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上市:三次机遇和未来风险

地平线上市:三次机遇和未来风险
2024年10月25日 15:37 财经杂志

软硬件一体的优势让地平线在中国智驾市场中占得先机,但大客户依赖和盈利能力不足造成的风险将长期存在

文|《财经》特约撰稿人 顾翎羽

编辑|刘以秦 尹路

港股2024年规模最大IPO诞生。10月24日,智驾芯片公司地平线(09660.HK)登陆港股。开盘涨幅35%,市值一度达到647亿港元。

地平线是中国智能驾驶芯片领域装机量最大的供应商。招股书及第三方机构信息显示,2023年,地平线在中国市场低阶和高阶智能驾驶芯片份额均位居第二,市场份额分别为21.3%和35.5%,分别排在以色列芯片厂商Mobileye(26.6%)和英伟达(49.0%)之后。

《财经》获得的信息显示,地平线筹划上市已有三年,由于自身股权架构设置问题、监管要求和融资环境变化,上市地点也经历了从美股、A股科创板到港股的多次变更。

这三年也是地平线和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三年。地平线招股书信息显示,2021年至2023年,地平线的营业收入从4.67亿元持续增长至2023年的15.52亿元,年复合增速达82.3%。

因此,尽管波折重重,地平线的IPO仍旧是近年最受关注的中国科技公司IPO之一。IPO之前,地平线的估值已经达到87.10亿美元。投资方中囊括了广汽资本、宁德时代、比亚迪、东风资产、奇瑞汽车、上汽集团等一众主机厂和零部件公司。

在封闭的汽车供应链上,地平线是一个外来物种。地平线公司的创始人余凯,曾担任百度研究院的副院长。除了成功创立地平线,其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2013年,他曾向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推荐了后来获诺贝尔奖的生成式AI先驱杰弗里·辛顿,这也让他成为中国最早认识到深度学习技术价值的人之一。

然而,与许多AI公司不同,地平线的发展中不仅有技术的偏执,还是一个充满现实矛盾、与产业共振的故事:一家AI公司,如何利用芯片供应链国产化的机遇,在中国智能汽车增长最快速的时代里野蛮生长。汽车业有自己的规则,供应商的发展往往和车企紧密相连。长安、理想和大众便是地平线发展中关键的节点。

三家车企,三级台阶

2015年,余凯离开百度创立地平线,早期有两个业务部门,分别做汽车芯片和物联网芯片。2017年,地平线推出了首款车规级芯片“征程”和首款针对物联网场景的自研芯片“旭日”。不过,和投入大、长期拿不到车厂订单、回报遥遥无期的汽车芯片比起来,物联网芯片一度为地平线贡献稳定的现金流,是其维系生存的关键。转折来自和长安汽车的合作。

2019年,地平线是当时唯一可供应智驾芯片的本土厂商。2020年6月,搭载了地平线征程2智能芯片的长安汽车旗舰车型UNI-T上市,并在上市后9个月里销量突破10万辆,征程2作为首个上车量产的国产车规级芯片也就此受到业内关注。

一位地平线早期员工向《财经》回忆,此前,地平线在获得车厂订单上举步维艰,“我们首先瞄准的是走量的合资车企,但是他们一来缺乏动力更换供应商,尤其是难以接受在芯片这种底层技术上采购中国供应商;二来,他们普遍给出的时间表回款周期需要五年以上,我们一家创业企业无法承受。”

该员工回忆,即使在这样狭窄的生存空间下,考虑到智驾芯片的技术难度,“余凯考虑了至少1个月才敢答应长安的合作意向。”

如今,AI领域中,自动驾驶赛道远比安防赛道更具有想象空间,但在当时,中国汽车智能化产业国内供应商竞争力还远远不够,市场需求也不明朗。对长安汽车来说,采购地平线一部分是考虑到了国产化的需求,一部分也是为了性价比。而对地平线来说,接下长安的订单是机遇,也是一次业务取舍的赌博。

