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主办、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的“岭南春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大型中国画长卷专题展”在广东美术馆举办。展出广东省政协盛邀自粤港澳台侨的45位艺术名家精心策划创作的大型中国画长卷《岭南春早》。该作长75米,全景式展示岭南大地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恢宏盛景,被誉为新时代岭南版“千里江山图”。10月25日,创作组织方联合省内主要美术机构、组织的代表,举办国画长卷创作专题学术研讨会,从多个不同角度,阐述该长卷的艺术成就、创作经验,为广东美术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鉴样本。
组织的优势,完美体现了“政协特色”
广东省政协副秘书长洪晓龙在研讨会上介绍,《岭南春早》在定位上突出时代性,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足迹为主线,突出新时代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重要成就;在元素上彰显人民性,注重表现教育、文化、体育、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等新时代民生建设成果,充满祥和喜气和蓬勃朝气;在艺术上注重融合性,各位艺术家各展所长、互谦互助,使长卷在整体布局与色调上达到了统一协调的艺术效果;在内容上体现独特性,整幅长卷精选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富有代表性、艺术性的绿美山川、人文胜景、现代地标串珠成链,是首幅涵盖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且延伸至港澳的长卷。
本次长卷创作集聚当代岭南画坛名家,陈金章、许钦松、李劲堃、陈永锵、方楚雄、梁江、苏华等担任艺术指导并参与创作,林蓝、张弘、刘思东、王永、黄唯理、孙戈、杨峻等担任主创。长卷创作自提出意向到完美收官,历时近八个月,参与创作艺术家共45人。“其中,全国和省市县(区)政协委员17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9人、宗教界人士1人,港澳台侨艺术家各1人,充分彰显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优势作用。”洪晓龙表示,这次长卷组织策划和创作人员构成完美体现了“政协特色”。
史诗性的作品,必将载入广东美术史
“这是一件史诗性的标志性的作品,必将载入广东美术史。”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梁江表示,《岭南春早》有三大突破,“第一个突破就是时代气象,全景式的南粤新河山的揽胜图,是新中国75年以来首次以中国画长卷为载体,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示了广东全省的山河新貌,尤其改革开放时代的崭新气象,呈现了前所未见的宏大格局和广阔容量;第二个突破是岭南气韵,这是南粤画坛实力的一次直接集中的展示,以岭南笔墨演绎岭南题材,技法语言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形成清新明快的岭南风主体格调,尤其与北方地域画风有明显差别。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上运用了众多创新性笔墨,依据题材内容之需,探索新的技法、新的语言方式,以表现新景物、新建筑、新交通设施、城乡新巨变以及传统丰富的民俗活动,拓宽了笔墨语言的表现力。新的时代、新的内容需有新的表达,这是长卷创作群体在岭南文脉厚实底蕴上一次大胆的传承创新实践;第三个是人文气息,山水画承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长卷中注入浓郁的人文情怀,赋予现代山水画新的内涵。南粤各地标志性的人文景观、山川胜景、都市乡村最新建设成就、以及岭南众多非遗项目均纳于画中,成为各段落的亮点,让山水画与故事风俗画若干要素整合,使这一大制作有着传统山水画少见的现实气势和人文关照。”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长卷,是一部描绘岭南大地的史诗画卷。透过长卷,我们可以领略岭南的山川之美、人文之韵、四季之变和艺术之魂,它凝聚了创作者们对岭南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与敬意,体现了岭南美术工作者继承传统、扎根生活、锐意探索的创新成果,展示了他们关注现实生活的人文情怀和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作为长卷的总策划,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广东省美协主席林蓝谈及创作思考时介绍,“在创作中,我们传承岭南画派精神,在保留传统中国画以线造型、注重笔墨趣味的同时,注意弘扬岭南画派求新求变、融通中外、兼工带写等传统,在山水之中融入花鸟等近景、人物等场景,以形写神,通过大面积渲染来营造空间气氛,形成秀丽清新的风格,营造生机勃勃的氛围,追求雅俗共赏的效果。同时,善用现代元素。中国传统山水画基于农业文明,以自然为主,与现代社会工业文明场景截然不同。此次长卷创作我们力求与时俱进,大量运用城市建筑、乡村风貌、建设项目等现代元素,让传统山水画格调与现代化建设发展场景互相融合、和谐共生。”
