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把不同阶层短暂聚在了一起

大学把不同阶层短暂聚在了一起
2024年09月07日 11:00 孙凌Reborn

这周我去了趟南京,分别见了几个曾经带过的校园大使,一晃都毕业四五年了。

回想在大学期间的三四年时间里,其实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同一个教室上课,同一个寝室睡觉,让大家误认为彼此是同一类人。

但其实只是暂时的停在一个路口,等红灯变绿。

毕业证到手后,一个班的同学,就会走向各自的人生,其实不用等毕业,寒暑假期间,就有学生在海外度假,有的则在电子厂流水线挣着学费。

我进入教育赛道几个月时间,深感K12双减政策的必要性。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无疑更加导致阶层的固化,回溯过去一千年的世家门阀,底层就是教育资源的垄断。

但从商业角度,赚钱就要赚有钱人的钱,这是我大学期间,在学校开实体店收获到的教训。

一个高价产品的成交,核心在于三点:意愿度、支付能力,以及信任感。

以大学生求职培训产品举例,从2015年至今,近十年时间,主力人群还是留学生,以及逐步接受的双一流高校学生。

学生自身有意愿,其次才是考虑支付能力,最后由于信任,选择某一家培训机构。

对于普通本专科院校的大部分学生,一场免费求职讲座,都需要课外学分的诱导,略带强制性的操作,才愿意参与,对于求职这件事的付费意愿,可以想象。

但这群学生,其实恰恰是就业最为困难的,而困难的原因,似乎也找到了闭环的解释,自身对就业的认知、重视度不足。

关于寒门难出贵子,这个话题已不必过多讨论,无需用那些天赋异禀的个别案例,来以偏概全。

哪怕奥运赛场上,夺金的寒门运动员,除了千万分之一的天赋,也极为依靠运气,让其在早期被看见,获得资助,才得以训练,有了后续的机会。

回到留学生、双一流高校的学生群体,不能说家庭都达到了中产标准,但95%以上,不必为自己正常的学业开销而担忧。

一个群体,缺乏意愿、缺乏支付能力;另一个群体,自身有意愿,也具备支付能力。

你作为商业机构,会服务哪一类群体呢?

先天优势,再叠加外力加成,两个群体之间,后续的竞争,我想已经不用讨论结果了。

富二代,曾经是一个贬义词,但真的有那么不堪嘛?

我最近见到的一个学生,家里条件很不错,毕业几年,一直在做IT培训创业,头发现在比我白的还多,明明可以躺平,但更想给自己一个交代。

而他所在的圈子里,大家似乎更卷一些。

高考、体育竞赛,在我看来都是极为公平的制度,如果有学生抱怨高考不公平,不妨进入社会后,在跟其他事情对比下。

只要你天赋异禀,就可以一枪打破家徒四壁,无人阻挡你高考700分,逆天改命,但很遗憾,能称为天赋异禀的人,说万分之一,都算范围非常放宽了。

普通大学生,机会在哪?

我上述阐述这些,不是纯粹传播消极情绪,相反,我这有不少案例,普通大学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而他们身上的共同点:学会认命,放下自己那所谓的自尊。

人需要自尊心,需要自爱,需要有底线,但正如孔乙己的长衫,你绝大部分的顾虑,纯粹是自我设限,你不是世界的中心,没人会一直关注你。

学会认命,代表放弃幻想,认清世界真相,但我依然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有自己的成就。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世界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昨天我见的一个学生,从云南小山村出来读书,普通本科毕业,又遇到疫情这几年,工作确实难找。

他进入保险销售行业,在这个人员高流动的行业里,呆了4年时间,如今一年也有50万的收入。

年薪50万,对于一类人而言不算多,在知乎、脉脉这些社区里,似乎也不值得一提,但这就是普通人的收入天花板。

这个世界,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机会一直存在,绝大部分人都不表达,你主动表达展示自己,就拿到了红利。

新技术也在不断的涌现,例如AI,毫无疑问为普通人这几年最好的机会点。

我奋斗的终点,可能不过是一些人出生的起点,那又如何?

至少,我可以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好!

我是孙凌,双非高校毕业,从创业到职场,历任多家名企大学生业务负责人,已出版书籍《实战大学生创业》,筹备出版《实战大学生就业》中,助力年轻人群成长精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