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有期待和关爱才能成为育人良师

对学生有期待和关爱才能成为育人良师
2024年10月09日 00:54 新京报
对学生有期待和关爱才能成为育人良师
朱静珍,北京市密云区第三中学正高级数学教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
焦艳玲,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正高级数学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获2024首都劳动奖章、2023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记大功奖励,第十批省市援疆先进个人。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有教育家精神的老师首先是爱学生的老师”“‘爱’字当头,没有爱就没有一切”……当被问及什么样的老师是“有教育家精神的老师”时,北京市密云区第三中学教师朱静珍和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教师焦艳玲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对学生要有“爱”。正是因为这份“爱”,朱静珍从19岁踏上讲台一直站到了59岁,从未离开;焦艳玲将援疆的期限从2年延长到4年,只为能再多送孩子们一程。“教育家精神”并不遥远。北京市教委联合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新京报社推出“践行教育家精神 做新时代筑梦人”专题策划,聚焦首都教师代表,听他们讲述“大先生”的“小故事”,探秘北京大中小学教师身上的“教育家精神”。

  北京市密云区第三中学数学老师朱静珍:

  自创“学问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吃得好”

  “当老师特别幸福。其实最开始我不喜欢当老师的,我也不怎么爱读书。但慢慢地就喜欢当老师了,看到孩子们遍布各地、各行各业,特别开心,心里特别有成就感。”这个自称开始“不喜欢当老师”的人,是北京市密云区第三中学的数学老师朱静珍,今年已经59岁。从1985年毕业即踏入讲坛至今,朱静珍已站在讲台上40年。

  开心对己、真心对人、匠心对事,简单的三个词,道出了朱静珍四十年从教生涯的责任与良心、坚守与信念。

  朱静珍的从教之路在密云区不老屯镇沙峪里村开启。1985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朱静珍被分配到沙峪里中学支教。虽然从小在密云长大,但朱静珍却从未听说过这个地方、这所学校,“四面环山,下午三点半太阳就下去了。”朱静珍坐了三个小时的车,只看到一个个穿着补丁衣服、满脸黢黑的村里娃飞奔在田野上追跑打闹,校舍仅有几间破旧平房。

  艰苦的工作环境练就了朱静珍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后来,朱静珍被调到水库中学任教,每天骑车到水库中学,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山里的孩子很顽皮,每一个都是朱静珍心里的“孙悟空”。为了这群孩子,朱静珍甚至放弃了婚假,产假也是在惦念中度过。产假刚结束,朱静珍就被紧急召回学校收拾这帮“孙悟空”了,“看见我回来,他们才踏实下来。”从这时起,朱静珍才发现,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让“爱”植入孩子们心中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孩子的很多问题都能在爱的暖流里融化。

  关注有特殊需求的孩子,第一时间为他们提供帮助;跟孩子们聊天,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他们;张开双手,保护淘气打架的孩子;电话始终开机,即使夜里12点也会接起孩子们打来的电话……在四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朱静珍担任了38年班主任工作,朱静珍成为了孩子们可以抱着大腿撒娇的“朱妈妈”。

  “我们的课堂通常很难将所有的学生照顾到。个性化的差异,导致课堂上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却吃不下,还有的学生囫囵吞枣,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如何让学生们在45分钟的课堂中“吃得饱、吃得好”成了她最关心的问题。

  “学生学习都是‘有学有问’,问同学、问老师、问自己,有问题才能学得好。”如何让学生们学会提问?朱静珍摸索出了一套“学问课堂”教学模式。“最开始的时候我就在黑板上写一道数学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看看有多少种解题方式?题干相同的话,问的问题能不能改?还能怎么改?”朱静珍用这种方法逐渐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问课堂”教学中,“问题”会引领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入探索。

  从一名懵懂入行的教师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前辈,朱静珍也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给了很多教师。作为教研组长,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与经验和同事们分享,同时也把培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作为自己的责任,先后指导了10余名教师,“我一手带出的许多徒弟,现在都已经成了学校的学科领头人和骨干教师。”

  “作为教师,心中有对学生的期待和关爱,才能成为育人的良师,为国家、为民族雕琢出有用之才。”这是朱静珍常对徒弟们说的话,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有教育家精神的老师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要知道如何教育不同的孩子。要有责任心,对学生负责,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爱学生。还要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朱静珍

  人大附中经开学校数学老师焦艳玲:

  援疆四年在大漠深处播撒希望的种子

  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人大附中经开学校的数学老师焦艳玲回到了离开四年的校园。忙碌之余,她也会想起自己千里之外的另一批“孩子”——刚刚结束高考走向新生活的新疆昆玉中学的学生们。2020年,焦艳玲报名参加了北京援疆项目,成为新疆昆玉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因为学生的挽留,她在2022年到期后主动申请,将援疆结束的日子往后推迟两年。

  四年、48个月、1400多个日日夜夜,焦艳玲将对学生的爱、育人的热情播撒在沙漠深处,用不懈的努力和坚持,让边疆的孩子与内地的孩子一样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22年,我两年的援疆就到期了。但我第一年是在带高三,之后正好接了新高一,才带了一年。等高一第二学期结束,我就该走了。但学生们比较适应我的教学方式,就非常不舍得让我走。”焦艳玲回忆,学生们会在上课的时候说老师能不能别走,会在课间聊天的时候说,也会在课后辅导作业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地提,“其实对我触动很深,也包括我们年级组很多老师也会说能不能再留两年,把这届孩子们都送走了再说。”

  看着孩子们的眼神,焦艳玲很难拒绝。又考虑到学校教研室的建设和高中数学组教师的未来发展还有事情要做,她最终决定将援疆的日子延长两年。

  焦艳玲充实的四年支教生涯,与学生的数学课堂密不可分。初到南疆,她就承担了高三文科班数学教学任务。一上课就发现,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没兴趣等现象,根源在于老师教龄短,教学理解不到位、方法单一,调动不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焦艳玲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分层教学、分层辅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等方式,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备考辅导,还在课堂提问环节设计出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讨论的问题,让他们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

  焦艳玲还在琢磨如何上好各种活动课,杨辉三角形成为了焦艳玲探索数学活动课的对象,她以“独特的三角形研究——杨辉三角形的探究”主题,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以查阅相关书籍或上网搜索相关资料的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成果交流与汇报。

  “这次探究性活动前后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第一个月,主要是在我带的班里开展,学生们分好组,所有数学组的老师担任小组的指导老师,我来指导老师该如何带学生开展活动。”焦艳玲解释,自己带的班级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学生们也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第二个月,各位老师再回到自己的班级里进行探究性活动。也有老师会有畏难情绪,“就觉得焦老师的班可以,我的班不太行。其实这也是改变老师想法的一个过程。”焦艳玲说到。

  焦艳玲积极参与学校的“晒课”,不仅自己上的课面向所有老师开放,她还会拎着摄录设备走进其他老师的课堂,四年来,焦艳玲累计听评课近400节,“我喜欢深入到老师们的课堂去观察问题。”

  她还把“晒课”变成了“赛课”。“我们数学组的教学活动会跟和田地区其他高中的老师切磋、比赛,也会参加各种兵团级的比赛、参加论坛活动。老师们会在各种活动中一步步发现自己的努力是有回报的。老师有了成就感,那他对教学就会更上心,会逐步走到研究教学的正确道路上来。”

  有教育家精神的老师首先是爱学生的老师,其次要做到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做得更好,教学技艺要打磨好。——焦艳玲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