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睹中英街——见证历史

一睹中英街——见证历史
2022年11月15日 08:35 鹰瞳世界

来来往往深圳也数不清次数了,都是走马观花,今年再次来到深圳,决定入心看看。

在深圳东部的盐田沙头角片区,有一条“中英街”,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五月上旬的深圳已进入了盛夏,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气温高达30多度,我和同事们一行人驱车去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参观中英街和中英街历史博物馆。中英街的名字我并不陌生,往日只能在历史教科书上邂逅,今天却能莅临参观,心情有些异样的激动。车程40多分钟,我们一行抵达了中英街。

“日出沙头,月悬海角”,相传沙头角因日月交辉轮回的美景而得此名。在小街上偶尔与金黄卷发、高鼻梁的外国游客不期而遇。中英街是一条长达250米,宽约3至4米的小街。“分街而治”,一边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香港,一边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深圳。

1898年刻立的"光绪帝24年中英地界第×号"的界碑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港)界沙头角,故名"中英街"。

1899年6月9日,在英帝国主义武力逼迫下,李鸿章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条约规定将九龙半岛及附近海域租给英国,期限为99年。次年3月16日,中英两国的勘界人员来到了沙头角,从海边开始沿着河道进行测量和勘界,在测量好的点位竖立了木质界桩,界桩上书写着:"大清国新安县界"。3月18日,沙头角勘界结束。界桩在沙头角一条干涸的河道上一字排开、向前延伸着,沙头角从此一分为二。勘界后不久,有人在河床两侧搭建房屋,陆续出现了摆摊做生意的乡民,这里逐步形成了一条小街的雏形,它就是今天的中英街前身。

此次割让面积高达九百七十五点一平方公里,约占新安县三分之二,引发当地居民浴血奋战。“生能抗敌非文弱,死不惊人岂丈夫。”伍星墀与同志义士(邓惠麟、邓菁士等)起兵抗英被捕后,凭诗寄慨,抒发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凛然壮志。邓惠麟在“菁士受戮,星墀被囚,余屋亦毁”的情形下被逼迁居,赋以《感遇》志慨:“宋代来居八百秋,岂知乐土反成愁”“省墓难通泪更流”。这些古体诗文创作从乡土文化的层面见证了以(原新安县)沙头角为代表的深港两地在风俗、民情、文化上的一脉同宗。

中英街沿线伫立着八块界碑。每块界碑的两面皆有刻字:面对内地的一面刻有中文“光绪二十四年 中英地界 第X号”,面对香港一面则刻着英文“Anglo-Chinese Boundary 1898 No.X”。其中,一至二号界碑立于环城路上,三至八号则立于中英街主街。界碑的设立带来了“一街分治”,却无法改变乡民“同走一条街,共饮一井水”的同根同源关系。

据说,在勘界完成初期,边境线上并未设置关卡,两边乡民依然自由往来。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井划入了中方一侧,这并不妨碍置身英界的乡民前来挑水。斗转星移,中英街上跨越整整一世纪的界碑,与血浓于水的同胞手足一道,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踱步于中英街上,笔者不由联想起一部一九九八年由王凤奎执导,长春电影制片厂发行,赵富余、常戎主演的电影《无言的界碑》。影片从驻守中英街的沙头角武警中队的视角出发,审视“一街两制”在一九六九至一九九七近三十年间的历史变迁。这一视角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军民共处的生活日常放在宏大的民族国家叙事脉络中,界碑虽在历史政治意义上造成了两边军民的地理距离,但同胞手足在家长里短的烟火气中,在相互扶持的漫长岁月中,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情谊从未改变,能够突破碑界阻挠、超越现实距离,携手消磨、融化、推动,甚至摧毁时间、空间、历史、制度等边界,实现某种意义上的“一街共治”。

中英街南北走向,有中英界碑、沙栏吓村天后宫、沙栏吓村吴氏宗祠、岭南骑楼、日军碉堡、回归广场、桥头街牌坊、仿宋古塔等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街头有3棵百年以上的大榕树,有沙头角鱼灯舞,天后宝诞祭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场设有警世钟亭和多功能观海亭。

