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海I号”的前世今生看海上丝绸之路

从“南海I号”的前世今生看海上丝绸之路
2024年04月29日 20:05 新快报

新快报讯 “南海I号”到底是一艘什么样的船,它的身上隐藏着哪些密码和信息?4月25日,“岭南文化新讲第24讲”邀请到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科技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海I号”船说:从中国水下考古看海上丝绸之路》作者魏峻,以“大航海——‘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为题,为大家分享了“南海I号”从发现到打捞考古全过程、两宋时期的海洋贸易、海丝考古发现,以及“南海I号”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等。海洋史研究领域专家李庆新、中国水下考古领域专家崔勇、文博领域专家王芳就相关话题与魏峻展开对谈。活动由王芳主持。

讲座现场。

从“南海I号”看宋代海贸

在两宋之前,各朝代的国际贸易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只是补充的贸易形式。到了两宋时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发展壮大,建立国家政权,导致陆上丝绸之路被割断。尤其是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后,宋朝政治、经济、文化、贸易中心全面南移,更加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南海I号”可计数的出水文物数超过18万件,还有众多无法统计的铁器凝结物、瓷器凝结物,实证了两宋时期“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魏峻指出,10-13世纪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东西方各大帝国先后瓦解,世界各地战乱频仍。在此背景下,宋代中国凭借着发达的“中国制造”,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成为世界贸易的巨大动力源。

李庆新认为,为了与辽、西夏、金、元等政权对抗,宋王朝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因此向海而生,大力发展海洋贸易。宋朝管控的海丝商贸专卖制度,可以使朝廷获得大量可控的财政收入,同时也给民生带来很多福利。此外,宋朝重视海外贸易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唐到宋元,中国社会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就是在经济领域,海外贸易越来越重要。海洋的因素在正向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王芳补充道,如果从经济史、科技史、文化史等角度考量“南海I号”与宋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话,中西文明互鉴已深深的影响了彼此的经济发展、导航技术、造船技术和生活方式等。   

从“南海I号”看中国水下考古

“南海I号”考古项目对于世界水下考古学的发展与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崔勇从事田野考古和水下考古30多年,曾参与和主持了多项沉船、水下遗址、陆地窑址调查和发掘。他表示,回头发现,“南海I号”考古项目确实不好做。崔勇讲到,“南海I号”的整体打捞,当时尝试过很多方案,最终选择吊力达4000吨的“华天龙”号起吊,由载重16000吨的半潜驳船“重任1601”号运载,16根高压气囊滚动的方式将“南海I号”送进了“水晶宫”。

“南海I号”考古项目给中国水下考古领域带来了很多理念上的变化。魏峻认为,“南海I号”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迁移式保护案例,这种迁移式保护为保护水下文化遗产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2022年底,上海市文物部门宣布“长江口二号”清代沉船打捞出水并整体迁移到位于该市杨浦区的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该考古项目世界首创了“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但其与“南海I号”考古项目整体打捞、异地保护、迁移式保护这种理念是一样的,是迁移式保护的新案例和新发展。

从“南海I号”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魏峻认为,“南海I号”及其所处的时代,对于共建“一带一路”,特别是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借鉴意义,体现在发展海外贸易政策、不同政体之间的贸易关系、交流模式等诸多方面。

“南海I号”处于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鼎盛时代,是东亚-印度洋-地中海这一传统丝绸之路上文明交流的重要代表。当时,几大文明板块都以海洋为纽带,以商品货物为载体,开展多方位的、全面的相互交流。李庆新说,“南海I号”是海洋文化遗产、海洋丝绸之路遗产中的一个里程碑,为海上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留下一笔非常难得的精神财富,对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通讯员 刘帅 黄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