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绿眼

“任何人都可以为一个朋友的不幸感到同情,但一个人需要非常优良的天性来为一个朋友的成功感到高兴。”——王尔德

Photo by Blaxtar essentials from Pexels

今天偶然翻到一本《燕大法学教室》,2021年的创刊号。里面有一个刑法研习案例——《嫉恨的保姆》。基本案情是:

陈红是林梦家的保姆,嫉恨林梦的美貌和财富,两人因琐事日久生怨。林梦养了一只名贵的鹦鹉(市价2万元)。某日,陈红打开鸟笼,将鹦鹉放飞。陈红希望用这种方式给林梦一个警告,发泄一下自己的不满。当时天气非常寒冷,陈红知道鹦鹉有可能在外边冻死。因为陈红自己也很喜欢这只小鸟,所以她又希望鹦鹉能尽快回到家里。

最终,这只鹦鹉没有飞回,生死未卜,不知所踪。林梦气愤之下,决定立刻辞退陈红。陈红痛哭流涕地道歉,林梦心软就不再追究了。但是,陈红却对林梦更加怀恨在心。

一个月后,林梦邀请公司同事来在家里聚会。趁着林梦去厨房,陈红对林梦的同事们说,林梦生性淫荡,骨子里就不是什么正派人,经常带不同的男人回家过夜,而且还参加了不久前在某游轮上举办的淫乱派对,接客赚了几十万。陈红知道自己所说为假,就是希望以此来搞臭林梦。林梦的同事们听说后,都大为吃惊,其中一个林梦的追求者唐海立刻离去。林梦觉察出有些不对,追出去挽留唐海。其他一些同事也相继散去,只留下张三和李四。

陈红趁着林梦没回来,向张三和李四展示了林梦收藏的一些古玩,表示其实林梦根本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收藏,唆使两人可以偷偷带走,同时表示可以打着陈红的旗号去找黑道上的老乡王五将东西出手。张三和李四遂起贼心。张三拿起一件唐三彩(价值20万元),李四也拿起两件花瓶(每件价值10万元),都打算离开。此时林梦带着唐海回到家里,见状大声呵斥,张三吓得赶紧向林梦解释,说都是陈红唆使的,并将唐三彩放下,转身溜走。李四为了逃跑制造混乱,举起手里的一件花瓶砸向林梦和唐海,两人闪过,花瓶落地后粉碎。李四趁机带着另一件花瓶逃离。

林梦知道一切都是陈红搞的鬼,遂向身边的护花使者唐海哭诉,让唐海教训一下陈红。林梦原以为唐海就是给陈红几个耳光,最多打成个轻伤,自己来出医药费就是了。但是陈红面对唐海的怒斥,毫不服软,反而更加羞辱林梦。唐海见到自己心中的女神被这样侮辱,杀心立起,拿起椅子就砸向陈红的头部,陈红被砸成重伤倒地昏死过去。林梦大惊失色。唐海误以为陈红被自己砸死,十分后悔自己的一时冲动。但事已至此,于是和林梦一起动手将“陈红的尸体”塞进一个麻袋中捆紧放到地下室,打算过几天再处理。一天之后,陈红因为窒息而死。

李四带着林梦的花瓶离开后,联系到陈红的老乡王五,表示由陈红介绍而来,将花瓶其委托给王五,说明了真实来源并让其代为销售。王五将花瓶卖得10万元后,起了贪心,向李四谎称只卖了8万元,李四信以为真收下8万元,王五用余下的2万元为自己买了一块手表。

最后:问案中人的刑事责任。

对于本案,北京大学教授车浩展开了刑事责任分析,一分析,就花了3万字,这还不包括几十条注释,以至于《燕大法学教室》不得不将它分到两期杂志来刊登。

在《刑法》上,“嫉恨的保姆”一案,涉及罪刑法定原则、因果流程偏离、因果关系错误、未遂犯、共同正犯、教唆犯、帮助犯、实行过限、共同过失犯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过失致人死亡罪、侮辱罪、诽谤罪、盗窃罪、抢劫罪、(转化)抢劫罪、故意毁坏财物罪、侵占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等。探讨十分琐细,琐细到令人无心细读。比如,保姆陈红将价值2万元的名贵鹦鹉放飞,是否构成“故意损坏财物罪”?争吵声很大,有人认为,让鹦鹉脱离了主人控制,就是损坏了;也有人认为,本罪是“结果犯”,只有毁坏行为而没有出现毁坏结果,不构成犯罪。最终,《燕大法学教室》给出答案:

1.陈红:盗窃罪(教唆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帮助犯)

2.张三:盗窃罪(未遂犯)

3.李四:抢劫罪、故意毁坏财物罪(与抢劫罪的想象竞合)

4.唐海:故意杀人罪既遂(或者故意杀人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5.林梦:故意伤害罪(教唆犯)、(若认定唐海杀人未遂)过失致人死亡罪

6.王五: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侵占罪

刑法研习案例,并不完全是现实中发生的具体真实案件,不过,本案中的大多数案情,却在现实中发生过,我们可以在形形色色的奇葩事件中“偶遇”它们。

我自己印象中,好些年前,曾有一位高中生向我透露了一个秘密,他说,班上有一个同学一直考第二名,而另一位同学一直考第一名,但是,有一次,第一名忽然受伤,此后一段时间心不在焉,于是成绩下滑,原来第二名的,成了第一名,他很热心地关心之前考第一名的同学,然而真相却是,那次意外受伤就是他精心设计的,出于嫉妒。后来,这位同学花了很长时间才化解了这个疙瘩。

回头看《嫉恨的保姆》这个故事,教授花了三万字的笔墨去分析它的刑法责任,但是,对事件的源头——嫉妒——却没有分析。因此,我想尝试做一点延伸思考:

们在战术上,在分析上,常用力,很专业,有一百种方法掰扯里面的弯弯绕,但在战略上是否想过:这一切是否可以根本就不发生或者减少发生呢?

