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东北这些天非常寒凉,一日晚间点了一份快餐,意大利面(Pasta),品尝起来感觉怪怪的。
笔者曾到过意大利多次,罗马、 米兰、 那不勒斯、都灵、巴勒莫、热那亚、 佛罗伦萨、威尼斯都留下出行的印记。记忆中的意大利面主要分这么几类:除实心粉spaghetti外,还有通心粉macaroni,宽面条lasagna,细长面条tagliatelle,细线状的细面vermicelli以及包肉馅的小方块形意大利面饺ravioli。
地道的意大利面都很有咬劲,但并不是煮得半生不熟,口感上咬起来感觉有点硬的状态,对于部分习惯了阳春面的中国人(主要在江南地区)而言,可能吃不太习惯。重点在意大利面在以滚沸的氽烫时,一定要先加入一小匙的盐,份量约占水量的1%,若少了这个动作面条吃起来就只有外表有口味,而咬到里头时就会觉得没有味道!当然,加入盐还也可以让面的质地更紧实有弹性,而且另一个注意事项是:若想要面条保有Q弹(形容食物吃起来很有弹性)劲爽,千万不能用过冷水这个方法,而是要拌少许橄榄油或者熟玉米油。同时若烫好的面没用完,也可拌好橄榄油让它稍微风干后拿去冷藏。
记得今年上半年在东南亚国家出行,也是周末,难得能独自休闲。同样点了一份意大利外卖——蟹粉面配藏红花酱、芦笋配榛子酱;意犹未尽,还添了提拉米苏蛋糕,和一盘帕尔马火腿。一人一餐折合人民币百十多元,有许自愧,毕竟这也是许多农家人一周的膳食费。
单单一碟San Daniele的火腿,每口绵密如棉,化口柔腻如花。粉肉与玉脂相互凝胶又掰开,再浅咬一口涩苦的芝麻叶,咸苦交接,不知不觉就吃了精光。
点外卖的好处是,一个人在杂乱的公寓里,穿着宽松的衣服,可以自由且飘忽地看着国内综艺节目,用筷子酣畅淋漓地吃着西餐。放空时期缓缓卸下一身疲劳,在美食相映下,一身的自怨自艾也云霄而散。
尤记那些年出行在欧洲国家时,常常星期天跑到农夫市集,买上成堆的番茄、蒜葱、香草,骑着单车与重篮,缓缓踩上斜坡。傍晚时,把所有原料切净剁碎,熬煮成一壶番茄红汤。然后每餐根据喜好,将红酱调成意面汁、面包配汤、加上两个烤箱半生熟蛋,也成了以色列菜 shakshouka。
自己曾略涉家厨,最爱英国Nigella Lawson的免煮柠檬汁面,还有自创的中式vongole。两者其实都特别简单,前者是成堆的白蘑菇与棕蘑菇,切片、加上一小杯柠檬汁、蒜片,和大量鲜橄榄油与百里香,静置15分钟,既成。热腾腾的面配上酸咸的酱汁,是独自生活最容易以低预算喂饱一桌饿狼的神菜。
后者其实是偷了马来西亚小吃,姜葱啦啦的精髓:把锅炒热,把蒜碎与小米辣爆香,快速加入盐水洗净的鲜蛤蜊或大龙虾,等海鲜呈半熟状态,注入大量绍兴酒再盖锅入味半分钟。这时,锅气飘香的酱汁快速地裹满细面,洒上剁碎的芹菜,既成。
无奈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毕生有限精力已从踏实的厨房转至虚浮的会议室。曾经的餐桌烟火,已换成客厅清冷的佗寂风。唯有一壶热茗与一本好书,泡澡后要有迪奥矜贵的“墨山繁花”身体乳,才能洗涤这被职场熏臭的皮囊。
再回到本文开头“意面”,也是有故事的,意大利面的起源简单说有人主张起源于中国,由马可·波罗带回意大利,后传播到整个欧洲。也有人主张:当年,罗马帝国为了解决人口多、粮食不易保存的难题,想出了把面粉揉成团、擀成薄饼再切条晒干的妙计,从而发明了名垂千古的著名美食--PASTA(意大利面)。
最早的意大利面约成型于公元13至14世纪,与21世纪我们所吃的意大利面最像。到文艺复兴时期后,意大利面的种类和酱汁也随着艺术逐渐丰富起来。
最初的意大利面都是这样揉了切、切了晒,吃的时候和肉类、蔬菜一起放在焗炉里做,因此当年意大利半岛上许多城市的街道、广场,随处可见抻面条、晾面条的人。据说最长的面条竟有800米。不过由于意大利面最初是应付粮荒的产物,所以青睐者多是穷人,但其美味很快就让所有阶层无法抵挡。意大利面吃起来连汁带水,颇不方便。早期的人们都是用手指去抓,吃完后还意犹未尽地把蘸着汁水的十指舔净。
中世纪时,一些上层人士觉得这样吃相不雅,绞尽脑汁发明了餐叉,可以把面条卷在四个叉齿上送进嘴里。餐叉的发明被认为是西方饮食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大利面功不可没。新大陆的发现开拓了人们的想象力,也给意大利面带来更多变化:两种从美洲舶来的植物--辣椒和西红柿被引入酱料。
西红柿的出现及随后的品种改良,在意大利的那波利首次被人用作酱汁搭配面条,从此令面条备受欢迎,甚至连皇室贵族也被受吸引。正宗的意大利粉是由铜造的模子压制而成,由于外型较粗厚而且凹凸不平,表面较容易黏上调味酱料,令吃起来的味道和口感更佳。
