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丨北京粮产量时隔8年重迈“50万吨”门槛,未来还能提高吗

解读丨北京粮产量时隔8年重迈“50万吨”门槛,未来还能提高吗
2024年12月17日 20:31 新京报

北京市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全市粮食总产量57.6万吨,比上年增加了9.8万吨。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北京粮食产量逐渐回升,从2019年28.76万吨,增长至57.6万吨。

这是北京粮食产量时隔8年后重回“50万吨”基准线,此前有专家推算,理论上北京市储备粮以外的粮食安全生产规模应该为47.91万吨。2024年57.6万吨的粮食产量,在这一标准之上。

粮食产量增长背后,是哪些力量在支撑?作为特大都市,北京未来的粮食产量是否会进一步提升?新京报记者梳理了近年来北京粮食生产的政策、数据等,并采访了多位专家,详解粮食生产背后的意义。

多项政策驱动,北京粮食产量持续五年“强反弹”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域,每年夏季雨热同期,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在历史上,北京还是农牧交错带,农业和牧业均较为发达。

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在很长时间内仍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也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引领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市曾进行过多次粮食增产攻关,包括建设百万亩水浇地、两次“小麦会战”等。

进入21世纪后,大都市的农业生产功能逐渐弱化,但北京依然保持着大量耕地,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2011年,北京粮食总产量为121.77万吨,以玉米为主,当年产量为90.34万吨。

但2011年以后,北京粮食总产量一度逐渐下降,至2019年达到谷底,为28.76万吨。

2020年,北京粮食产量开始恢复,2021年达到37.75万吨,2023年达到47.8万吨,到2024年,重新回归至50万吨以上,超过了2016年,接近2015年的数据。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资料显示,2019年以来,北京市实施了多项保障粮食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包括保障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6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150万亩,实施“田长制”等。此外,北京市实施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推进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和重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等,推动粮食产量不断提升。

众多政策的激励,使得北京粮食产量逐渐恢复,以小麦为例,北京市小麦种植面积最低时,一度降至10万亩左右,在采取多种激励措施之后,2024年,北京市小麦种植面积已恢复到40万亩以上。

北京作为“主销区”,为何要保障粮食生产?

作为大都市,北京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2023年北京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210.1万人次,实现收入36.2亿元,这一数字,接近北京市农林牧副渔总产值的15%,同一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52.5亿元。

早在2001年,我国划分了13个粮食主产区、7个主销区和11个基本平衡区,北京被列入主销区中,即粮食供给主要依靠外部输入。

但近年来,我国多次发布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强调保障主产区利益,提升平衡区和主销区粮食自给能力,尤其是2024年6月1日实施的《粮食安全保障法》第二十六条明确提出,“国家采取措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合理布局粮食生产,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应当保面积、保产量”“粮食主销区应当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粮食产销平衡区应当确保粮食基本自给。”

如北京这样寸土寸金的超级大都市,为何也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宋莉莉介绍,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也是所有发展的基础,从战略层面看,不管是主产区还是主销区,都有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同时,作为大都市,自身也要有一定的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才能保障地区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在应对一些极端状况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应急保障能力。

事实上,早在2014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就联合发布文件,按照“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总体要求和保证“销区6个月”市场供应量的原则,“以城镇人口和农村需购买商品粮人口,每人每天1斤成品粮为供应标准”,核定各省地方粮食储备规模。

有专家推算,理论上北京市地方储备粮规模应为258.9万吨,储备粮以外粮食安全生产规模为47.91万吨。这意味着,2024年57.6万吨的粮食产量,在这一标准之上。

未来粮食生产,大城市如何自给

境内耕地多以雨养旱地为主,尽管有漫长的农耕历史,但北京并非作物高产区。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谷物平均单产为433公斤每亩,而北京市平均单产为407.7公斤每亩,距离全国平均值仍有差距。

那么,迈过“50万吨”门槛,北京未来是否还需要提升粮食产量?

如果按照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计算,常住人口2185万的北京市,每年需要870多万吨粮食。宋莉莉认为,北京市未来仍需要提升粮食产能,提高粮食自给水平,这也是我国近年来多次强调的工作,首都农业也有必要做出表率。

但怎样才能提升粮食保障能力?宋莉莉介绍,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尤其面临着耕地有限、提升播种面积较难的问题,因此一方面要保障现有播种面积的稳定,另一方面要在单产上下功夫。

“北京具有丰富的农业科研资源,因此在科技兴农方面有独有的优势。”宋莉莉说,“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的应用,更快提升粮食单产,是提高粮食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以玉米为例,玉米是北京的主要粮食作物,中国农科院研发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在新疆等地大面积示范中,产量超过了1500公斤,更快推动这些高产技术在北京应用,可以更好帮助北京提升粮食产能。此外,北京还有许多优势,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整建制提升单产能力、保障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空间。”

即便如此,作为人口众多的大都市,生产粮食的能力仍然有限。宋莉莉说,“还可以通过对口帮扶、对口协作、对口援建等途径,将北京的科研力量、资金优势等,运用到对口的粮食产区,帮助当地提升产能、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这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大都市担起粮食安全责任的途径。”

此外,宋莉莉认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在技术上,降低生产中的损耗,在消费中,减少浪费,其实也就意味着增产,北京人口众多,消费中的节约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