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都是半瞎|艺外

其实我们都是半瞎|艺外
2024年08月19日 18:16 小康杂志社

其实,我们都在摸象……

《大般涅槃经》中,描述了一个四盲人摸象的故事,宋代的释道原在《景德传灯录·洪进禅师》进一步丰富了盲人摸象这一成语的内涵。

“一直到很晚我才知道,绘画一出手就应该去创造一个世界,而不是模拟。无论画的多像,绘画和眼 前的世界都是平行的。即使最写实的绘画也不依赖眼前的物像,而是依赖画家的观念。”——马轲

马轲决定把盲人摸象这个故事新编,为了把观众的注意力从故事本身抽离,马轲首先将写实的手法,转变 为半具象、半抽象的形态;其次降低色彩的重要性,使用单色,以便把重点放在图画的结构上;以平 面的方式简化背景,以过渡或是相似的手法,消除泾渭分明的形体关系。开放的轮廓线和体积感成为 画面最基本的特征。

原文: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众盲者。”……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象类何物?”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萝菔①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②;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③;其触脚者言象“如臼”④;其触脊⑤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⑥,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大般涅盘经》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对于这幅画,我跟同行者讨论之后,认为更像蚂蚁,或许在画家的心里,这会,他摸到的就是蚂蚁吧。

咱们都得承认,生活里咱们都像是个“半瞎”,对吧?你瞅瞅,不管啥东西,再使劲儿看,也只能看到它的一面儿,不可能全知道。就像是摸大象,每个人摸到的部位都不一样,说的也就不一样。有可能你觉得是大象,我看着像蚂蚁。

“摸”,这只是咱们感觉世界的一个方法,但别忘了,咱们还有耳朵听、鼻子闻、眼睛看、嘴巴尝呢!得用全身上下的“小雷达”去感知周围的一切。

说到这,咱们要是把各自知道的那点儿“大象碎片”拼一拼,多聊聊,多听听别人的想法,嘿,说不定就能拼出个完整的大象来了。这就是合作的好处,不光是手脚上一起使劲儿,更是脑袋瓜子里的想法撞出火花来。

说到中西文化的差别,咱们中国人嘛,讲究的是自个儿能干,但这背后也有环境的原因。咱们地方大,资源得抢,所以就有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些老话。不过,西方的基督教文化里,说的多是帮别人、感恩这些事儿。当然啦,谁也不是圣人,但心里头有这份念想,就是好的开始。

再来说说,怎么让人围着你转?首先,你得有点儿新点子,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有时候“枪打出头鸟”,但好东西大家还是喜欢的。再者,你得让大家觉得跟着你有肉吃,有前途。最后,也是最牛的,你得有个大梦想,让大家觉得跟着你干,不光是为了钱,更是为了那份骄傲、那份意义。

说到底,不管是忽悠也好,真心也罢,关键是要让人心甘情愿地跟着你,一起往前奔。这样,咱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精彩,不是吗?

注:小文系原创,配图均拍自山东青岛西海美术馆,马轲大型个展“前奏与沉思”。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