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规划也有方法论。
在这个不确定的年代,失业的危机感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心头。
曾经我们认为长远的职业规划必不可少,让人生有步骤有目的地前进,会带来方向感、信念感和安全感。但现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使规划的内容轻易地脱离了既定轨道。
曾经热得烫脚的金融、财经类院校毕业生,不得不在降薪裁员中忍辱负重煎熬,金融已经不再是百年之间最热门的IP;
IT产品经理在这10年间也被迫经历了多次职业转型,从刚开始的数据分析,转到供应链部门,后来又被迫学习了商家平台和数据体系搭建,下一步也许只剩下自己创业了;
传统电视工作者更是轻易面临被裁员的噩梦,因为从导演、音频操作到图形操作,AI系统都能够全部覆盖......
对于从小已经习惯了稳定的成长环境,认为只要做好职业和人生规划,步步为营,就能实现美好人生的我们来说,在某一天睁开眼突然发现,自己已然置身于不确定性的洪流中,被时代裹挟得不知东南西北。
那么我们应该抛弃职业规划吗?
规划没有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职业规划能够帮助我们聚焦精力和资源。但是不要把未来都限定进去,也许动态地不断分期进行规划才是更贴合实际的选择。苹果公司CEO库克就曾说,根据他自己的经历,1-2年的职业规划也许还押中了一些宝,但超过3年的规划,事后看来就毫无作用。
事实上,不确定时代的职业规划,也有方法论。
长短期论
虽然职业规划周期变短了,但长期规划仍然很重要。长期规划是从自我出发的,因为一个人的发展最终取决于自身特质,认识自己就是迈出职场自我意识的第一步。
有的人外向,善于言谈。有的人则内向,不善言辞。只有认清自己的特质,才能为自己制定长期发展目标。
职场专家指出,可以用SWOT分析法来确定自己的长期职业目标,即S,Strength优势;W,Weakness劣势;O,Opportunity机遇;T,Threat挑战。SW是分析内在因素,也就是你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OT是分析外在因素,也就是个体所处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和威胁。

一个长期的职业目标可以这样制订:通过分析自己擅长的知识技能,经济条件,可调配资源及所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未来生活中可能会有哪些机遇,同时存在哪些可能的威胁和挑战,再为自己找一个模范或榜样去追寻,按照他的路径去成长,找到自己的方向。然后往那个方向不断努力。
与长期规划相比,短期规划更多强调充分利用现有平台,锻炼自身能力和积累资源,为下一步做准备。所以短期规划更注重技能和经验的习得。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度关注短期成果,否则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但是短期规划重要之处,在于这些短期的积累是为了长期而做准备的。
对于那些没有办法做出清晰规划的人群,专家也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去处于风口的行业,去寻找可能性。
2
坚定地跟随一个能教你本领的管理者,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3
开拓自己的视野,打开自己的人际圈。
分阶段论
过去,我们对于职业发展更多依赖于固定的职位升迁,但在职场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们或许要更侧重在人生不同阶段累积不同“技能”。正如LinkedIn首席经济机遇官Aneesh Raman所言,围绕“技能”而非“职位”来构建职业生涯,需要你根据自身的优势、兴趣、目标以及社会和技术趋势,主动去设计和构建。
按照这个理论,我们能看到人生不同阶段的努力目标,而无论哪个阶段,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以变应变,才是这个时代的特点:

青涩岁月,不断试错
知识更新的速度如此之快,与其纠结于选择哪份工作,年轻人更应该思考想要培养哪些技能。20岁是一个实验的阶段,尝试不同的事物,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明确哪些能力是你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你应该问自己:我擅长做什么?什么样的挑战能够激发我的兴趣?哪些技能在多个行业中都有广泛价值,值得我投入时间去学习和提升?
多尝试、多思考,逐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技能组合,是这个阶段的特点。
当打之年,打磨专长
30岁多是职业成熟的重要节点,关键在于精炼个人的核心专长,并决定如何在不同场景中应用这些技能。在这个阶段,职场人士会逐渐认识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和技能模式,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类型。
在这个阶段,职业转型是正常的,只有不断灵活调整方向,适应环境变化并重新运用自己技能的人,职业发展才能越具灵活性和更多选择的可能。
顶峰时刻,重新定义成功
40岁的你,在某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专长,职业发展的焦点发生了变化,更加关注能在哪个领域产生最大的影响,以及如何平衡职业成就与个人内心满足感、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这一转变,促使许多40岁和50岁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选择转型。不再单纯追求职位的升迁,而是更多地关注如何在自己热衷的领域中创造更深远的社会价值。
结语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我们要说服自己,去接受不再确定的未来。
但这也意味着更加自由的人生。
我们能自由去选择与自己价值观、目标和热情相匹配的机会,不必再拘泥于传统的职位和路径。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