长卷的总起稿人之一、广州市美协主席刘思东表示,“过去十余年,我们组织过很多以岭南地域风貌为题材的长卷创作,跟很多画家合作形成了默契,这次的长卷是在互谦互融基础上的升华,给人一种‘很岭南’的风格印象。通过多次的实践与磨合,岭南的画家之间能够形成独属于岭南的‘状物风格’,而这也是跟北方和江浙地区拉开距离的岭南绘画特色。这一点在这次的长卷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对于长卷极具“岭南风”这一点,广东美术馆原馆长罗一平也表示认同,他说,“首先,这是岭南画派精神的传承之作,具有‘打通古今、融汇中西、关怀现实’三大特点。”他总结中国画主要有两大空间构成,一种是意境空间,以唐宋绘画为代表,另一种则是情韵空间,是元以后的绘画作为代表。“意境空间是一种叙事空间,它讲究可观、可行、可游、可居;情韵空间则以笔墨语言为主体,追求笔墨韵律,《岭南春早》长卷很好地探索了两种空间的结合。”罗一平把这幅画概括为“具有思想性、叙事性、抒情性、书写性、整体性”五大特点,实现景观空间和情韵空间的无缝嫁接,是岭南画派精神传承与创新的精品之作、文化地理学的经典之作。他认为,这一次岭南画家的集体创作,再一次凸显了岭南画学里的“写生”优势。对此,梁江也再一次强调,“从‘二居’开始,“写生”已经成为岭南画学的艺术理念与方法论。这也是近百年来,岭南绘画突出的‘关键词’。”
“集技术性、观赏性、时代性以及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广州市岭南国画研究院执行院长曾嵘认为,“《岭南春早》长卷是岭南当代美术工作者的集体研究成果,他们追溯岭南悠久的历史,将岭南画派的艺术特色继续发扬。画面突破传统意境,包括对山高流水、现代建筑林立、风物旧貌变新颜的表现尤为充分。所谓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幅作品让人感受到南方山川河流柔和温润的岭南特色,突破了以往简单的创作形式,是一次集体创作的创举。”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岭南画派研究中心主任王艾立足中国美术史的视野,从国家机构“委托”与“人民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岭南春早》长卷创作的意义,在他看来,历史上有过多次的经验,中国画探索获得明显推动和进步,往往都与党政机关对主题创作的任务要求有关,例如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等,而这一次的《岭南春早》长卷也是一次很好的示范,他建议可以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教学联动,让学校组织中国画专业的学生认真观摩学习。
广东画院理论研究室主任刘三齐认为,《岭南春早》是“集技术性、观赏性、时代性以及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他认为,这张长卷立意高、视野开阔宏大、格调高雅,在一幅画里完整地涵盖广东各个不同行政区域的特点,人文地貌,地标建筑,这是中国画创作里的一次创举。参与创作的画家们既考虑到了场景选取的代表性,同时也兼顾了艺术的美感和表现性,是一次难得的成功探索。
山与水所占空间有限,现代山水画的棘手难题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张弘是《岭南春早》长卷的总起稿人之一,他首先界定了本次长卷与传统长卷的主要不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对其描绘在表现手法上自然与过往熟套的手法有所不同,更不能以一种固定的手法与方式去表现中国东西南北的山水。”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提到:“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此山水之布置也。”
然而,本次长卷所面对的山水地貌显然与传统山水所要求的相距甚远,全卷的地标建筑几乎有70%集中在大湾区的城市群,“山与水在画中所占空间极为有限,这是现代山水画绕不过的一个棘手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画家们首先在空间上做了突破的尝试,张弘介绍,“在空间上,把原先在纵向立轴中时常运用的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感,移至横向的长卷中,其移步换景且连续叠加出现。并以近似航拍的高视点逐段绘出图景,经前后、虚实移花接木的处理,让每一段空间都是独立完整且丰富的画面。”张弘还介绍,“在构图上把这类重要的地标安排在长卷画突显的位置,就是想通过选择大量有艺术质量的新地标,让作品踩在每个时代的节点上。在广州老城区,添加了南方大厦、爱群大厦这些能勾起广大市民情感记忆的老建筑。在珠江新城,新增加了广州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大歌剧院以及江对岸的广州艺博院等人文新地标,特别是刚开馆的白鹅谭大湾区艺术中心。这些造型感强与时代特征明显的建筑,明显增加了长卷视觉上的当代感。好作品应该是能折射一个时代,作品蕴含的内容越丰富,艺术处理越考究,其价值才可能越大,作品质量才有可能越高。”
大量的建筑物处理,也成为了另一个难点,这个重担几乎落在了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教师杨峻身上,他主要负责建筑物的绘制工作。虽然,在之前的创作中,他也表现过各种现代和传统的各种建筑物。但是,像《岭南春早》这样的长卷中,建筑物是能体现时代特色的重要内容,“本卷中建筑物之多,分量之重且具体,画起来还是让人十分挠头的。”他说,“尤其是地标性的现代建筑物,既要准确,又要有绘画感,更不能像建筑效果图,难度很大。在和张弘老师合作大湾区段时,我得到很多启发,用相对较淡的墨色画出准确的建筑物造型,再进行一定的笔墨浓淡干湿的变化,部分建筑物干脆用颜色勾勒,更能表现现代建筑物的色彩感觉;参考《芥子园画谱》中,‘大山统率,小山朝拜’的方法,对标志性建筑物周边的建筑处理,要服从主体建筑的表现需要,在造型上可以放松处理,在笔墨上大胆发挥,既可以调节建筑群的节奏,又能更好地和周边的自然山水衔接。后来各卷中的建筑物绘制中,基本都是用这种方法处理,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同样是主创之一,广东画院专职画家黄唯理在《岭南春早》长卷工程中,主要参与山、云、树木等部分的绘制。“这是我近年参与长卷创作中尺幅最大、内容最多、耗时最长的特大创作工程。”黄唯理说,翻阅资料史载,历代山水画中鲜有表现岭南山水特征的作品。岭南各地植物丰富、山云连绵,如何表现岭南特色山水风貌,是此长卷的难点、重点之一。“我们在总策划、艺术指导诸老师的指导下,大胆拓展创新,传承历代山水及岭南画派诸家技法结合当代艺术理念,以干湿融合的画法结合当代构成及表现技法,把岭南山貌特有的郁葱绿美与磅礴气度、苍润、层叠、厚重的特征表现出来,把众多的现代人文及建设景点与城乡建筑等融于山川、树木、烟云中,烟云的处理除了大片的留白法还大量运用勾染皴擦结合法,既起承启各地的作用,赋浪漫气氛,也很好地表现出岭南特有的润泽与海洋的潮气,而涌动的云潮之气也象征广东建设发展生机勃发领时代之先、立改革开放潮头的气度与景象。”