此时,国内厂商在智驾方面竞争的关键是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基础的ADAS功能,低阶智驾市场被以色列芯片公司Mobileye等国外厂商垄断,地平线的思路是以更低的成本,提高上述功能落地的精确性,换句话说,产品的优势是价格低和服务好。

前述人士回忆,为了配合长安汽车的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平线的研发团队保持24小时待命状态,“硬件性能比不过竞争对手,就用服务卷对手”。此后,地平线在业内逐渐被称为“提供保姆式服务”。

和长安的合作还为其带来了第二个重要的合作伙伴,理想汽车。2021年5月,征程3首发理想ONE,地平线成为国内首家前装量产的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高阶自动驾驶(AD)解决方案供应商。

理想ONE同样是理想汽车的第一款产品。有接近地平线人士表示,尽管当时理想汽车也没有任何量产经验,但为了拿下订单,地平线在和理想的合作中让出了相当多的利润,并集中资源将开发周期由行业普遍的1年—2年压缩至八个月。这是其第二次重要抉择。理想one上市后表现亮眼。2021年,理想ONE以9.13万台上险量,成为中国中大型SUV市场中销冠,在新能源SUV市场中,销量仅次于特斯拉Model Y,排名第二。次年,地平线的“征程5”系列产品用了不到七个月在理想L系列上实现了量产。此时,国内电动车市场的竞争方向逐渐明朗——智驾成为车企竞争差异化的关键,车企竞相堆料参与竞争,地平线迎来大规模放量,自2021年起,地平线在中国智驾市场每年的装机量都位居首位。

规模扩大带动了业绩增长。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地平线的营业收入从4.67亿元持续增长至2023年的15.52亿元,年复合增速达82.3%。

从资本端来看,在与长安汽车和理想汽车的合作之后,地平线的投资方也发生了显著变化,2020年以前,地平线的投资方中虽然包括红杉、高瓴、云晖等知名机构,也有英特尔和SK海力士等半导体大厂,但是并无任何国内汽车产业资本身影。2020年后,地平线相继获得了广汽资本、宁德时代、比亚迪、长江汽车电子、东风资产、奇瑞汽车等汽车产业资本的投资。

量产经验还为地平线赢得了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客户——大众集团。同样是在2020年,疫情暴发让大众开始有心寻找一位中国芯片供应商,并认为成立合资公司是一个可行的策略。多位华为人士告诉《财经》,大众最初选择的合资对象是华为,双方曾在2021年间密切接触,但是由于双方就交易价格和内容无法达成一致等现实原因,这个对象最终在2022年变成了地平线。

一位接近地平线和大众合资公司的管理层人士向《财经》表示,大众选择地平线合作的主要原因只有一个:大众需要一个本土芯片供应商,地平线在这类厂商里量产经验最丰富。在日后的接触中,他认为,和其他同类智驾公司相比,地平线突出特点在于管理扁平,对车企需求快速响应。这对于车企在智驾上定制化需求开发至关重要。

2023年11月,大众集团软件子公司CARIAD与地平线正式成立合资公司酷睿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大众汽车集团为此次合作投资约24亿欧元,并在合资公司中持股60%的股份。

据地平线招股书数据,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地平线从与大众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酷睿程(CARIZON)获得的授权收入分别为6.27亿元和3.51亿元,在其总收入中占比分别为40.4%和37.6%。未来,酷睿程可能还会为地平线贡献更多收入。前述接近管理层人士告诉《财经》,大众已经着手推动酷睿程产品的国际化,未来将有意用于大众欧洲车型。

可以说,比任何一家国内AI芯片公司都更早一步绑定车企,是地平线成功的先决条件。如果说地平线能够成为长安汽车的供应商,还只是因为其是当时唯一能实现芯片量产的本土厂商,而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和芯片产业国产替代的切实需求,地平线在当时还不明显的优势被快速放大。

招股书信息显示,2021年—2024年上半年,地平线收入分别为4.67亿元、9.06亿元、15.52亿元和9.35亿元,同比增速为94.1%、71.3%和151.6%。截至2024上半年,地平线的软硬一体解决方案已被27家主机厂、42个汽车品牌采用,十大中国主机厂均已选择地平线的解决方案用于乘用车型的量产。那么,地平线究竟做对了什么,帮助其在频繁变化的竞争态势中能够抓住机遇,始终留在牌桌之上?

