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不能停”到“停药再用”,肺癌用药有新模式

从“药不能停”到“停药再用”,肺癌用药有新模式
2024年06月16日 10:01 健康时报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刘静怡)6月13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吴一龙教授团队在国际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卷》发布一项临床研究,证实了对于晚期肺癌患者采用适应性减量药物治疗的可行性。这意味着,长期依靠药物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也能有“药物假期”了。

晚期肺癌患者使用靶向药,一旦开始吃,是不是就不能停药了?这曾是很多患者的疑问,也是许多医生的疑问。6月15日,广东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近十余年,肺癌治疗已经取得很大进步,许多患者使用靶向药控制病情,甚至长达十年。“我们就有了一个想法,患者还需要不停吃药吗?”

在这种背景下,团队启动了这项研究。但他们面临着一个特殊困难:如何能在早期就判断病情是否复发,成为研究是否可行的关键一环。

随着外周血循环肿瘤DNA检测技术的发展,目前该技术可精确检测血液中来源于肺癌的DNA片段,学术上称为“分子残留病灶(MRD)”而这些分子残留病灶,成为评估癌症复发风险的“标志”。

吴一龙表示,这一技术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肺癌患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一类肺癌患者,在全身病灶控制良好、采用手术或化疗手段消除影像学上看见的残留病灶后,肿瘤标记物阴性,便可以借助这项新技术检测其肿瘤状态。如果患者微小残留病灶指标为阴性,则可以暂停使用靶向药物一段时间,直到重新出现病灶或者相关指标转阳性,再恢复靶向治疗。”此外,这需要患者在停药期间保持定期监测,一旦出现任一指标转阳性,则重新用药;而只有经过临床验证的技术,才能用于指导“药物假期”。

研究结果令团队惊喜:在入组参与研究的60位患者中,中位停药时间达到了9个月。吴一龙表示,有近1/4(23%)的患者可达到长期停药也没有复发迹象,可以通俗地称为“放长假”。而大约50%左右的患者,分子残留病灶出现阳性,可以提前用药让其转为阴性,则可以再次进入药物假期,可称为“间歇放短假”。

“许多参与研究的患者对我们表达了感谢,长期吃药会有一定副作用,‘药物假期’能让他们更好地恢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吴一龙表示,传统的肿瘤治疗思路是强化的“做加法”模式,而适应性减量治疗研究,有助于减少患者的用药负担、延缓出现耐药的时间。“每一个病人都应给予最适当的治疗,不能治疗不足,也不能治疗过度。”

“我们期望能够让肺癌患者得到更精准的治疗,不做过度治疗,对患者有好处,也能更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在吴一龙看来,这项研究也让他对肺癌的认识更进一步:“不要把它看成绝症,我们还有许多种方法让患者活得更长、更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