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信访干部的工作日常:年接访2000 余人次,法理情要融会贯通

一位信访干部的工作日常:年接访2000 余人次,法理情要融会贯通
2024年07月03日 00:14 新快报

新快报讯 9 时整,徐长山刚刚上班,就收到了黄叔送来的锦旗。黄叔是住在白云区的一名孤寡老人,正是通过徐长山的帮助,获得了一份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满怀感激的老人,一大早就来到接访大厅等待徐长山的出现。

看见黄叔,徐长山连声道谢,前去搀扶;收下锦旗,送老人去坐车后,他穿上印有“红棉信访”字样黑色马甲,步入接访大厅,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从事信访工作8 年多,徐长山已经不记得自己收了多少锦旗了。由于工作出色,他还在去年获评为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是全省信访系统唯一一名获得此称号的干部。

一名优秀干部的背后,必然有其优秀之处。适逢《信访工作条例》实施两周年,新快报记者近日走进广州市信访局,观察徐长山的工作日常,探寻他的优秀心法,也从徐长山的身上了解广州信访工作法治化的最新进程。

流动接访:大厅里的“特种兵”

城乡建设、市场监管、教育、政法……按照信访类型的划分,位于东风西路 159 号的广州市人民来访接待大厅,在一楼及二楼均设有不同的接访室,且均有相关部门的派驻代表在此接访。而徐长山,则是大厅内的“流动接访员”,他没有固定的接访座位,而是在大厅内不停走动,观察来访群众的情况,并及时给予帮助。

身穿黑马甲的徐长山,是大厅里的“流动接访员”。

这是一个非常考验信访干部综合素质的岗位,因为它需要信访干部既懂法又懂情,还需要熟悉广州所有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能,并且能够把法、理、情融会贯通,为群众排忧解难。

退役军人徐长山把这个岗位理解为部队的“特种兵”:需要随机走动,随机应变,并且随时调配厅内的40 余名接访员的力量进行补位和协助。

许多故事都是在流动接访的过程中发生的——11 年前收养了一名弃婴的麦氏夫妇,因为不懂法而没有及时为孩子办理收养和落户手续,导致孩子在上学就医等方面都出现了困难,已过六旬的夫妻俩为此四处奔走,焦黄的脸上都是刀刻的皱纹。徐长山帮助他们把信访诉求转办给相关部门,并且连续多日持续跟进、积极督办,终于把孩子的户口落到了街道的公共集体户上;

在白云区某镇承包土地种植粮食的钟先生,在“三资平台”竞投到一个旧粮仓的设施用地,但因备案审核屡不通过而无法重修粮仓,无助的钟先生开始四处上访。徐长山认真梳理相关法规,又经过市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的推动,协调该镇为钟先生依法补齐了所有手续;

遭遇某回迁房办证难的业主们集体上访,徐长山为他们奔走4 年,前后组织召开多次信访协调专题会议,终于为他们解决了难题;还有被某工地拖欠工程款数年的一众工友们,集体来到接访大厅反映问题,徐长山接访后也推动多方跟进此事,终于给工友们讨回了公道……

从 2015 年部队退役至今,徐长山个人的年均接访量是2000 余人次,平均每天都要接访 10 余人。在接访岗位上的认真付出,让他获得了群众的认可,累累锦旗就是佐证;在去年,他获评为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是全省信访系统唯一一名获得此称号的干部。

工作心法:要站在群众这一边

时钟很快转到 14 时,徐长山还在跟进一宗工程纠纷案。错过了饭点的他,咬一口同事给的面包,再喝两口矿泉水就算一餐了。 

新快报记者跟访徐长山的工作后发现,高强度的接访量背后,是对信访干部高难度的素质考验。

一方面,许多群众不仅仅是带着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疑难杂症”而来,还怀揣着因此而引发的诸如愤怒、悲伤、还有屈辱等强烈情绪,在接访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因情绪失控而发表过激言论,甚至是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如何做出妥善应对,考验着每一位信访干部的心理素质;

另一方面,许多信访事件牵涉面广、职能交错、关系复杂,且流程多、耗时长。如何稳妥办理,也考验着每一位信访干部的业务水平。

但是,从徐长山的脸上,却很难看到一丝不悦。他的眉宇舒展,一笑起来,两只眼睛像两瓣弯弯的月亮,说起话来也是不急不缓。

常年扎根信访一线,为何还能做到如此心平气和?在送走信访工友后的休息间隙里,新快报记者向徐长山提问。他先是歪着头认真思考,片刻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要站在群众这一边。”

徐长山表示,能否跟群众真正站在一起,就是能否真正做好信访工作的关键所在。

他进一步解释,所谓的“站在一起”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对待来访群众,要用“平视”的角度。

“信访干部怎么看待群众,也就决定了他怎么对待群众。”徐长山说,“如果信访干部把群众主动反映的事项当成是一种工作负担,那难免就会滋生出对立情绪,在后续经办事件的过程中自己也会产生许多的‘内耗’。”  

“如果不是因为个人利益受到影响,群众怎么会来上访呢?群众来访,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是法律所赋予他们的基本权利,我们应该要善意地理解这一点。”徐长山说。

第二层含义,是相信群众所反映的问题是“有解法”的。徐长山表示,从他接访多年的经验来看,许多群众来访反映的事项,或是因为牵涉部门众多而陷入僵局,或是因为群众个人诉求与社会发展需求产生错位而导致的,“这些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办法去协调解决。”

“相信每件事情都有解法,也会增添我们工作的信心。”徐长山说。

角色定位:有温度地解释法条

“我上有80 多岁的老母亲,下有还在读小学的小孩,我难呐……”临下班时,抱着厚厚一叠材料的湖南人老邓来了。

泥工老邓前年在工地上摔伤了腿,虽然通过劳动仲裁获得了工伤认定,但又因其它纠纷被用人单位告上法庭,目前正处于司法程序中,一直没能拿到赔偿。老邓希望通过信访的方式,能够加速让他获得赔偿款,缓解生活压力。

“司法有司法的程序,我们需要尊重。您如果住宿吃饭出现了问题,我们来想办法解决一下。”对待老邓的诉求,徐长山坐在他的身边,把他的材料一一展开,一边看,一边温和地给予解释。

徐长山正在为来访群众解疑。

像老邓这样,希望通过信访渠道解决涉法问题的群众不在少数。这也是信访工作领域长期存在着的”信访不信法”的现象的表现。对此,徐长山有自己的看法。

“许多群众不是不信法,而是不懂法。他们是因为对法律不了解,所以才来信访。而法条是刚性的,对于一般人来说也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我们需要有温度地解释法条,遇到涉法问题,要耐心地引导群众通过法律渠道解决。”徐长山说。

2022 年5 月起实施的《信访工作条例》,让信访工作法治化迈入新的历史进程。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也是徐长山的工作之一。“我常常觉得,与其说我是接访员,不如说我是普法员。一次接访,其实就是一次普法。我的工作是要让更多群众们相信法律的力量。”他说。

送走老邓时,整个接访大厅已经空无一人。天色渐暗,徐长山也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准备下班。新快报记者发现,他的手里还拿着一叠资料。

“最近有些法条更新了,怕落后了,今晚回去还得学习一下。”徐长山笑了,还有些不好意思。

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琼 通讯员 余柏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