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2024年以来共有339家企业IPO终止,50%是因为IPO新政

官媒:2024年以来共有339家企业IPO终止,50%是因为IPO新政
2024年07月25日 17:21 国际投行研究报告

官媒:2024年以来共有339家企业IPO终止,50%是因为 严查发行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等IPO新政

近期,A股市场出现了一波IPO"撤单潮",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撤单数据、原因分析、影响评估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全面剖析。

//一、撤单数据概览

根据统计,截至2024年7月24日,2024年以来共有339家企业IPO终止,其中深市158家、沪市127家、北交所54家。值得注意的是,334家企业系主动"撤单",占比超过九成。从拟上市板块来看,拟申报深交所上市的公司有158家(主板49家、创业板109家),拟冲刺上交所上市的公司127家(主板69家、科创板58家),北交所54家。

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公司和民营公司占据多数。其中,61家公司来自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4家来自专用设备制造业,32家来自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6家来自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二、撤单原因分析

本轮IPO"撤单潮"背后主要有三大原因:

IPO政策调整(占比约50%)政策调整主要包括板块上市门槛提升、严查发行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监管鼓励科技创新、对部分衣食住行等消费类公司严控等。例如,创业板IPO"撤单"公司中,有不少可能因最新一期业绩难以达到政策修订后的"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且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的门槛而选择离场。

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占比约20%)部分行业受宏观经济影响出现周期性变化,导致企业经营业绩波动。如天元航材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仅为2022年全年的18%,距离新规的6000万元净利润门槛还有一定差距。

拟IPO企业自身存在瑕疵(占比约20%)部分企业可能存在申报材料不过关、未能及时回复交易所问询或财务资料过期等问题。有些企业在申报半年后便匆匆撤单,可能是因为自身存在短板或瑕疵。

//三、撤单影响评估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IPO"撤单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监管层对上市公司质量的严格把控,有利于提高A股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同时,也可能导致一些优质企业因暂时不符合条件而无法进入资本市场,影响资本市场的活力。

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对于撤单企业而言,短期内可能面临融资困难、发展受阻等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这也迫使企业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战略,提升经营质量和创新能力。

对投资者的影响投资者可能因优质标的减少而面临投资选择减少的局面。但从另一角度看,严格的上市审核也有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降低投资风险。

//四、撤单企业的应对策略

面对IPO终止,企业通常有以下几种选择:

并购重组一些企业选择与上市公司进行"联姻",借道并购重组实现"曲线上市"。例如,汇伦医药在科创板IPO未果后,被新天药业收购;矽睿科技的重要资产麦歌恩被纳芯微收购。

转战其他板块部分企业选择转战北交所或境外上市。如毛勾平在A股撤单后递表港交所主板IPO,晶科电子也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聚星科技、鼎佳精密、奥美森等则从深交所"撤单"后选择转战北交所。

重新"备考"不少公司选择"按兵不动",等待行业回暖、业绩转好后再择机启动IPO。

//五、未来展望

IPO政策走向预计未来IPO政策将继续坚持从严审核、优化上市结构的总体方向。同时,可能会根据市场情况适时调整,以平衡市场供需和企业发展需求。

企业应对之策面对更高的上市门槛,企业应着力提升自身质量,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同时,应当多元化融资渠道,不过分依赖IPO。

资本市场发展趋势尽管出现"撤单潮",但A股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依然向好。2024年已有48家公司成功登陆A股市场,合计融资351.46亿元,显示市场仍保持一定活力。

//结语

A股IPO"撤单潮"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监管层对资本市场质量的重视。虽然短期内可能给部分企业带来挑战,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面对新形势,企业应当苦练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投资者则需要更加理性,关注企业基本面。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A股市场将迎来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本文根据上海证券报“探因A股IPO“撤单潮””一文由AI 阅读后人工核实)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