广州梅社书画院院长张森霖参与了这次长卷的创作,他回忆称,“在创作过程中,每位画家的协调性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完成的画面效果及质量应是近年最优秀长卷作品,希望以后有更多这种机会参与创作与学习。”
激发画家走出舒适区,突破自我的有效方式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学系主任吴杨波认为,《岭南春早》长卷在处理画面中人物、山川等元素时与传统中国画中“点景人物”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区别,“这幅长卷中的人物连缀成片,山川街区以及建筑形成集群,构成了一种新的、属于岭南特色的一种人文景观,这反映出的是我们岭南画家的一个新的山川观和天然观。”在表现手法上,吴杨波认为,这幅长卷很好地把传统中国画里对山水的“表现”与现代水墨探索中对现代建筑物、现代景观的“再现”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并且很好地把生活在广东这片土地上的人与绿水青山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三者进行了很好的和谐表现。
广东画院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卜绍基指出,“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审视,《岭南春早》长卷无疑是一部视觉与内涵兼具的艺术杰作。它深入挖掘了岭南文化的精髓,将这一地域文化的特色与内涵呈现得淋漓尽致。”他认为,“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广东建设的辉煌成就,展现了艺术家对家园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这不仅是对岭南文化的深度解读,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回顾以往,广东历来有集体创作的特点和传统优势,其中的集体创作也不乏经典力作,除了上文提到的傅抱石、关山月共同创作的经典之作《江山如此多娇》之外,还有1965年陈衍宁、林墉、伍启中、汤小铭合作完成的宣传画《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981年陈衍宁、汤小铭合作的连环画《无产阶级的歌》。近年来,广东省创作国画长卷数量众多、佳作频出,走在全国前列,展示出岭南美术界求新求变的优良传统与团结民主的良好形象,成为新时代广东美术事业新发展的重要表征。其中,较具代表的精品有广东画院画家组织创作的《南粤先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百花齐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及分别由方土团队(上卷)、许钦松团队(中卷)、李劲堃团队(下卷)于 2018 年创作的《珠江胜景图》等等。可以说“集体创作”是广东美术界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也是创作力作大作的其中一项重要“法宝”。
卜绍基认为,“一幅幅具有中国精神、时代气象、岭南风韵的集体创作,体现了广东美术界守正开新,培根铸魂的艺术底色,更彰显了在学术上勇于创新、善于创作的勇气与决心,以及在‘人民性创作’上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美术创作从‘高原’向‘高峰’的迈进。”他提到,“集体创作是激发画家走出舒适区,突破自我的一种有效方式。艺术家只有在大型创作,特别是在国家历史重大题材创作中解决各种难题,才能对其构思、技法甚至观念的全面提升有所收获。”
对此,青年画家、广州画院创作室主任陈川分享了自己的观后感,“这张长卷进一步强化了‘写生’的表现力,使得写生手法更加立体和丰富,第二点满足和提升了读者游观视角的阅读体验;第三点优秀的组织方对各方面考虑周全,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信息非常丰富的中国画长卷创作经验。”同时,陈川认为,这幅画解决了中国画创作常遇到的三个问题,“第一是从数量到质量转变的问题,作品75米,尺幅很大,人物和建筑山川等元素众多,但这幅长卷成功地用艺术的手段表现了出来,创作出了高质量的画面效果;第二是艺术家的个人与集体问题,参与这幅长卷创作的艺术家众多,但最后呈现十分统一和谐;第三是长卷中对不同区域内容的连续性问题,用非常巧妙的艺术手法处理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
广东美术馆研究与展览部副研究员张艺也认为,“《岭南春早》长卷在传承传统的长卷形制基础上实现了一个突破,将现代城市景观与自然山水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既保留了传统水墨的,尤其是岭南水墨的写生特点和诗意的表现,又创造性地表现了现代建筑的几何美感。”
文:新快报记者梁志钦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