当然,这也并不是教授的责任,事实是,我们今天的文化体系里,对“嫉妒”这一人性大恶,直面的少,回避的多。

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对嫉妒的认知有点相映成趣的意思。在中国,嫉妒是一种“红眼病”,而在西方,正如莎士比亚说:嫉妒是绿眼妖魔谁做了它的俘虏谁就要受到愚弄

一个红眼,一个绿眼,说的是同一样东西。

嫉妒是人类的普遍天性。培根说:“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是最顽强、最持久的了。美国作家戈尔·维达尔说:只要身边的朋友小有成就,我就会觉得自己仿佛少了点儿什么

嫉妒是敌意的源头,足以毁掉许多东西,包括嫉妒者自己;但它也可以是人类进步的一大动力人们无法绕开它,问题只在于如何对待它

古希腊神话中,在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偷盗天火之后,宙斯决定惩罚人类,就创造了迷人的美女潘多拉,让她带着一个神秘的盒子前往人间,这个盒子一打开,就飞出了一大群灾祸:战争、掠夺、暴力、奴役、嫉妒、诽谤、仇恨、病毒……等等,散布到人间,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这个潘多拉魔盒就是“之源嫉妒,就是其中的一种,而且是那种危害长久的人间灾祸。因此,人们一直盼望着,能把潘多拉魔盒收回去,把嫉妒也一并带走。

后来,天主教将这个问题提升到最加重视的高度。在他们的核心概念“七宗罪”中,嫉妒排在了第二名位置(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排序准则是“对爱的违背程度”。在民间,人们将利维坦(吞噬一切的巨大海怪)选为与嫉妒对应的恶魔 。创作《神曲》的但丁,如此解释嫉妒:对自己资产的喜爱变质成了忌恨其他更美好事物的拥有者的欲望。这种更美好的事物,包括他人的事业成功、品德、荣耀、爱情、亲情、财产等等。

我们不能说,经过古希腊神话和天主教思想数千年来对嫉妒的批判,一些人群的品德就更加高尚了,但至少可以说,他们对嫉妒更加戒备更加警惕。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虽然老百姓的民间文化对嫉妒很是敏感,但在“主流”思想体系层面,这一层相对淡漠,缺乏一个明确的、经过长期锤炼的心理机制去克服嫉妒心。于是,“看不得别人好”的“遍存在于各个角落,而许多当事人却并不自知。

这不能不说是可惜。面对优秀的人、美好的东西,有的人表面赞扬实际上却是敌意地关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有的人习惯性地贬低、排斥、打击、挖苦、嘲讽不是成人之美,而是专门拆台;更有一些人,不仅是公开言语打击,而是背地里设局、挖坑、使绊子穿小鞋,乃至莫须有地构陷、栽赃。

偏偏,这些套路在不讲逻辑、不讲科学、不负责任、不服膺理性的酱缸环境里非常容易得逞。于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椽子先烂,往往是越优秀,越成功,过得越好,就越会遭到身边人的嫉妒,引来越多的敌意,越多的羡慕嫉妒恨。最后,我们越来越奉行绝对平均主义,也越来越习惯于平庸,因为那些出类拔萃的人,那些带着个性锋芒的人,很难适应处处嫉恨的土壤。

嫉妒,还会让我们偏离对造成不公现象的真正问题的关注。

举个例子,作家冯骥才曾在《富人区》一文中写过一段经历:“在洛杉矶,一位美国朋友开车带我去富人区观光,到那儿一瞧,千姿百态的房子和庭院,幽雅、宁静、舒适,真好比人间天堂。我忽然有个问题问他:‘你们看到富人住在这漂亮的房子里,会不会嫉妒?’我这美国朋友惊讶地看着我,说:‘嫉妒他们?为什么?他们能住在这里,说明他们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如果我将来也遇到好机会,我会比他们住得还好!’”

我想,一个健康的社会,不会是一个“结果平等”的社会,也不会是一个“起点平等”的社会,它只能是一个机会平等的社会。每个人生下来,手上各自握着的牌都不同,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机会平等的社会机制,让每个人发挥所长,利用自己的天赋尽情创造。如果我们被嫉妒心所俘虏,那么,我们就会沉迷于关注结果,而没有将注意力投入到对“机会平等”的社会机制保障上,这只会让无自由者继续困于枷锁之中。

正如鲁迅笔下的阿Q ,他认为的革命,并非历史的进步,并非人们创造力的解放,而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得得,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在他的想象中,那些“白盔白甲的革命党”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他们先去打开富人家的箱子,元宝,洋钱,洋纱衫,……然后把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而阿Q 第一个要杀的人,不是别人,就是同为底层的小D,只因为小D比他的行情好一些。

不论身处哪个朝代,我们都需要和那些“绿眼妖魔所俘虏的“红眼病”人持距离,也需要时自我审视,警惕误入嫉妒巨坑而不自知。

巴尔扎克说:“嫉妒者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都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嫉妒心理会使你在痛苦中浪费大量的时光,这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而且也使得周围的人对你敬而远之。

我们当然都希望珍惜时光,都希望与幸福相伴,可惜,嫉与恨,总是容易的,而爱、宽容和理性,总是更难。正如王尔德说:任何人都可以为一个朋友的不幸感到同情,但一个人需要非常优良的天性来为一个朋友的成功感到高兴

愿诸君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