巢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冲击的摇摇欲坠,即使为朝廷所镇压,然而唐王朝的权威也在一次一次的冲击下荡然无存,政权最终为朱全忠所攫取,唐朝宣告灭亡。
天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时代潮流推动着王朝的发展与变化。唐王朝前期帝王顺应时代潮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中国古代少有的盛世,后期皇帝则难以适应节奏,只能走向衰亡。
兴衰皆如梦,千载已成空。历史是前人的经验和智慧的沉淀,通过《隋唐王朝兴亡史》,我们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溯王朝兴衰的轨迹,从中获得对当今世界的深刻理解与启示。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找到都能汲取属于自己的历史智慧,并引发深入的思考。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