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之都”邯郸,曾经的战国时期大都市|访古

“中国成语之都”邯郸,曾经的战国时期大都市|访古
2024年06月16日 08:55 经济观察报

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山东之行已经过去两个月了。本拟写完山东的访古,就休息一段时间,忙一点自己的事情,但编辑希望我继续写下去,我自己感觉读者日渐增多,也增加了继续写下去的动力,因此从山东回京后,我就琢磨着下一步去哪里。原来想往南方走一走看一看,但转念一想,既然这是个长期的事情,我还是要分地区、有步骤地进行。从大的区域来说,眼下华北地区还有山西没有去到,何况山东山西并举,既然去了山东,那么下来就应该是山西了。在我的规划中,陕晋豫应是一个大的版块,那么就从山西开始我的下一段旅程吧!

规划中的山西之行,首站是邯郸,之后由滏口陉入晋,先从晋东南看起,之后转至晋南、晋中、太原,之后由代县经蒲阴、飞狐陉出太行回京。考察的重点是晋南,因为这里同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有很深渊源,而且地上文物也很丰富。

把邯郸作为第一站,是因为它虽然属于河北,但历史上它作为赵国的首都,实际控制区多在山西及其周边,所以我在冀中访古中,就有意留下这里未到,以便后来探访。邯郸是有故事的城市,这里就说一说邯郸的故事。

01

邯郸城市史

今天的邯郸是河北省辖下的地级市,是河北省南部地区中心城市。邯郸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长达3100年的建城史。“邯郸”之名,最早见于《春秋·谷梁传》,言公元前 546 年,卫献公之弟姬专逃到晋国,“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但实际上邯郸建城可能比此记载更早。邯郸之名最早的字源“甘”在商代武丁时候的甲骨文上就已经出现了。“甘”即甘山,也就是今天邯郸城西的邯山。

邯郸市北关凤凰台 1 号墓出土蟠螭纹铜鼎

邯郸城西周春秋时期初属卫,后归晋,最后在战国时归赵国。今天的赵邯郸故城,就是赵敬侯平定公子朝作乱后的赵国首都。据记载,赵敬侯元年(前 386)击败公子朝和魏国联军后,把国都从中牟(今河南汤阴)迁到邯郸,建王城于此,此后至赵王迁八年(前 228)为秦国所占,作为国都,共历经八王、158 年。

西汉时期,邯郸为赵国(诸侯王)王都,与洛阳、临淄、宛城、成都共享“五大都会”盛名。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邯郸南部的邺城(今临漳县境内)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古都;五代时期,邯郸东部的大名初为后唐国都,后为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陪都。

邯郸故城墓葬出土的玉璧,左为涡纹玉璧,右为谷纹玉璧

因为长期是王朝的中心城市,所以邯郸留下了许多的典故和成语,人们耳熟能详的胡服骑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邯郸学步、毛遂自荐、围魏救赵、黄粱一梦等都出自邯郸。据统计,出自邯郸或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达 1584 条,几乎可以编成半部成语词典了!故此,邯郸被誉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在邯郸的街头巷尾,随处都能见到与成语有关的雕塑和标记,在邯郸博物馆,还辟有专门的空间,让参观者体验同邯郸有关的成语。

02

邯郸故城的规格与布局

邯郸是多个政权的都城,但今天所称的邯郸故城,却是专指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邯郸而言。经过考古勘察,结合文献记载,对赵国的邯郸故城的了解已经比较清楚。赵邯郸故城遗址包括赵王城及大北城遗址两部分,总面积约 1888 万平方米,周长约 25 千米。

邯郸故城总平面图

赵王城是战国赵王的宫城,位于今邯郸市区西南郊,总面积达 512 万平方米,是保存最为完好的战国古城址。赵王城城址由西城、东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西城近方形,边长 1420 米,四面城墙保存完整,残高 3-8 米,内有 5 座大夯土台。中部偏南的龙台台基东西 265 米,南北 285 米,高 16 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王宫基址,当年应是一组回廊环绕的高大建筑。东城面积小于西城,南北最长处 1442 米,东西最宽处 926 米,四面城墙大部分完整,内有三座夯土台,以南北两个台为大,传为赵王阅兵点将之处。北城面积大于东城,东西最宽处 1410 米,南北最长处 1520 米,为不规整方形,现今地面还保存了部分夯土墙址。遗址西部的夯土台,面积仅次于龙台。赵王城各城墙内侧呈阶梯状收缩上升,顶部铺设板瓦,每隔一定距离铺设陶制排水槽,其独特的城墙排水体系为全国同类夯土城址中所仅见

邯郸故城出土的陶质排水管

大北城即郭城,是居民栖居并从事手工业、商业活动的城邑,位于王城东北 60 米,大部埋在今邯郸市中心地下,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 1179 万平方米。郭城城墙宽 20-30 米,残存高度 0.3-10 米。郭城北部和西部有高大的夯土台,台的周围发现有大型础石和瓦片,应是互相连接的一组高大的建筑群。在今地面下4-9 米深处,战国文化层遍及全城。在部分战国文化层下,发现有春秋时期的遗物。中部偏东处发现有战国时期的炼铁、铸铜、烧陶、制骨和制石等作坊遗址和陶井遗迹。

