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下降,经济还能重归繁荣吗?

人口下降,经济还能重归繁荣吗?
2024年06月28日 17:38 经济观察报

屈宏斌/文 许多海内外学者都认为,人口老龄化必然导致我国未来的潜在增长率明显下降。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团队近期预测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在2030年前可能会降至3%左右。直观来看,让越来越少的劳动人口供养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口,确是一大难题。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是劳动力数量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之和,所以,劳动力数量的萎缩,如果没有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来抵消的话,确实会降低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我国就有可能出现“未富先老”的问题,这将给财政资源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压力。然而,这些担忧言过其实。

笔者认为,尽管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劳动力数量将不断减少,但由于新生代的营养和教育程度比老一代人有大幅提高,我国劳动力的质量将显著提升。也就是说,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在未来10年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加速增长,这必将为科技创新奠定更坚实的人才基础,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同步提升。在这里,笔者通过两组数据的组合来探寻中国劳动力教育水平的变化。第一组数据来自Barro-Lee数据库,这是国际教育统计最常用的来源之一。这组数据展现了1950—2010年期间,按年龄组的受教育程度,并预测了2015—2040年不同年龄组分别的受教育程度。由于这一数据只更新到2010年,笔者补充了第二组数据,也就是世界银行1970—2017年的总入学率数据,以跟踪2010年后我国劳动力人口教育水平的变化。数据显示,自1950年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在不断提高的,从1990年的6.5年上升到2010年的8.3年,并预计在2030年和2040年分别上升到9.9年和10.9年。我国的人口普查数据与世界银行的数据略有出入,但同样呈现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增长的趋势。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10.75年。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来自两大因素。首要是旨在不断提高教育水平的政策支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更多的人进入中学并完成了中学教育,仅有小学文凭的人口比例开始下降。而1986年开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对普及中小学教育更是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没有受过教育和仅受过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例的下降,受过中学教育的人口比例上升。近年来,政府投入了更多的资源快速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去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升至60%,是20年前的4倍多,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因此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人口比重必将持续上升。第二个因素来自“低退—高进”效应。随着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老员工退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年轻一代开始参加工作,劳动力整体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必将不断提高。根据相关数据估计,从目前到2030年,每10名受教育年限低于8年的老一代员工退出劳动力市场,将有15名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的年轻一代员工替代他们。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抵消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数量减少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将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考虑在内的人力资本在未来10年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加速增长。 这将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奠定更坚实的人才基础。只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就能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激发大家的创新活力,从而促进经济回归到6%以上的健康可持续的增长轨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