硬件公司的软件优势

和外界认知不同的是,自研智驾芯片,看似成本很高,但是在行业里实则有作业可抄。由于车企在2023年以前对智驾功能的要求主要集中在辅助驾驶等低阶智驾方面,也就是说,对智驾技术需求实现难度并不高,通常来说,只要芯片公司愿意花钱,架构和接口IP都可以买到。因此,自研智驾芯片变成了一件成本不低,但是难度不高;造出来不难,造得好很难的事。

与传统芯片厂商相比,地平线在软件算法领域进行了更深入的拓展。地平线是国内少数具有软硬一体能力的公司。创始人余凯曾经这样总结地平线的独特性:我们是硬件公司里面最懂软件算法的,软件算法里面最懂硬件的,然后还是软件+硬件公司里面最懂车规的。

这使得地平线不仅能更有效地协助车企将产品转化为现实,还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生态,以支持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和创新。这种做法的好处是降低开发难度、缩短交付周期,理想汽车CEO(首席执行官)李想曾在微博谈及停止和Mobileye的合作:“由于无法满足我们智能驾驶的全栈自研需求(最重要的感知算法是黑盒),我们在2020年底停止了和Mobileye的合作,开始使用地平线的芯片开展智能驾驶的全栈自研。”

其商业模式十分讨巧。在招股书中,地平线将自己定位为“产业链中的二级供应商,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向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及一级汽车供应商销售高级辅助驾驶和高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以及相应的授权及服务业务。”

在产品解决方案方面,地平线目前有三种:Horizon Mono(主动安全辅助驾驶,采用征程2和征程3芯片)、Horizon Pilot(除主动安全功能,还具备实现自动上/下匝道、自动变道、高速路自动驾驶,以及自动泊车辅助等功能)和Horizon SuperDrive(高阶自动驾驶),涵盖L2级别至L2+级别功能组合。

在授权及服务业务方面,地平线通过向客户授权算法及软件,并提供相关代码及设计手册以收取授权费,同时向客户提供设计和技术服务收取服务费。

前述接近合资公司人士表示,这些费用可以简单理解为在地平线与车企的合作中,车企要向地平线支付两部分费用,包括一次性研发费用和单车每年使用地平线的软件的费用( License)。这种模式对地平线来说的好处在于,不仅前期开发费用被客户分摊。随着汽车销量的增长,软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意味着每多卖出一辆车,就能为其带来额外的利润。

这种模式的毛利率更高、更持续也更稳定。随着中国车市价格战的加剧,车企在硬件配置降本需求明显,也带来了毛利率的下降。据招股书数据,2021年,地平线的产品解决方案业务的毛利率为68.5%,2024年上半年,这一数字降至41.7%;而同期授权及服务业务的毛利率则从2021年的92%变成2024年上半年的93%。

两块业务营收占比规模也在变化。具体来看,产品解决方案业务营收占比从2021年的44.6%下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23.8%;同期授权及服务业务收入占比从2021年的43.3%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73.9%。

这种变动让地平线的毛利率保持在70%以上的较高水平,招股书显示,2024年上半年地平线毛利率为79%。那么,这种毛利率水平能否持续?