邯郸故城出土的彩绘龙虎纹莲瓣盖陶壶

考古勘察发现赵王城南郊有壕沟,向西连接渚河,向东推测应与东面不远处的滏阳河相连。这一壕沟与天然河道相结合,构成了赵王城南面及东、西两面近郊的防御体系,它们与城垣外侧的城壕一起,构成了赵王城规模宏大而完整的壕沟防御系统。

邯郸故城出土的红玛瑙带钩

赵王城在东周列国都城遗址中的保存情况最好,是研究东周城市考古的重要标本。在赵王城的勘查发掘中,出土了不少战国时期的遗物。出土的陶器多系泥质灰陶,火候高,质地硬,纹饰有绳纹、弦纹、云雷纹、米格纹,部分陶片有“邯亭”戳记。常见的有陶筒瓦、板瓦、瓦当、空心砖、排水槽、水管、豆、盆、罐和铁锛、货币、铜镞、石夯锤等。货币上铭文有“甘丹”“明”“白人”“安阳”。故城范围内的墓葬则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青铜器和装饰品。

邯郸故城出土的铜鎏金嵌玉三龙形饰

邯郸故城出土的玉卧牛形器

邯郸故城出土的白玉透雕龙形佩饰

在这里还应该提到战国赵王的陵墓,即一般所称的赵王陵。赵王陵又称三陵陵墓、温窑灵台,被誉为“东方的金字塔”,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与永年区的西北交界处,处于紫山东麓的丘陵地带,距邯郸市区 20 公里。赵国自赵敬侯迁都邯郸后,经成侯、肃侯、武灵王、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幽缪王八代帝王,前七位都埋在这个陵区

赵王陵的分布及与邯郸故城的位置关系

赵王陵 2 号陵全景

我在进入邯郸市区之前,本来想先去看一下赵王陵,但由于其地域太广,而导航又不清楚,在某个陵区转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具体位置,问当地的老乡,也都说不清楚,无奈只好离开,在邯郸博物馆才具体弄清陵墓的布局和形制。

陵墓依山而建,气势恢宏,虽经2300 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损坏,整个陵台、陵墓封土、墓台、神道等保存仍十分完整。陵台都是坐西朝东,东边均筑有“神路”,东西笔直,呈斜坡状自下而上直达陵台。5 座陵台上的七个封土高大的古墓,被认为可能是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七个赵王的陵墓。世纪之交的二三十年里,赵王陵曾多次被盗,公安机关破案及时,追回了不少被盗文物,如 1997 年 10 月,2 号陵台被盗,公安机关就追缴回 3 件青铜马、1 件兽面铜铺首、1 件透雕花纹金牌饰和 209 片玉片等珍贵文物。

赵王陵 2 号陵出土的青铜马

03

强军之国的灭亡

前 386 年,赵敬侯将国都从中牟迁到邯郸,为邯郸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成侯、肃侯,使邯郸得以稳步发展。公元前325 年,武灵王赵雍即位,他锐意改革,推行胡服骑射,在赵国北部与游牧民族交界地区训练骑兵,改变了战国时代的车战作战方式。此后他连结秦、楚、宋,牵制齐、魏、韩等国,趁诸国混战之际,持续进攻中山国,将其彻底攻灭。在此期间,他巡行北疆,收服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筑“赵长城”于阴山下,拓地千里,使赵国国势为之一振,成为与齐、秦并列的强国,他自己升格称王,邯郸空前兴盛。

胡服骑射改革前后的战国形势图

公元前 298 年,赵惠文王继位。他重用人才,手下的蔺相如、廉颇、赵奢等名臣重将是著名的“将相和”、“渑池会”、“阏与之战”等历史事件的主角,赵国的霸主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此时邯郸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战国时期的“大都市”。公元前 265 年,赵孝成王时,赵国开始走下坡路。赵孝成王在强大的秦军攻势下,弃用廉颇,起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致使长平一战,赵国惨败,数十万军卒被坑,赵国大伤元气。

赵都邯郸王城复原图

悼襄王和幽缪王时期,全靠大将军李牧南征北战,赵国才得以获得喘息之机,但幽缪王轻信郭开的谗言,杀害李牧,任赵葱为大将军。赵葱无能,不能抵挡强秦的进攻。前 228 年,邯郸被秦攻陷,赵幽缪王被擒,赵国灭亡,邯郸成为秦国一郡。秦二世胡亥元年(前 209),秦将章邯攻赵王歇,“夷其城廓”,赵王城毁坏,以后逐渐变为废墟。此后邯郸虽然数次成为北朝各政权的都城,但其辉煌却再未重现。

作者介绍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