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间做校园大使,毕业后如何发展?

大学期间做校园大使,毕业后如何发展?
2020年09月03日 10:32 孙凌Reborn

01

2020年,为我个人从十年前接触到大学生市场至今,最为困难的一年,线下按上暂停键,一切打法几乎失效,学生以高校场景发生的衣食住行消费,直接降至冰点。

在校园市场里,我个人浸泡的时间不短,今年2月底的复盘文章中,我给予从业者提了三大建议,第一点就是建议考虑是否需要更换大赛道,因为坦而言之,这个细分领域瓶颈过于明显。

对于校园业务而言,如果为非创业者或创业公司,在大企业内部,做到极致仅有两个岗位校园招聘负责人和校园市场负责人。

而由于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是toC业务,以及大量企业的目标人群并非大学生,比如从19年底暴增的在线教育业务,从K12打到学龄前,不过几乎与大学生人群无关,因此无校园市场岗位。

但这类企业业务规模的增加,人是不可或缺的,这也让校园招聘需求迅速增加。笔者这几年在乙方公司做校招业务,一个明显的趋势变化就是这个细分市场的不断升温,尤其是17、18年近乎翻倍的告速增长。

同时大型企业开始纷纷组建全职校招团队,比如跟谁学仅旗下的高途课堂就有全职校招HR就到百人,笔者还有学生今年毕业后入职到跟谁学的济南、石家庄、南京等各地分公司。

除了在线教育领域外,一些人力密集型业务,比如贝壳对于门店经纪人的需求也处于暴增状态,四百余人的全职校园招聘团队还在扩招中。

如今校招HR可谓是许多在校期间做校园市场同学的一条出路,当然这也并不简单,至少需要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源领域经验,不过胜在基础岗位也有大量的人员需求。

并且校招HR这个岗位,从校园市场跨界至人力资源,能够很好的实现个人转型。

从15年开始不少公司开始设置HRBP之后,人事这个岗位的发展路径明显扩宽,并且我个人则始终认为,人力资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力,一个组织最重要的就是人,甚至超过战略。

02

除了校招HR外,公司校园市场人员为从业者的另一条出路,但如前面提到的这个岗位容纳的总人数并不多,并不是所有大公司都会把校园市场作为核心,但校招却不可能不做。

即使是业内的一些巨头企业,很多时候所谓的校园市场负责人,也就仅仅只有一个负责人,还可能是兼带,并没有整体负责校园市场的部门,并且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各业务线单独进行校园业务尝试。

在校园市场投入人手较多的企业,我们下面按照目标对象toC(学生)、toB(企业)、toG(政府、高校)进行划分拆解。

1.toC业务的主体还是教育公司,四六级、考研、留学、公务员,包括学车等等,其次为衣食住行相关,如租房、酒店、旅游、电影、快消等,公司投入力度不一,如电商公司的人手投入一直较大,但更多为心血来潮或浅尝辄止,另外如外卖业务起于校园,美团、饿了么也均有数百人规模的高校全职BD团队,但消费者虽为学生,重点维护对象主要为周边商家。

2.toB业务,主要为面向学生用户但由企业买单,乙方公司凭借流量、高校资源优势,帮助甲方更高性价比的获取新增用户、直接销量或品牌认知。我上半年专门拆解分析了三人行这家公司,就是典型的这类业务,但已经将重心转移至校外,团队规模也为三四百人。而如智联、前程无忧这样的老牌企业,则是由于上面提到的校招业务,目前校园业务的全职人数也为四百余人。

3.toG(政府、高校)业务,距离许多进入圈的从业者较远,并且确有不透明之处,因此关注点较低,但近几年有较大改观。如超星(学习通)、金智(今日校园)、新开普(完美校园)等公司长期扎根于这个领域,直到面向学生的移动端产品出现后,才被更多从业者注意到,如前者的全职校园业务人员超2000人,主要为高校付费模式。

03

我个人对于校园市场一直有个执念,那就是格外看重线下,由于场景的特殊性,无论是品牌还是数据获取,线下都具备更高性价比,因此校园大使团队为必备模式。

本文上述的介绍,为我个人看到的诸多做过校园大使同学的未来出路,但更多学生毕业后不会继续这块业务,这也是我更为推荐的,因为这个细分场景的瓶颈真的过于明显。

大学期间,对于做过校园大使的学生,我相信在沟通、协助、执行能力上都有很好的提升,并且比其他同学更多的接触企业真实的一面,这些可迁移的软实力对于后续求职而言有较大的助力,至少能够更好的认清自己的现状。

当然本文分享的内容,我刻意忽略的一点就是校园创业这条路径,因为本人真心不做推荐,学生在校期间享有的一些低成本红利,有点想法和执行力的同学赚些钱并不困难,但这些红利毕业后逐步消失,长期发展堪忧。

昨天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跟我沟通,毕业后的方向选择,在当地城市做个校招HR入职后7K-8K担心发展前景,但如果还是继续折腾呢,看似一个月可以有上万的收入,但总是感觉比较虚,并且如果自己缴纳五险一金后,其实到手的收入跟上班也差不多了。

这其实是许多优秀校园大使的困境,毕业的时候受制于学历,在收入上会有不少的落差,从在校期间带着一帮团队,风风火火,到进入职场后从低层重,形成鲜明对比。但请看长期,勇敢的拥抱职场,相信长期定是综合素质取胜。

为何我能共情到这一点,因为我自己就是三本高校毕业,毕业多年至今我依然受学历困扰。一个三本毕业生创业做副总裁,到上市公司做总监,似乎在一群人眼里只是笑话,或者说只是运气好、会忽悠。

但那又如何呢?我们毕竟无法限制他人的言语,而出生差也确为事实,无法改变。

做校园市场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普通高校,还有许多专科的同学,但相比重点高校宅寝游戏的学生而言,长期来看我认为并不一定会输。

我们不能只盯于刚毕业时的起点,这并不是由大学四年的努力与否决定,而是四年前的高考分数。

虽然困难,虽然遭遇各种非议,但自己仍需有穿越窄门的信念。

希望从事校园市场的同学,能去除内心的浮躁,为了获取机会该做个人品牌就去做,但更多的精力该放置于业务,投入到自身能力的提升中,终身学习。

认识到起点低就用10倍的努力去补。

(8月31日某企业校招宣讲会)

9月线下复苏,祝仍坚守校园市场的战友们好运!

作者孙凌,认证生涯规划师,专注大学生人群,关注创新创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