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又要还要:中产的钱都花哪儿了|品牌观察

既要又要还要:中产的钱都花哪儿了|品牌观察
2024年05月24日 12:10 张卓1123

幸福在哪里

断舍离

任何事情都是有迹可循的,比如疫情结束后,奢侈品销售额始终没有恢复到2021年以前。

总拿身边的朋友举例难免有失偏颇,但的确一些热爱大牌的友人们近两年都收手了。一个朋友说,最近「不得已」买了一个包是,「前年定的镯子到了,要配包」。

两则旧闻最近被我翻出来,2004年前后,很多奢侈品牌登陆中国,当时西方媒体采访了还在做时尚杂志出版人的洪晃,让她点评下中国市场,「中国女孩可以用一个月的收入去买一只手袋,在伦敦和纽约没人会这么做,但中国女孩都很自信,她们明白,更多的金钱和机会正向她们走来。

中国时尚圈另一位著名的女主编张宇补充说,大部分中国人购买奢侈品是为了体现身份,而不是品味,「他们想让别人知道他们拿的是贵东西,这是哪里的品牌?意大利的,哦,那一定很棒。

时光荏苒,中国速度太快,我们常常在回顾往昔时有「眩晕」之感。吴晓波最近做了一组关于中国新中产的消费调查,他认为中国的消费形态进入K字型,具体来说,顶层收入的人群越来越有钱,而中间阶层对消费变得更加敏感。

吴晓波很会造概念,日本经济学家大前研一在2006年写的《M型社会》跟他说的是同样一件事。M和K有什么大差别。

看看小红书也能品出生活的变化。大概在2015年到2016年,小红书的画风是举一杯勃艮第、若隐若现江诗丹顿,疫情时再打开,变成教人做饭、居家健身;如今高赞内容是「1688工厂平替」、「北京举家迁威海」、「100元挑战米其林三星。

小红书1亿日活用户大部分是城市人群,也是麦肯锡定义的中国主力消费群体,家庭收入在6万—22.9万元人民币之间,和意大利、巴西差不多,全球范围内属于中等。但中国人口多,主力消费人群总数约等于欧盟人口。

麦肯锡每年会出具一份关于中国消费的研报,2023年报告总结,中国的主力群体消费行为变得「更加精明和成熟」

难怪我有一个朋友最近开始大搞「断舍离」,声称要搞清楚自己和物品的关系,他每日三省,悔意延伸到六年前在巴黎旅行时买过的名牌香水,将其归咎为年少无知,尚不知何为正确的消费。我说你有车有房工作稳定,为一瓶1000块钱的香水搞这种反省,有点做作了。他义正严辞反击,这件事让人羞愧的是这瓶香水不是他喜欢的味道,他甚至想不起当年为何买它,每每看到这瓶落灰的香水,自觉「自己很蠢」。

「更加精明和成熟」约等于具备了一定的消费智识,就像我那个朋友说的,满身名牌大logo,可不见得是美,很可能「显得很蠢」。

《第四消费时代》把消费划分成四个逐层自知的阶段:第一阶段,先解决吃饱;第二阶段解决「需要」,第三阶段, 思考自己「想要」什么;进入第四消费时代,「需要」和「想要」都被满足了,人会思考—

想要的东西是不是有价值呢?

又酷又美的妈妈

精明又成熟的消费者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

最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母婴品牌Babycare,出过很多像湿巾、水杯、纸尿裤这样的爆品。它认为母婴市场的机会点是:供给与需求极度不匹配的市场。

第一,90后已经成为新一代父母的大多数,他们更独立,更有审美,更关注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基于育儿也有新诉求;第二,母婴产品的用户是孩子,但购买决策来自父母,最终使用的人可能是家庭任何一个成人,大多传统品牌用户视野单一,母婴产品的用户应该是「所有的家庭成员」。

