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杨菲菲)在今年的北京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要“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鼓励医疗、教育、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如何运用人工智能“金钥匙”开启教育“未来之门”,是摆在教育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北京市政协常委、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张振军和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李小雁看来,基础教育领域要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宝贵机遇,推进整体性系统性变革,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这个课题一方面源于我们民盟成员的课题调研成果,同时也源于我们这几年跟进研究‘人工智能+’,去年底我们也召开了第十六届民盟基础教育论坛,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现状和对未来教育的深远影响,我们预测人工智能将会对整个教育生态产生重大冲击,必须系统谋划、妥为应对。”张振军告诉记者,据此,今年民盟界别向大会提出了《关于率先在我市基础教育领域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的提案》。
记者注意到,北京教育领域在推动人工智能方面探索不断,2024年陆续发布了《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同时6所中小学校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为推动实现全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系统化、规模化、常态化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张振军表示,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涉及方方面面,希望能在北京市目前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人工智能素养标准规范、加强示范校建设等措施构建起“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生态。
“人工智能素养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是光确定概念不行,得有个标准规范。”张振军建议首先要加快制定面向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人工智能素养标准规范,用于学校自评、项目评估、达标促进和教育督导等工作,“汇聚多方力量,引导大家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
人工智能素养都包括哪些方面?张振军表示,于学生而言,可从知识、技能、应用、伦理、态度等五个层面入手,研制面向各级各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标准;于教师和教育机构管理者而言,可从意识、知识和技能、应用、社会责任和专业发展等五个层面制定人工智能素养框架。
第二要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示范校建设,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基础教育发展新模式。
记者注意到,北京目前已有6所中小学成功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每个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示范校的侧重点不同,比如有的学校是人工智能加地理学科做得好,有的是其他学科,不同学科的上课模式是什么样?如何结合?等等,这些可以形成一个模式,再推广就容易了,其他学校也好复制。”李小雁说道。
充分发挥现有的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校的示范作用,李小雁建议,针对北京现有的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基地校,可成立由一线教师、高校专家、企业代表组成的调研团队,加强试点指导,研讨典型案例,加快开发培育典型应用场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从而让更多的示范校涌现出来。
第三,建议引导首都高校、示范基地校、优质企业、社会组织等面向北京远郊地区学校建立定点对口帮扶机制,引导各类学校共同参与“人工智能+教育”创新活动,推动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各区域均衡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考虑到不同学校资源的差异、个体的差异,尤其是数字鸿沟的问题。”在张振军看来,人工智能发展速度越快,越需要守正出新、兼顾公平与效益,特别是在推进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同时,如何弥补城乡间的资源差异,尤其值得管理者高度关注。
最后,民盟界别在提案中还提到要打造教育大模型,探索人机智能协同教学模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将为教育教学实现数字化转型并向纵深发展带来全新契机,北京要率先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教育教学垂直大模型及学科工具,积极探索人机智能协同的教学模式;同时尽快研究建立垂直大模型产品进校园的准入机制。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赵琳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