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中医,就不懂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不懂中医,就不懂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2020年02月17日 12:26 张其成

▲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等。

大国之大,不仅在于经济发达、体量庞大,更在于文化繁荣、垂范万邦。在中国日渐崛起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去除百年文化悲情,重塑文化自信,迎接中国的伟大复兴?

01/中医或许就是一个突破口!

由于自己长期从事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我自己对中医的问题产生了很多的思考。中国的中医不是单纯的疾病医学,而是具有丰富人文文化内涵,包括哲学、艺术、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一种被古人称之为“生生之具”的一门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体现者,具体的实践者。所以我一直在讲,要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只有通过医学,医学在实践的层面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抽象的理念体现出来。

所以学中国传统文化,学中国哲学如果不懂一点中医的话,只能够停留在一个抽象的理论的层面,不可能有感性的认识。

02/中医能找回传统文化的“魂魄”

如果让我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我会用四个字——失魂落魄。我们要把魂重新找回来,整个国家才能体魄强健。

近代以来,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在战火与思想变革中逐步瓦解。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体西用”“托古改制”“打倒‘孔家店’”等口号相继被提出,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从技术、制度再到思想意识的变革。

传统文化的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变革中逐步沦陷,西方的思想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而用西方观念衡量中国文化的结果,就是让我们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一个包袱。

一个民族要真正走向现代化,必须根植于自己的传统与文化。当下,中国传统文化已是“失魂落魄”,我们必须要把“魂魄”重新找回来。

“魂”即是“道”,是人对宇宙万物的根本认识,它是中国文化中具有某种核心价值的内容。圣人之道,就一个字——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儒释道三教都强调“中”。儒家讲“致中和”。《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在其位,万物各得其所。

道家曰“守中”。《道德经》中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佛教讲“空中”。佛教经典《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意思是,我们一方面要看破这个虚幻不实、无常的世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假名”,也就是幻影。

那么“中”的智慧又是什么呢?所谓天下有道,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即为“中”。《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提倡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事物的天然本性,中国人常说“尽人事,听天命”,表达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中医养生理论中最根本的一条——顺其自然。《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篇》里讲:“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中医强调天人相应、顺时养生,根据阴阳五行、虚实寒热等理论,使人体的五脏六腑与情志保持中正平和。中医的草药、虫药、矿物药皆来自于自然,中医也非常注重四季、时辰、气候的特点,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顺其自然的中医养生理念强调不能过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吕氏春秋》指出“勿以厚生而害生”。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明死生之分,太看重自己的身体了,拼命地补养,反倒害了“生”。

03/中医能反映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

如果不懂得中医,就把握不住中国哲学的基础,就体会不到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整体观

中国哲学强调整体关联与动态平衡,而中医的理论体系正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整体,用这样一种整体的辨证方式来看待生命体,应该说是中医最根本的基点之一。

中医治病绝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一种整体的调适,讲究固本培元,标本兼治。中医的药方也特别重视主药与辅药,讲究君臣佐使,通过配伍产生的整体效果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

现代医学把中医的很多理念都解构了,比如给中医分科,实际上是不符合中医特点的,诚如宋代文豪苏东坡所言:“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

直觉思维

中国哲学强调直觉思维,对应中医的“望闻问切”。理性和直觉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现代科学思维重视理性,贬低直觉,认为直觉没有科学依据。这种误读不破除,恢复文化自信无从谈起。

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对重视直觉,并强调将这种直觉认识上升到“道”的层面。苏东坡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中国古画画意不画形,寄托的是一种意境,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其中的意境和道理,都是需要悟的,而这种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我们常说的“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论语》讲认识世界要“下学上达”,下学可言传,可践行。而上达则需要体悟,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04/中医可体现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

要想恢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必须要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解决现实问题时的有效性,中医就是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手段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分为“道”和“艺”两个层面,“道”是人对宇宙万物的根本认识,“艺”则是这种认识反映出来的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是明道、行道、传道,其人生境界以求道、悟道、证道为根本。

“道”和“艺”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是儒家强调的“上达”和“下学”之间的关系。上达者,达的是天道、性命等,“下学”者,学习的是具体技艺和日常生活等,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下学必须要上达,上达也必须落实到下学,换而言之,“道”可以统“艺”,由“艺”也可以臻“道”。

我一直对我的学生强调,他们一定要学两个“yi”。一个是中医的“医”,一个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艺”,通过这两个“yi”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价值在什么地方,特征在什么地方。

中医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整体关联、动态平衡、顺应自然、中和为用、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等理念为内核,从整体生命观出发构建起一整套有关摄生、持生、达生、养生、强生、尊生、贵生等等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用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这是非常完整的,从治未病到治已病都有非常丰富的理论和方法,中医跟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思想,道合理同,道理完全是一致的,密切关联的。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医的养生理念和治疗手段能帮助人们恢复健康,人们可以通过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直观体验来体会阴阳五行、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和“道”的意义,同时也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

认识中医,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恢复中国文化的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要得到重新认识,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医,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有赖于中医的复兴。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