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柳建伟等人点赞 杜阳林《立秋》 “具有现实主义写作的能量和生命力”

阿来柳建伟等人点赞 杜阳林《立秋》 “具有现实主义写作的能量和生命力”
2024年05月12日 22:31 封面新闻
分享会现场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5月12日,杜阳林携其最新长篇小说《立秋》回到成都,在阿来书房举办分享会。阿来、柳建伟、罗伟章三位小说家与李怡、李明泉两位文学评论家,在出版人曹元勇的主持下,从时代意义、文学价值、地方特色、人物塑造等方面分享了《立秋》的写作特色和阅读感受。

杜阳林

“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长篇小说”

一个多月前(4月8日),《立秋》在北京举行了新书发布暨研讨会。李敬泽、阎晶明、阿来、岳雯、潘凯雄、陈福民、谢有顺、杨庆祥、何平、王春林、梁鸿鹰、白烨、季亚娅等十余位国内重要的作家、评论家在研讨会上深入挖掘《立秋》的文学艺术性和时代意义。

《立秋》以一个靠自我奋斗进入城市的农村青年为核心,叙述了主人公凌云青商海浮沉、市场搏杀的人生故事。据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曹元勇介绍,2023年底,《立秋》在《收获》正刊全文发表,2024年4月,《立秋》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上市仅一个月,销量就达到四万册。在当下的文学图书类称得上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长篇小说”。

《立秋》

“回归了书写现实的传统”

曾在四川工作多年的小说家柳建伟在发言中首先感谢了四川作协对自己的培养,说这次参加活动是一次“省亲之旅”。在阅读《立秋》的时候,他第一时间想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没想到自己的第二故乡也能出现这样一部反映时代现实的长篇小说。柳建伟谈及,余华的《活着》之所以深受读者欢迎,其实反映的是现实主义写作的能量和生命力。《立秋》的写作回归了书写现实的传统。作家的写作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为基础,《立秋》之所以好看,是因为塑造了非常好的人物形象凌云青,我们可以从这个人物中找到共情和感动。

柳建伟

小说家阿来肯定了杜阳林对写作的热爱,以及书写现实的创作方向。回顾文学思潮的演变,阿来指出,我国的文学创作一度脱离现实,造成了个人与现实社会的疏离,出现了“空心人”,游离、彷徨、荒诞。《立秋》以个人丰富经历与现实生活结合,延续了《惊蛰》现实主义的半自传体的写法,超越了照相式的真实性,跳出《惊蛰》的人物命运,向更宽、更高、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阿来在分享中还回忆自己与前辈作家周克芹等人的交往,认为写作需要真诚面对内心,才能书写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体验、自己的生命历程。

阿来

小说家罗伟章表示,《立秋》具有一种不需赞美、无法贬损的基础性力量,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悟去写作,写出了许多成年人早已淡忘但又非常可贵的底部情绪。论及《立秋》特色,罗伟章认为,《立秋》通过人物言行反映了时代的本质,而不是用时代特点去规范人物言行,将人们的经历进行了很好的提炼,这就是《立秋》“好看”的原因。

罗伟章

书写时代下的命运镜像

《立秋》写出了四川这片土地城乡关系快速变化的过程,写出了农民离开土地后的故事。作为学者的李怡,从乡土文学嬗变的角度观察《立秋》。在他看来,四川是传统农业大省,同时在改革开放时代快速走向现代化,理应出现一部反映四川城乡发展独特性的乡土文学作品。

文学评论家李明泉读完《立秋》后认为,杜阳林就像一个打渔人,在时代的河流中撒下了一张网,捕捉到了许多条“大鱼”。《立秋》写出了随着市场经济大潮而来的人性新的、复杂的变化,把那种焦虑、不适应写得非常精彩。这部小说超越了乡土,表现的是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冲击。凌云青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空间发生了变化。杜阳林写的不仅是日常生活习惯的不同,而且是生活方式的不同、生产技能的不同,以及生命的体验的不同。

李明泉

《立秋》作者杜阳林在发言中表示,《立秋》写的是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经历,是想通过他来表现具体时代下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这代人的心路历程。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镜像,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无论是低落还是高潮,《立秋》就是要书写这些奔流时代下的命运镜像。

(图片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提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