到19世纪末,意大利面著名的三大酱料体系:番茄底、鲜奶油底和橄榄油底完全形成,配以各种海鲜、蔬菜、水果、香料,形成复杂多变的酱料口味。面条本身也变化纷呈,有细长、扁平、螺旋、蝴蝶等多种形状,并通过添加南瓜、菠菜、葡萄等制成五颜六色的种类。据统计,意大利面的品种竟有563种之多。可是谁会想到意大利面条最早是用脚揉面的?因为面团太大,用手实在揉不动。直到18世纪,讲卫生的那不勒斯国王费迪南多二世才请来巧匠,发明了揉面机。
1740年,第一座面条工厂建成,广场晒面的大场面从此成为历史。意大利人对面条的喜爱似乎与生俱来,许多人把做面的独门秘方束之高阁,不肯轻易示人,甚至把意大利面郑重写进遗嘱。中世纪许多歌剧、小说里都提到面条。近代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意大利语:Giuseppe Garibaldi 1807年-1882年,是意大利爱国志士。)也曾用面条犒赏三军,甚至拿破仑在波河大进军中也拿"吃面"激励士气。
传闻意大利的象征不是比萨斜塔,也不是水城威尼斯,而是意大利面条。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意大利人对此如此钟爱和意大利面条的历史,就应该去位于罗马的国家面条博物馆仔细地探访一番。
意大利面博物馆(Museo della Pasta)位于Collecchio镇的Giarola内。该地区自古以来就与美食有着不解之缘。在中世纪时期,它曾经是农副食品的加工中心,20世纪60年代初期,重要的番茄贮藏基地也坐落于此。
虽然国家面条博物馆不是很大,与众多闻名世界的艺术博物馆无法相比,但是由于意大利面条驰名世界,因此,每年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这个博物馆共有11个展厅,展出了不同时期的面条产品以及加工器具,从最早的擀面杖、和面盆,到后来的切面机、面条生产线等等。众多实物生动地叙述了意大利面条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如今意大利面条已成为世界的宠儿。
21世纪,全球意大利面条年产量已达1000万吨。在意大利,每人每年要吃掉至少28公斤面条。2013的世界面条大会,参加国多达27个。美国纽约著名的"7月4日大胃王"比赛中,意大利面条大赛已成为保留节目。2013年的比赛中9名参赛者在短短8分钟里吞掉16.2公斤面条,平均每人吃掉1.8公斤;今天在世界100多个国家里,都可以找到意大利面的踪影,甚至在地球之外也能闻到它的香气--国际空间站的食谱里,意大利面条赫然在列。
说到结尾处,意大利面和中国的面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还真的大不一样,我们中国面是一条条的,叫面条,意大利面却是有着各种不同的形状,是一块块的,叫“意大利面块”更为合适。
意大利面用的面粉和我们中国做面条用的面粉也不同,它用的是一种叫做“硬杜林小麦”,与中式面条相比,他具有高密度、高蛋白质、高筋度等特点,所以可以久煮不糊,这就是最大的区别。由于意大利面的蛋白质含量更高,对于减肥人士来说,更有利于减脂增肌。
意大利面也好,法国面包也罢,一开始是吃不习惯的。欧洲的风景漂亮,可是食物,笔者不敢恭维。还是国内的中餐有营养、味道好,反正我这么觉得。
《朝中措》[ 宋 ] 朱敦儒
先生馋病老难医。赤米餍晨炊。
自种畦中白菜,餍成饔里黄齑。
肥葱细点,香油慢焰,汤饼如丝。
早晚一杯无害,神仙九转休痴。
上面这首词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有两宋“洛中八俊”之称的朱敦儒就是想说自己一直改不了这好吃的毛病。平日里,就是喜欢吃自己种的白菜,喜欢用香油配上葱花,煮点面条吃吃。然后早晚还要喝了一杯小酒,他觉得这样的日子简单就赛神仙了。
这首词证明了面条在我国南宋时期就已经有了。不过,南宋并不是吃面条最早的时期。有学者指出,2012年我国在青海出土了4000多年的面条,这也是2012年考古的十大发现之一。这一发现,终结了意大利人和伊朗人关于谁是面条的发明国之争,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面条是中国发明的,不是意大利。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