亏损将大幅增加

地平线并非不缺钱。尽管收入增速明显,但是由于大规模持续投入,地平线盈利能力并不强。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净亏损分别达到了67.39亿元和50.98亿元,2021年-2023年,地平线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1.44亿元、18.8亿元、23.66亿元。2024上半年,公司研发支出达到14.2亿元,同比增长35%。截至2024年6月30日,研发团队1696人,占总员工数的73.1%,比去年年底增加了218人。

招股书信息显示,地平线预计今年全年亏损会大幅增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研发的持续投入。

这种投入规模和行业发展阶段有关。智能驾驶行业目前仍旧处于快速发展中,技术路线虽然逐渐收敛但尚未完全稳定,因此对厂商迭代能力和速度提出考验。随着高阶智驾的逐步落地,对芯片架构、算力、功耗、制程、生态等多维度要求越来越高,高研发投入必不可少,即使财务状况并不理想,公司仍需要通过加大研发力度和深化客户服务来争取市场地位,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一张进入决赛的门票。

但是,与此同时,绑定大客户也容易推高依赖风险。2021年—2024年上半年,地平线前5大客户占比从60.7%提高至77.9%,其中最大客户占比从24.7%提高至37.6%,目前,这个第一大客户是其和大众合资的酷睿程。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酷睿程贡献的授权收入分别为6.27亿元和3.51亿元人民币,同期占比总收入的40.4%和37.6%。

客户集中度高导致大客户的业绩波动对地平线的影响很大。如果主要客户的发展不如预期,那么地平线的业绩稳定性和持续性将面临挑战。地平线同时也需要不断拓展这样的关键客户。目前,地平线和大陆集团等也成立了合资公司。

第三个变量是,考虑到地平线擅长做服务和低阶智驾的特性,车企的需求在发生变化,对其影响将大于别的厂商。经历了过去三年的汽车智能化的高速发展,目前消费者对智驾的认知已经建立。低阶智驾逐渐成为标配,盈利空间被逐渐压缩;车企的竞争重点转移至中高阶智驾和对大算力芯片的需求上。

地平线目前主要创收的产品是中低阶的Horizon Mono和Horizon Pilot,高阶智驾能力尚未完全得到检验。与此同时,从2021年到2024年上半年,地平线的辅助驾驶产品Horizon Mono单价不断下降,Horizon Pilot在2024年上半年也开始降价以换量。招股书信息显示,2024年上半年的产品解决方案业务虽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62%,毛利率却同比下降了8.8%,这反映了地平线虽然销量在扩大,但是面临下游汽车厂商压价的影响,利润在减少。

中国尚无已盈利的智驾厂商。华为车BU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盈利,这主要是由于车BU有三电业务(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而并非是智能驾驶业务带来。一位华为人士告诉《财经》,华为剥离车BU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智能驾驶的研发投入过高,华为希望让车BU独立融资,扩展客户,以反哺业务。

多位智能驾驶行业人士向《财经》表达了同一个观点,由于技术路线尚未有共识,如今中国智能驾驶供应商竞争仍旧处于混战状态,容错率极低,并没有任何厂商形成了稳固的护城河。

第三方产业机构NE时代根据2024年7月国内整车终端销售数据统计的智驾芯片装机量显示,英伟达(45.7%)、特斯拉(22%)和华为(10%)占据前三名,地平线以8.5%的市场份额占据第四,Mobileye则以7.4%的市场份额占据第五。

咨询机构IDC中国高级分析师洪婉婷的观点是,未来,中国智能驾驶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白热化,企业能否在该领域确立竞争优势,将有赖于其在智能驾驶技术研发上的持久投入、对智驾数据资产的有效管理和高效利用,以及不断提升自身产品在安全性能与可靠性方面的卓越表现。

因此,对地平线来说,未来最大的考验仍旧是在增强研发投入和扩大市场规模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由于车企需求的变化,地平线将在短期内继续提高研发投入,预计在一段时间内亏损将可能继续扩大。这也使其在经历了10余轮一级市场融资、筹集资金超过34亿美元后,登陆二级市场补血显得格外重要。

2024年3月,在地平线递交招股书当天晚上,创始人余凯发布了这样一条朋友圈,“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这不是终局,甚至不是终局的开端,这也许只是序幕的终章)”。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