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秘:超越姓名之上的称呼,你知道多少?

文化探秘:超越姓名之上的称呼,你知道多少?
2024年05月17日 13:55 古卷阿南

古人名字会有人有姓、氏、名、字、号、谥号,基于对人的尊重,是称呼其字或号,并不会直呼其名。姓标志家族血缘关系;氏是姓的分支,区别子孙的出处高低贵贱;名为父母所取,只在长辈和君主面前使用;字是成年后取别名,同辈相交;号是根据兴趣所取的别称,常用文学与署名;为官者,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和品德给予的谥号。

那么,对皇帝又该如何称呼呢?称呼皇帝多半有:盖号、庙号、年号和尊号四种,接下来就分别跟大家谈谈。

一、号:帝王品德的永恒印记

皇帝去世后,继任皇帝与众臣根据给去世的先帝生前的品德、功劳,给予的评价。起源于周朝,秦朝时曾一度废除,并于汉朝恢复,直至清朝末期。唐朝之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唐朝到明朝的皇帝大多称庙号。

谥号分成“美谥”、“平谥”和“恶谥”。美谥是表扬的、例如:文、武、明、睿等;平谥是不褒不贬,含有惋惜之意;恶谥是批评的,像周厉王、周幽王、汉灵帝、隋炀帝等个性残暴或缺乏德行。

二、庙号:太庙中的不朽记忆

庙号顾名思义为君王死后,用于在太庙中享用奉祀时被称呼的名字。庙号源自于商朝,沿用至清朝,

起源于左祖右社,即左边是祭祀列祖列宗的太庙,皇帝过世后会将牌位放入太庙中,供后世子孙祭祀。古人会为入太庙的皇帝专门起一个用于祭祀的名号,也就是庙号。

唐朝以前,只有大功的皇帝才享有庙号,汉朝拥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有庙号的皇帝仅有七位。唐朝过后,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有庙号。

三、年号:时代的烙印与权力的宣言

由汉武帝首创,沿用至清朝。年号的功用为纪年与标榜正统政权。中国第一个年号为汉武帝的“建元”。我们还能从古铜钱上看到顺治通宝、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等等,这些都是年号。

四、尊号:生前的荣耀加冕

古代皇帝在世时也会使用尊称,唐朝到明朝多称庙号,明朝和清朝多称年号,偶尔使用尊号。

武则天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慈禧皇太后,“慈禧”就是她的尊号。

五、皇帝自称:谦抑与天命皇帝也有专门的自称。仿效秦始皇自称为“朕”,这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亦可自称为“寡人”。寡人是指寡德之人,让皇帝带有自谦之意。上述均为口头称呼。

古人认为,皇帝能主宰人间,是上天之意。因此,理应谦逊一点。

皇帝祭祀天地、写祝文时,很多时候会使用“嗣天子”、“嗣天子臣”、“嗣皇帝臣某”等等称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