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阿勒泰》,再探“旅游+”的出圈与疗愈

从《我的阿勒泰》,再探“旅游+”的出圈与疗愈
2024年06月15日 09:00 世界经理人ChiefExecutiveChina

随着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旅游热度再次推高,但也引发了一种质疑:旅游经济打造的“网红城市”能持续多久?

君不见,天水、哈尔滨、淄博三大网红城市,都曾火遍全网,但现在都如昙花一现。从今年一季度GDP数据来看,这些名噪一时的网红城市并没能在GDP层面创造泼天富贵,其GDP同比增长在3.7%-4.5%,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

(网红)旅游经济是否真的有用?如何从“引客”发展到“留客”?

回顾三大网红城市的成名史:淄博火爆出圈的只有烧烤,天水火出圈的同样是麻辣烫这样的小吃,哈尔滨是有悠久历史的旅游城市,但大部分客流集中在冬季。

这三大网红城市都存在着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过于单一的问题。由此可见,“网红”需要的是创新支撑。

事实上,旅游经济仍然持续令人振奋。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24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超过6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有望突破6万亿元大关。同时,旅游消费也在变化,逐渐从以观光为主的传统模式,升级为注重个性化体验的休闲度假模式。QuestMobile的报告显示,“美食”、“体验”、“文化”仍是旅游相关的最热门内容词,年轻人可以因为美食、文化与体验而奔赴一座城,关键在于如何提供更加多样的休闲娱乐以增强旅游热度的持久性。

重提全域旅游

单凭一座楼,一首诗,一幕剧,一幅画,能吸引多少游客?但如果把这些元素叠加起来,游客在两三天内不仅打卡了博物馆“网红展览”,沉浸式观看剧场演出,还穿着汉服去旅游,在户外露营享受了美食与自由呢?

202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强调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将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带动整体消费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这使我们又想起在疫情之前已经被提及的“全域旅游”理念,就是通过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延长游客在区域旅游的时长,增加其消费力度。

结合“旅游+”概念,全域旅游又有了新的解读。其核心不仅在于空间上的各种“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要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改变以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的旅游产业结构,构建起以旅游为平台的复合型旅游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产业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

“旅游+”,加出了新的全域旅游生活形态,形成新型的研学、养老、休闲和健身等模式,加大了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为全域旅游转型升级提出更具体的创新空间和主攻方向。跨界联动,实现文旅上下游产业链连接融合,创造“1+1>2”的成效,是“旅游+”的精髓所在。

那些奇思妙想

背靠日益成熟的文创设计产业链,我们来看看,“旅游+”是如何精准拿捏年轻人的。

旅游+狂欢节

华侨城依托分布在全国的主题公园、特色商业、主题酒店,以城市风貌、人文生活为主题,在2024华侨城旅游狂欢节期间,打造了既有“时尚范”又显“烟火气”的城市休闲产品。担任“引人”作用的是电音节,“留客”的则是旗下各旅游酒店创新推出的“城市度假新玩法”系列。烛光音乐会、露营生活、创意市集,对于那些倦怠了特种兵旅游的年轻人来说,华侨城让他们在酒店原地度假,假装自己来到了陌生的城市,以狂欢的方式度过周末。

旅游+啤酒

啤酒天然具有社交和体验属性,它与旅游业的结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当百威啤酒与携程集团决心共同打造全新文旅IP时,它们开辟的是一种新的旅游思路。据悉,携程将百威深度融入热门自然旅游线路,创造出包括出行、酒店、地标及自然景点等独特体验的定制旅行。并将文娱演出、赛事经济、旅游名街、名店和美食等与啤酒相连接,开辟文旅行业的新场景和新服务。

旅游+电视IP

继电视剧打出口碑后,长安十二时辰项目应运而出。该项目在商业空间内注入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IP和唐风市井文化内容,将影视剧IP全场景进行还原,结合原剧中的剧情、人物、道具、故事特色,倾心打造原汁原味的全唐市井生活体验空间、雅俗共赏的唐风主题互娱休闲空间、琼筵笙歌主题的文化宴席体验空间,让唐文化真正可消费、可体验、可沉浸、可触摸。年轻人都抵抗不了,这一秒入唐体验。

结语

说到底,娱乐化和个性化,是“旅游+”如何吸引人的最贴切的答案。谁说大学生就得来个“特种兵旅行”,那些上午沿着河边city walk,下午就得去bistro喝个下午茶的假期也太过刻意,对年轻人来说,哪里能够提供快乐和松弛感,哪里就是去处。

本文版权归世界经理人所有

(www.ceconline.com)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