比如Babycare最近推出了一款新生儿推车,市面上婴儿车的必备要素:护脊、减震、防晒、加宽座舱、可躺可坐着等通用功能全具备 。其特别的产品视角是考虑到成人:带孩子和朋友吃饭,户外露营,旅游乘机——车很轻,正向反向都可以单手一键折叠、收车不倒,不用在餐厅换婴儿椅,收纳空间也很大,不用额外背包。

最不一样的,它的外形设计是充满太空感的酷,很不像传统观念里的母婴产品。

想起那些新手父母总抱怨说带孩子出门太麻烦了。「麻烦」表面是体力和心力,深层是出门的窘迫带来的情感恐惧,它提醒自己,也许你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背不动孩子,抬不动婴儿推车,上下楼梯要旁人帮忙才能拉住孩子,边收纳好推车,没有婴椅的餐厅就是大型社死现场。

国外旅行常看到欧美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徒步。我经常想,到底是老外比我们体格更强悍,还是我国的育儿环境太不友好。

想起一个女性朋友说:谁不想推着孩子出门,优雅地收车,从容地和闺蜜喝一杯,还能拍照发朋友圈,做一个又酷又美丽的母亲呢?然后她又半开玩笑补充说希望法律把什么「含辛茹苦的老母亲」这类词禁掉。

人的主体性是在和物的交往中不断构建出来的。

物稀缺的时候,人渴望物,物充沛了,人就会希望拥有之物,可以创造新感受。当新一代家庭不再从私有的、高级的,能体现地位上升的显性外化物品定义身份时,消费就变成一件很私人的行为。

最近我有个朋友卖了房,把钱存在银行,什么也不买,只为了时不时看着账户上的数字,让自己有随时辞职的安全感;我还有个朋友热衷在闲鱼给女儿买童装,牌子货,穿一年,回闲鱼转手卖,「这时候体会生女儿好,衣服崭新如初,五折还能再出手。

很难定义他们到底是什么类型的消费者,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是价格敏感还是不敏感。他们大多工作稳定,收入正常,周末郊游,偶尔小酌,是麦肯锡定义的标准主力消费群体。

他们只不过不迷信盲从什么消费风向了。

幸福着,花钱

为写这篇文章,我特意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最近让你感到最爽最愉快的一笔消费是什么。很多答案很有趣:

  • 母亲节请全家去峨眉酒家吃了一顿;

  • 换了一辆婴儿车,顺利带娃去海南过周末;

  • 给妈妈买了一双鞋,她看中,我直接付款;

  • 边的姑娘卖花,挺热的,我全包了;

  • 23块钱卫衣,办公室男同事可以开空调了;

  • 找到一直想买的齐豫的老黑胶,才100块;

  • 核磁,更了解身体状态,不再瞎猜;

  • 10块钱手机壳,换换心情;

一个朋友留言补充,这两年每当想给自己买很贵的东西时,自觉换算成一张飞欧洲的头等舱机票,「不如给父母买一张」。

消费不仅仅是行为,也代表着你想过怎样一种人生。一个奢侈品包行将就木躺在衣柜,没意义;一辆婴儿推车、一双运动鞋、一次旅行能让人感慨「夫复何求」,就有天大的价值。

吴晓波在2023年年度新中产调查中也提出过类似的问题「你觉得消费的意义是什么」。

80%的人选择的是: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潮流如何变幻,人与人之间感受到幸福的方式似乎没什么变化:稳定的家庭生活、坠入爱河、个人发展以及朋友的紧密联系。消费作为媒介,帮我们创造新的关系,新的情感和新的体验。

我们常常觉得一个品牌很好,不是因为是名牌,稀缺,或价格多昂贵,而是它让使用者感受到「幸福」。可口可乐是「欢聚有时」的爱,蒂凡尼是「琴瑟和鸣」的爱 ,前文提到Babycare是「稚子牵衣问」的爱。

挺喜欢Babyacare的slogan「为爱 重新设计」,「爱」是个大词,一时说不清是什么,但「不爱」具体的人和事情是做不好品牌的。

又写的抽象了,每次一抽象,我会扔给我妈,让她翻译,「现在呢,人愿意花的钱就两种:让自己的生活舒服,或者让别人高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