来到了正街,一眼就看到两边满满的店铺,按照左边是香港的店,右边是深圳的店铺的说法,我对左边的商店投以更大的热心。希望能发现一些好东东带回去,尤其是化妆品,现代好男人的标志之一:就是瞧他出门时,是否记得给太太买东西。不过逛了几家以后,居然发现这里卖的居然比内地还贵,一瓶OLAY眼霜,内地商场也不过才卖60元左右,而这里居然卖到90多元。

这儿的街道,看到的都是和国内一样。只是在英界一边,由于是个体经营,店面多为单间,很少是双间的。而且低矮、狭窄,白天都要开着灯。广告和店招用语都是繁体字。相比之下,中方一侧的商店都是高大亮堂,经营面积大而宽敞。

在中英街第四号界碑旁,我们一行人专门驻足在已有百余年树龄的榕树下。树干几丈高,粗壮苍劲,婆娑起舞,宛如一把巨大的绿伞。古榕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虬枝盘曲,如几条蟠龙与树干缠绕。古榕树枝桠纵横交错,皮裂嶙峋,又像一位耄耋之人髯须飘逸。古树树根长在深圳一方,叶枝覆盖香港一方,因而构成一幅奇妙的自然景观,被寓为“根在祖国,荫泽香港”,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骚人墨客现场采风和创作的好题材。这棵古榕树与第四号界碑形影相依,构成一道自然与人文相互映衬的特殊风景。

我徜徉在这条古老而又神秘的中英街,浏览以“让历史告诉未来”为主题的中英街文化墙。那一幅幅历史的画面,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浮雕画面栩栩如生,生动形象,一幅浮雕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幅浮雕就是一页沧桑的历史,一幅浮雕就是一段催人泪下的人文。浏览之余,触景生情,瞬间我仿佛穿越了历史的星空,尘封的往事飘然而至。

在中英街逛了一圈后,我们来到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的广场上,一座警世亭首先映入眼帘,里面悬挂铜质的中英街警示钟。警示钟上的图案与文字记述了中英街割占、抗争、变迁、发展、回归,一百年来的历史。钟身一侧刻着“勿忘历史,警钟长鸣”八个大字特别显眼,警示人们牢记中英街屈辱的历史,告诫后人铭记历史的教训。

位于沙头角镇内环城路中英街一号界碑的东侧,是一座专题性地方志博物馆——中英街历史博物馆,该馆收藏有千余件近现代历史文物、民俗文物以及千余幅珍贵的照片资料。馆内共设有4个展厅,分别为:第一展--历史沿革与生活风俗;第二展厅--:东和墟市、英国割占、"3.18"勘界;第三展厅--:抗日救亡、翻身解放、边防禁区;第四展厅--改革开放、百年梦圆和美好明天。馆内的《中英街历史》展览同树立在中英街的8块界碑,共同向人们讲述了"新界"被英国强行割占的屈辱史和抗战时期中英街人民英勇无畏的抗争史,以及解放后中英街蓬勃发展的变迁史。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而“中英街”则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沙头角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一九八0年八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一九八四年一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首次踏上深圳这片土地,他亲自题词并认可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此时的中英街以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和免税街的物美价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可谓“人山人海,日进斗金”,成为名副其实的购物天堂。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英街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形成“一街两制”新格局。今年正值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香港新界沙头角码头逐步对香港市民开放。与新界沙头角“一街之隔”的深圳盐田区正着力建设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 二0二二年盐田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中英街管理模式改革为牵引,全力推动合作区建设成为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同等重要的国家级战略平台。”

“一街之兴衰,关乎国势;百年之荣辱,窥于一斑。”(侯军《警世锺铭》)中英街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现代、当代史。在新时代的语境下,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推动深港融合迈向新台阶,中英街将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深南溢彩》——作者:佚名。

华灯十里琼,流彩映通明。

星月交辉黯,深南不夜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